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2年,女儿索尼娅的诞生为刘允斌和他的苏联妻子玛拉带来了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五年之后,这个家庭又迎来了儿子阿廖沙(俄文名刘维宁)。远方的祖国正经历着新生后的蓬勃发展与挑战,对尖端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957年,肩负着父亲刘少奇“祖国需要核技术人才”的殷切
莫斯科童年,两种不同的人生路
1952年,女儿索尼娅的诞生为刘允斌和他的苏联妻子玛拉带来了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五年之后,这个家庭又迎来了儿子阿廖沙(俄文名刘维宁)。远方的祖国正经历着新生后的蓬勃发展与挑战,对尖端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957年,肩负着父亲刘少奇“祖国需要核技术人才”的殷切期望,以及对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刘允斌告别妻儿,毅然踏上了返回中国的征途。
关于孩子们的前途,玛拉有着自己的考量与坚持,她认为在当时的苏联,孩子们能够获得更系统、更稳定的教育环境,因此决定让索尼娅和阿廖沙留在莫斯科,由她独自抚养成人。从此,这对年幼的兄妹便在母亲的呵护下,开始了他们在苏联的成长岁月。
他们成长的年代,恰逢苏联国力鼎盛,尤其是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造卫星上天、宇航员进入太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索尼娅和阿廖沙逐渐展现出不同的人生志趣。姐姐索尼娅似乎更偏向于人文领域,经过努力,她成功考入了俄罗斯的顶尖学府——莫斯科大学,选择了文学系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沉浸在经典著作与文字创作的世界之中。
与姐姐不同,弟弟阿廖沙则似乎天然地继承了父亲身上的科学基因,对工程技术,特别是对当时代表着人类探索前沿的航空航天领域充满了向往。他选择了进入著名的莫斯科航空学院深造,系统学习航空航天工程知识。
毕业后,阿廖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航天工程师,投身于苏联庞大的航天工业体系之中。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勤奋的工作态度,甚至有机会参与到当时苏联与美国太空竞赛中的扛鼎之作——“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研发项目中,具体负责了其复杂的燃料系统相关工作。
东方寻根,“我是刘少奇的孙子!”
1987年,对于已经47岁、在苏联航天领域工作多年的阿廖沙来说,生活似乎早已步入既定的轨道。一封来自中国的家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航向。这封信来自他的姑姑刘爱琴,信中首次向他完整地、清晰地揭示了一个他此前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家族秘密:他的祖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曾担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
阿廖沙第一次如此具体地了解到自己血脉的源头,了解到祖父在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他开始主动地去了解关于祖父、关于父亲、关于那个遥远而亲切的中国的更多信息。
经过多年的酝酿、思考以及与家人的沟通,阿廖沙最终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人生的重大决定——回到中国。2003年,阿廖沙携同一直支持他的妻子冬妮娅,带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故土的探寻之心,拖着三个装满了他们过去生活印记和未来希望的行李箱,降落在了中国南方的门户——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跨越重洋,历史的回声与传承
就在阿廖沙选择回归中国,踏上寻根之旅的同时,他的姐姐索尼娅,则沿着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她早年在莫斯科大学文学系接受熏陶,并曾在知名文学刊物《莫斯科文学》上发表过自己创作的十四行诗。
1988年,在一次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上,索尼娅邂逅了来自美国的物理学家约翰·哈里森。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跨越文化背景的相互吸引,让两人走到了一起。他们在远离莫斯科和北京的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宁静小镇举行了婚礼,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他们拥有了爱情的结晶——儿子马克斯。
时光荏苒,马克斯如今也已长大成人,并且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选择了投身于前沿科技领域,在美国硅谷从事着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研究工作,代表了家族在新一代知识精英中的延续。
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索尼娅以一种低调而持久的方式,践行着她对家族历史的责任感。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她持续不断地、默默地向美国的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捐赠她所能收集到的、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共党史和刘少奇的生平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尤为珍贵的是,现存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内收藏的那批关于其祖父刘少奇的手稿复印件,正是由索尼娅经过多方努力搜集并最终提供给该机构的。
与此同时,在中国,阿廖沙的女儿,索尼娅的侄女——刘丽达(朋友们和家人更习惯叫她的昵称“丽达”),则以一种更直接、更融入的方式,续写着这个家族与中国的未尽缘分。这位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主修国际政治专业的混血女孩,天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优势,能够流利地运用俄语和英语。
2007年,当她面临毕业选择时,她来到北京,这个她祖父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父亲最终回归的城市。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和靓丽的外形,刘丽达很快在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的俄语频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了《欧亚连线》这档面向俄语区观众的新闻和专题节目的主持人。
这位金发碧眼的年轻主持人,用她那标准流利、同时又特意保留了一丝俄式卷舌音的普通话进行播报。她曾亲自参与策划并带领摄制团队,制作了一系列名为《寻找卫国战争中的中国身影》的深度纪录片。
为了这部纪录片,她和团队沿着广袤的西伯利亚铁路深入探访,寻找并记录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称为卫国战争)期间,曾在苏联后方工作、生活甚至战斗过的中国人的后裔,挖掘那些几乎被历史尘埃所淹没的感人故事和中苏两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结下的特殊情谊。
血脉赓续,情牵中俄的新纽带
告别了莫斯科的蓝天与航天事业,阿廖沙在中国南方充满活力的城市广州投身于促进中俄两国经贸与科技合作的领域,并在珠江之畔创立了“中俄工业企业家联合会”,亲自担任负责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两幅精心装裱的地图。
一幅详细描绘了1949年他的祖父刘少奇作为中共中央特使秘密访问苏联的路线图,那次访问对于奠定早期中苏同盟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一幅则是现代的“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规划分布图,展现了当代中国连接世界、特别是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亚国家深化合作的宏伟蓝图。
一个显著的成果是,他曾成功地参与并促成了中俄两国在卫星导航系统领域的合作项目,这对于双方在战略性高科技领域打破西方垄断、实现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对跨境物流的效率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9年,他做出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将他父亲刘允斌当年在苏联学习和研究期间遗留下来的、极其珍贵的研究笔记和手稿,悉数无偿捐赠给了中国核工业档案馆。这批资料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核化学,特别是关于钚同位素分离技术的详细演算过程和实验记录。
其内容详实、推导严谨,对于研究中国早期核工业发展史,特别是对填补相关领域在史料上的某些空白,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科研参考价值。
重走归途,文化基因代代传
刘丽达如今在莫斯科供职于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盟,主要负责与中国的多项商务合作与联络工作。尽管身在俄罗斯,她与中国的联系始终未曾中断。每个月,她总是会与中国的亲人们保持频繁的联系,尽管她的父母和哥哥仍然生活在中国,家中只有她一个人留在异国他乡。刘丽达常说,虽然她远离了家乡,但她的心总是与家人紧密相连。
她的住处是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刚刚重新装修过,室内洁净明亮,给人一种温馨而现代的感觉。这里虽然焕然一新,但其实它是一套老房子,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公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她的祖母玛拉奶奶时代,甚至在她的父母结婚前,这里就已经是家族的居所。玛拉奶奶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她的一生,而刘丽达的父母也从年轻时开始就一直住在这里。
另一边已经完全适应并融入广州生活的阿廖沙,除了忙于中俄交流的事务外,也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他非常珍视与孙辈们相处的时间,并且自觉地承担起向下一代传递文化基因的责任。每周,他都会抽出固定的时间,用孩子们更能理解的方式,给他的三个孙女讲述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中国神话传说,比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等。
在他的悉心教导和家庭氛围的熏陶下,这些在中国出生成长的孩子们,不仅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俄语(继承自她们的祖母和母亲),令人惊奇的是,她们还能用稚嫩的童音,像模像样地用俄语背诵中国古代叙事长诗《木兰辞》的片段。
在他们广州家中的书架上,除了各种儿童读物和俄罗斯文学作品外,还静静地摆放着一本特殊的书籍——那是他祖父刘少奇撰写的经典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俄文译本。
参考资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海外足迹:欧亚大陆的红色记忆
来源:孔甲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