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缅怀我的恩师陆道培先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8 17:21 2

摘要:2025年4月2号下午4点58分,北大人民医院病房,陆道培院士溘然长逝。尽管春节前去探望他时,就知道老爷子情况相当不好,有了一段时间的思想准备,但在最后这个时间,陪在他身边的我仍然万般不舍,悲痛难忍,潸然泪下。

2025年4月2日,我国著名血液病学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溘然长逝,享年93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院士作为学生,在其离世后第一时间追忆恩师音容,缅怀师道深情,字里行间满含不舍与敬仰。

谨此刊发,以寄哀思。

2025年4月2号下午4点58分,北大人民医院病房,陆道培院士溘然长逝。尽管春节前去探望他时,就知道老爷子情况相当不好,有了一段时间的思想准备,但在最后这个时间,陪在他身边的我仍然万般不舍,悲痛难忍,潸然泪下。

从此以后,我再也无法走进他的病房,在他的床前静静坐一会,再也不能查看他的病情报告,再也不能为他做诊断意见。世间再无陆老师,我再也不能听他叫我一声“晓军”。我们的陆老师,真的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终生为之热爱、为之奋斗的“人民”血液事业。

陆老师是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创始人,是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奠基人与不断推动者。他严谨治学、大胆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仅成为了北大血研所的精神传承,也深深影响着我的学术生涯。

初识陆先生是1987年,那年我考入北大血研所,陆老师是血研所所长。血研所人人都佩服他。1964年他完成了亚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1981年,他又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例异基因骨髓移植。在晚辈医生的心里,陆老师是传说中的学术之神,我们只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988年新年刚过,天还有些冷,有一天随陆老师查房完,他把我叫进他的办公室,他是一个矫健敏捷的人,我记得那一天他双目炯炯看着我,问我:“晓军,你对白血病、对血液病研究是不是真的热爱,真的有兴趣?”我回答他:“我考北大读研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攻克白血病。”他听了非常高兴说:“你如果真热爱,就应该继续攻读博士,那就做我的学生吧。”

就这样,我从此师从陆道陪先生,踏上了我一生热爱的血液内科临床研究之路。

陆老师常说如果把看病当作职业,只能做普通的医生,只有热爱,热爱患者、热爱看病,才能做好医生。所以,“以患者为中心”对于陆老师来说绝非一句口号,而是热爱之下的拳拳之心。

90年代初,我们血研所开始做细胞的淘洗去T移植,那个时候科研条件还比较简单,实验室就在病房里头,采集了骨髓然后再分血,再淘洗,我做值班医生,常常要等到夜里的十一点十二点实验才出结果。有时候等着等着,陆老师就突然来病房了,原来他根本没有下班回家,一直就在办公室等着实验结果。当时的夜班医生都记得,办公室的电话如果在夜间铃声大作,接听起来,大部分都是陆老师打过来的电话,询问病人的血象有没有起来,有没有发烧。如果有病人突然夜间危急的情况,陆老师收到消息后就会立刻从家里赶到医院。

陆老师曾开玩笑说,病魔没有双休日,所以他也没有休息日,周末他都还要去病房看看病人。以至于我、晓辉、开彦等等他的学生在未来的医生成长之路上,都自然而然受到老师的影响,至今我的电话夜间也不敢关机。多年以后,我负责血研所工作后,我开展了周六的门诊,并使之制度化;我们的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也效仿他,如果周末没有出差,都会进病房看看病人。

陆老师过88岁生日那天,我和他其他的学生去给他贺寿。他问我,血研所现在有什么变化,我回答他说,变化表面很大,实际上不变的是老师的艰苦奋斗的传统。血研所层流病房一直在增加,病房也一直在扩大,其实医院的条件也是有限,但只要给我地方我就要,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来发展。老爷子的晚年视力大不如从前,那天听了很欣慰,眼睛立刻有了光。他说:“我一生所系就是北大血研所,一心所系还是白血病、还是患者,如果还有来生,我还要做医生。”

认识陆老师的人,都知道陆老师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融会贯通。他临床强,实验做得好,几乎是全能型医生。在我初为医生的时候,陆老师的敢为人先的思维着实令人吃惊。

我们科的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巨细胞病毒感染,90年代初期,抗病毒的药物种类比较少,没有阿昔洛韦,更没有更昔洛韦,在实验室的实验中,陆老师发现大蒜素有强抗病毒的能力,他就发动全科室的人去买大蒜,买回来他和学生们一起剥大蒜皮,然后在医院里自己做成制剂给病人用;那时,砷剂治疗急性早粒白细胞病的机制已经很明确,但是没有口服药物。陆老师就自己去找雄黄,自己动手研发,还是在医院自己制成口服砷剂,并将口服砷剂的药理、临床效果发表在Blood上,口服砷剂在很大的程度上给患者带去治疗的便利和有效性。

陆老师只要发现一个方法、一个实验失败了,他就立刻掉头去尝试新的方法、新的实验。从1988年开始,我一直跟随在陆老师的身边,做他的学生、做他的助手,从他身上,我逐步体会到,创新并不是一个成果,所有最新的成果如果不是被时间塑造成经典,就是被时间定格为历史的过程;真正的创新更应该是新的思维方式的开拓,在我看来,陆老师在整个血液内科学领域,他就是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式的缔造者。患者的健康是他的心出发的地方,以此出发,可获万千创新。

陆老师是极具个人人格魅力的一位老师,在人群里总是神采奕奕,儒雅雍容,有林下之风。早年他从中南同济医学院毕业时各门德文版的专业课都很优秀,我也跟随他参加很多的国际学术会议时,深知他的英文水准也非常高。前些年有一次,我去他家里看望他,他告诉我每个礼拜还是要出门诊,还是要去医院看看病人。但是眼睛越发不行了,看书查个字典都要用放大镜。我就问老师现在还看什么书呢,他说内科发展太快,不看最新的专科的书哪里跟得上。然后让我看看他做的读书笔记,俊秀的英文写满了笔记本的一页又一页,我深受震撼,这使我又想起刚刚做他的研究生的那几年,他常常耳提面命,告诉我只要你还有呼吸,你就应该学习,因为你不学习,你就不能帮助病人,你不能帮助病人,你还做什么医生。

陆老师的一生都在救治患者的路上,一生也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

陆老师是一个自我要求很高的人,他对学生也比较严格。但内心深处却是温情满满。刚工作那几年,一是收入有限,二是也没有足够时间去打理衣着,可能我每天都穿得灰头土脸而不自知。有一天,陆老师神情严肃,让我去他办公室一趟,我以为我前一天做的实验可能细节没有到位,又要挨老师批评了。忐忐忑忑来到他的办公室,他却变戏法一样拿出一套精细面料的灰色条纹西装来,跟我说:“当医生也要穿得有样子,这套衣服我送给你,你穿起来我看看。”

这套衣服我保存了好多年,长大成年以后(结婚前),就没有人给我买过衣服,每次看到它,我就看到那一天阳光里的老师,满意的看着他的孩子,笑起来的眼角全是慈爱的皱纹。写到这里,我不禁泪下,朱自清的《背影》里,父亲为儿子买的是橘子,我的老师为他的孩子买的是我人生第一套西装。

父爱无言,却静水流深。1998年,我正在美国学习期间,那一年陆老师去美国参加ASH的学术年会,他特地约上我一起吃个饭。我见了他十分欢喜,他跟我说:“晓军,我知道你在美国这个实验室干得不错,实验室主任很欣赏你,还让一个韩国人做你的助手,你还帮实验室申请到一笔试验经费。”我很惊讶,老师将我在美国的学习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然后,陆老师跟我说:“我已经老了,血研所需要年轻人,你应该尽快回来人民医院,医院需要你,国家也需要人才。”

实际上,老师的话正合我心。在美国一年的学习交流,固然是开拓眼界,对个人科研有着很大的帮助,但那毕竟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即使有天大的发展,跟中国的血液学科发展有什么直接关系呢?所以,陆老师的话更加鼓励了我,坚定了我归国之心。几个月以后,我就婉拒了美国实验室主任的盛情挽留,回到了北京,马上向陆老师报到,他见我第一句话就是:“欢迎回家!”

2023年8月8号,陆老师因为突发左肢体活动障碍住进了人民医院,当天我去病房帮他张罗,他跟我说,晓军你别走来走去,陪我来说说话。我就站到他床边,问他想跟我说什么。他说:“也没什么,你就在我跟前,我就很好。”那一瞬间,我真切的知道,从来就没有衰弱过的老爷子,真的是老了。

再后来,老爷子进了重症监护室,失去了意识,他再无法跟我说话,我还是常常去他的病床前,默默的待一会。

今天,陆道培先生离开了我们,他对我国的血液科学、骨髓移植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将载入史册。他的崇高品德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我将永远缅怀我的恩师陆道培先生。

黄晓军 于北京

2025年4月2日

作者 | 黄晓军

编辑 | 师欣楠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