摘要: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关税调整计划,自4月9日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对等关税"。由于苹果约80%的iPhone产能集中在中国,其核心产品面临最高达54%的关税冲击。
关税冲击下的iPhone价格迷局,美国用户要为下一部手机多付多少钱?
01
iPhone价格飙升背后的消费者账单美国政府近期宣布的“对等关税”政策,正将苹果公司及其消费者推向风口浪尖。
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关税调整计划,自4月9日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对等关税"。由于苹果约80%的iPhone产能集中在中国,其核心产品面临最高达54%的关税冲击。
分析师预测,若苹果将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iPhone 16系列售价可能上涨43%,顶配版iPhone 16 Pro Max(1TB)价格或突破2300美元。
根据彭博社、路透社及多家投行分析,若苹果将新增关税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不同型号的iPhone价格将出现显著上涨。其中,旗舰机型 iPhone 16 Pro Max 的涨幅最为惊人,或从1599美元飙升至2300美元,涨幅达43%。
这一预期直接触发了消费端的连锁反应。纽约第五大道苹果旗舰店员工描述:"店内氛围如同假日购物季,但顾客脸上写满焦虑",部分消费者甚至定闹钟抢购囤货。
同时,也有消息传出为了应对关税影响,苹果公司已经提前防了一手,比如从印度紧急囤了5架飞机的货。
据《印度时报》透露,有印度官员称,苹果在上个月的最后一周里,仅用了3天时间,就从印度向美国运送了5架飞机的产品,其中就包括iPhone。
02
"美国制造"的成本悖论自特朗普政府提出“制造业回归”政策以来,苹果公司始终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美国政府通过减税、关税威胁等手段施压,试图将iPhone生产线迁回美国。然而,从供应链成本、技术生态到市场逻辑,这一构想暴露出一系列悖论。
这里,我们尝试以iPhone 16 Pro Max为例,为大家展示中美两地iPhone生产关键环节的成本对比——
注:该成本模型基于彭博社、摩根士丹利等机构测算数据,未包含物流及供应链重组隐性成本。
更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苹果试图将部分生产环节迁至美国,其挑战远超短期成本问题。
基础设施与劳动力缺口上,美国缺乏成熟的电子制造生态,新建工厂需4-5年周期,且技术工人短缺,同时,若仅转移组装环节,仍需进口核心部件(如屏幕、存储器),关税成本无法规避。
面对这些问题,苹果已加速向印度、越南转移产能,预计印度将承担25%的iPhone生产任务,以对冲地缘政治风险,然而,单纯的避让显然不足以解决苹果当下的所有问题。
若iPhone 16 Pro Max因美国制造成本飙升至2300美元(当前售价1599美元),70%的消费者明确表示不愿为此买单,同时,苹果毛利率若从47%降至18%(受关税冲击),其万亿市值将面临投资者信心崩塌的风险。此外,美国缺乏消费电子制造经验,良品率与生产效率可能低于亚洲工厂,进一步削弱市场竞争力。
显然,当下苹果正面临消费者与市场的“双重拒绝”的风险。
03
历史败绩可查在特朗普政府加征54%对华关税的倒逼下,苹果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供应链重构压力。然而,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实际上早自2013年就开启了"美国制造"实验,只不过三次本土化尝试均遭遇重挫。
2013年Mac Pro实验:螺丝钉背后的产业链困局
2013年,苹果首次尝试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组装Mac Pro,试图以“美国制造”标签提升产品溢价。
然而,这场实验暴露了美国制造业的深层短板:因本土缺乏微型螺丝钉供应商,苹果不得不从中国空运零部件,导致生产延期数月。
最终,美国组装的Mac Pro单位成本比中国高出30%,生产线于2019年撤回。这一案例揭示了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现实——即便组装环节迁回,核心零部件仍依赖全球供应链,尤其是中国的高效配套体系。
2016年供应链迁移评估:成本翻倍的现实重击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苹果迫于政治压力重新评估供应链回迁可能性。研究显示,仅将iPhone组装环节移至美国,单台成本便从4美元激增至30-40美元;若全产业链转移,iPhone售价可能翻倍至2000美元以上。更严峻的是,中国346家供应商中,多数因物流、人力成本和文化差异拒绝搬迁,富士康等代工巨头也明确抵制迁厂计划。
苹果试图通过压价20%转嫁成本,却遭供应商集体反对,最终不得不放弃迁移。这一阶段表明,供应链全球化已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网络,企业难以单方面重构。
2025年关税倒逼策略:印度替代方案的局限性
面对美国对华加征54%关税的新政,苹果被迫加速“去中国化”,将iPhone产能转向印度。
然而,印度仅能承接50%的产能,且仍需承担26%的关税;更关键的是,其60%的核心零部件仍依赖中国供应。
以iPhone 16 Pro为例,新关税使单台生产成本从580美元飙升至847美元,若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售价需提高25%以上,远超市场承受能力。
尽管苹果试图通过墨西哥、越南等地的“区域化生产”分散风险,但这些地区同样面临产业链不完整、人力成本攀升等问题。
苹果三次折戟美国本土化,折射出全球制造业的“不可能三角”——成本、效率、政治诉求难以兼得。美国缺乏熟练工人和配套产业链,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印度等替代市场虽人力成本较低,却无法复制中国“半小时供应链”的集群优势;而政治驱动的关税政策,最终转化为消费者负担与企业利润的侵蚀。
未来,苹果或采取“选择性回迁”策略,将Mac Pro等高端产品局部美国化以迎合政策,同时将iPhone等大众消费品的生产分散至东南亚,辅以供应链压价和产品涨价维持利润。然而,这一路径仍面临中美博弈加剧、供应商反制、消费者价格敏感等多重挑战。全球科技产业的供应链重构,注定是一场漫长而昂贵的妥协。
04
点评谁为关税买单?美国关税政策的本意是保护本土制造业,却可能让消费者成为最终“输家”。若iPhone价格全面上涨,苹果不仅面临销量下滑风险,其“高端普惠”的品牌定位亦将动摇。
正如分析师丹・艾夫斯所言:“美国既无基础设施也无劳动力支持科技制造复兴,关税只是一剂毒药。”
这场由政策引发的涨价潮,或将重塑全球消费电子市场格局——而美国用户的钱包,正首当其冲。
《电脑报》青少年月刊有奖调查你是不是也对AI的酷炫功能充满好奇?想用代码召唤属于自己的机器人?只需花3分钟完成这份问卷,即有机会获得《电脑报》及新刊物订阅、未来人类32GB定制U盘等丰富奖品!点击了解详情!!
来源:壹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