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能武是翠湖:最有存在感的大历史文化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8 17:10 4

摘要:2024年以来,昆明市提出加快打造六条“黄金旅游线路”,“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便是其中一条,此圈并非传统学术定义,而是昆明市政府文旅融合战略,其核心是整合翠湖及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以“最昆明”地标打造高品质旅游目的地。

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

阮堤垂柳轻抚荷香,唐堤游人笑揽鸥影;古刹梵音与街头吉他共鸣,过桥米线与拿铁咖啡同席,湖光潋滟与市井烟火在此交融。

寻根探源,叩问来处。这座被阮堤与唐堤切割成“心脏”形状的城央湖泊,左心房流淌着滇池退却后的文脉余韵,右心室激荡着护国战争的金戈铁马。

这汪被汪曾祺称作“昆明眼睛”的碧水,映照着高原古城千年的文武之道。



一池碧水 半部春秋


2024年以来,昆明市提出加快打造六条“黄金旅游线路”,“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便是其中一条,此圈并非传统学术定义,而是昆明市政府文旅融合战略,其核心是整合翠湖及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以“最昆明”地标打造高品质旅游目的地。



每一座城市都在打造独特的城市气韵,我们都说审美很重要,不随波逐流,不失去底色,首先基于的应该是文化自知,要有所知,才会有所觉,才能有所信。

元代以前,翠湖与滇池相连,水波浩渺,渔舟唱晚。明初筑城,滇池水位下降,翠湖独立成池,得名“菜海子”,后因湖中“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景致,雅化为“翠湖”。

清康熙年间,吴三桂在此兴建王府,湖中筑岛建亭,奠定了今日“湖心亭”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昆明开启翠湖综合治理,清淤引水、修复植被,让“昆明之眼”重焕生机。

元代滇池治理使其从湖湾蜕变为城中碧玉,明代沐英屯兵洗马赋予其军事基因,清代吴三桂筑园缩湖叠加政治符号,而近代西南联大的文脉星火则让这片水域成为民族精神的容器。


今天的“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北至一二一大街,南至人民路,东至北门街,西至钱局街,覆盖约3.2平方公里,囊括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旧址、云南大学等19处文保单位,以及“九巷十三坡”的历史肌理。

翠湖的“大”,在于其文化内涵的广博性:自然人文共生之大,历史革命交汇之大,市井雅集并存之大,“一池碧水”串联起从南诏古国到护国运动、从联大精神到当代文创的完整文化链条,昆明文脉的起源地。


文武之道 刚柔并济


在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的3平方公里内,云南贡院的考棚与西南联大的教室隔街相望,聂耳故居的琴声与讲武堂的号角辉映,文林街的咖啡香里飘着《翠湖心影》的书卷气,钱局街的老宅院墙上仍能找到重九起义的弹痕。

这种刚柔相济的特质,让昆明在“中国最幸福城市”“宜居城市” 的评选中,永远能获得一席之地。

文脉百年。明清两代,翠湖北岸的云南贡院三年一度的乡试,决定着万千学子的命运。考生们栖居的青云街、先生坡,至今仍保留着“一屋一进士,十步一举人”的传奇。1903年,中国最后一场科举在此落幕;1923年,云南大学在此诞生,林徽因设计的映秋院与熊庆来执掌的至公堂,成为西南边陲的学术灯塔。


抗战烽火中,西南联大师生穿越半个中国抵达昆明。汪曾祺笔下“泡在茶馆里写论文”的岁月,实则是文人在乱世中的坚守:闻一多在逼仄的司家营老宅完成《楚辞校补》,华罗庚在防空洞演算“堆垒素数论”。如今漫步文化巷,当年费孝通常去的“东方书店”仍在营业,只是书架旁多了敲键盘的年轻人,这座城市的文脉,从未断绝。

武运长存。1915年12月25日,五华山光复楼的歃血盟誓,改写了中国近代史。蔡锷率三千滇军出师四川时,昆明妇女连夜绣制的“护国军万岁”手帕,至今保存在讲武堂的展柜里。朱德在棉花坡战役写的“滇南壮士集云溪”,与唐淮源“与中条山共存亡”的绝笔信,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的铁血筋骨。



在翠湖西岸的讲武堂旧址,从这里走出的300余名将帅中,有2位共和国元帅、3个国家军队的总司令、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有数十人。讲武堂毕业生寸性奇率部死守阵地,士兵们用刺刀在岩石刻下“一寸山河一寸血”。


烟火人间 文化雅集


深爱云南的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翠湖周边最为鲜活。正月灯展,千盏花灯映碧水,再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景;春日郁金香浪潮席卷花田,23个品种如梵高调色盘泼洒大地;夏日蓝花楹隧道下,游人如织直播“紫色暴风雪”;


翠湖春日郁金香


秋日银杏大道变身黄金走廊,汉服巡游与街头艺术碰撞火花;冬日红嘴鸥如约而至,与春城缔结38年“冰雪奇缘”。

晨曦微露,太极拳的舒缓与广场舞的欢快在水畔交织,正午时分,建新园过桥米线店内蒸汽氤氲,夜幕降临,民谣歌手正在唤醒城市的夜。

北门街老宅改造为先锋书店,青砖灰瓦间飘出茶香,文林街的民国别墅变身艺术空间,钱局街的百年雪茄店保留传统工艺又引入年轻的主理人。马家大院,脱口秀节目正热闹上演。



莲花池公园庭院剧场里《联大往事》正在娓娓道来,盐隆祠的古韵空间中《钱南园》徐徐展开,南强街巷八十八号剧场内《平凡》演绎着人间百态。近30个庭院剧场与小剧场里讲述着生动的春城历史文化故事,全国独树一帜。

从文化巷的咖啡馆到文林街的书店,从茶馆里的滇剧到酒吧中的社交,翠湖周边既是市民生活的“烟火地”,也是外来者感知昆明文化多元性的窗口。所以,今日翠湖,不仅是昆明的地理坐标,更是精神高地。


南强街夜市一角


为何发展 IP长青


有一种观点认为,文旅产业难担经济增长大任,唯有制造业方为城市发展根本支撑。但在城市竞争转向“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塑造一个城市的“精气神魂”,是提高竞争的差异化武器,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独特文化符号才能突破同质化陷阱。

因此,翠湖大历史文化圈的打造具有三重意义:

传承历史根脉,昆明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亟须通过翠湖这一“文化心脏”展现魅力。翠湖周边85个非遗项目、101处文保单位构成的资源密度,具备打造的天然优势。

西安大唐不夜城、成都宽窄巷子都通过文化IP年吸金力满满,翠湖便是能承载“春城”IP的符号之一。

激活经济新动能,据测算,翠湖片区文旅消费潜力十分可观。2024年,“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建设预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86.1亿元,同比增长3.5%。五华区成功上榜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通过文创、会展、演艺等业态升级,显示出历史资源活化对消费场景的赋能效应。


构建国际文化标识,与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相比,翠湖的历史纵深感不遑多让。其革命、学术、生态的复合型文化特质,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交流枢纽的气质十分契合。

全国范围内有不少成功经验,河南省成功推出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让历史文脉在行走中生动可感。西安市打造出系列文化遗产创新产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江模式。扬州市推动“古运河重生”,打造世界运河之都标签。

近年来,政府也一直在摸索打造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的升级路径,策划翠湖至昆明老街历史文化深度体验游线路,持续丰富“翠湖博物馆群落”“咖啡馆群落”游览体验载体,打造“九巷十三坡”环翠湖老昆明印记游览线路,培育“翠湖文化旅游节”“蓝花楹文化艺术节”“银杏艺术节”“摩登雅集”等文化旅游体验品牌。


今年,为提升游客体验、方便市民出行,五华区计划以便民步道的形式,连接翠湖与老街片区,让两个旅游热点片区的游客能更加快速有效地流通。

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方案,黄公东街车站“网红”打卡点升级透水青石板与青砖景观,登华街“翠湖漫步”怀旧空间配复古电话亭。


对此,大家有什么新鲜看法?可在评论区留言。

在文旅经济领域,杭州市旅游部门曾提出西湖圈“241算法”,即每名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时,当地旅游年综合收入会增加约100亿元。同理昆明的滇池旅游黄金岸线与“翠湖圈”,若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36小时,预计每年可带动滇池片区新增旅游经济效益。

翠湖的“能文能武”,实则是昆明城市精神。真正的文化自信,既能以柔克刚涵养千年文脉,亦能刚柔相济重塑时代精神。

唯有让历史活在当下,方能成就“能文能武”的城市心脏。


来源:云南火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