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管是减重管理、中医美容、脊柱专科、药食同源还是睡眠专科,以及其他还未说明的特色专科,我认为技术层面是落地关键,但从产业规模角度,可能驱动技术的运营体系以及行业生态的共建才是核心关键。
不管是减重管理、中医美容、脊柱专科、药食同源还是睡眠专科,以及其他还未说明的特色专科,我认为技术层面是落地关键,但从产业规模角度,可能驱动技术的运营体系以及行业生态的共建才是核心关键。
作者:东苍
编辑:东苍
封面来源:豆包AI
中医是当下最热的行业之一,更是这两年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收缩中唯一保持最大增长的赛道,所有活下来的基层医疗机构,80%以上都有开展中医项目,而开展中医业务的机构中90%以上都有开展外治为主的专科项目。而且,目前85%以上的中医连锁都很重视外治,甚至把外治体系和产品养护体系放在第一业务。
驱动一个行业进步或者进化的根本,是技术驱动。发展好中医诊疗和中医大健康,做好中医诊所,技术依旧是根本。在当下什么技术最关键?内科诊断辅助来讲,AI可能是驱动的关键技术。外治来讲,那就是我们有传承有融合,有守正创新的外治技术,以及中药工业化后的特色产品。
药食同源
全国性品牌如北京同仁堂知嘛健康、榕树家连锁、德元升连锁等,特别是浙江各大名医馆如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张同泰等,以及各区域新生代表品牌如成都秉正堂及承启堂、广州东源中医、深圳九味堂、北京合生鼎济堂、郑州朴食堂、江苏百黎堂、昆明米爱家及南吴山下等等,无不重视中药类产品,特别是药食同源类,基本都在打造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相对比较完善的食字号产品体系,从研发、品牌、销售、客群等都形成了闭环,很多代表企业的药食同源产品营收占比都达到了30-60%之间。
在全国350家以上的中医连锁中,70%以上的品牌都很重视药食同源产品,都在不同品类不同程度的大力开展相关业务,比如膏方、茶饮、酸梅汤、芝麻丸、药膳、零食、发酵饮等,而单体名医馆在陈皮、山药等单味食品以及人参、虫草、石斛等单味参茸贵系更是重头,让客户完全感受了药食同源中药不等于苦口难喝,味道甚至好极了,还有明显的健康改善作用,深受消费者喜爱,形成了很高的复购和促进了客户长期高粘性的关系管理。
而膏方作为其中最热门和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从传统的“一人一方”向“企业产业化生产”转型。现在国内已经出现很有代表性的膏方生产企业推出了“贴牌定制化药食同源膏方”,让中医诊所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客户群体和市场需求,灵活定制专属自己品牌和客群需求的膏方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打造属于自己的膏方产品品牌。补充诊所营收来源结构,甚至很明显的突破业绩增长瓶颈,提升人效和坪效。
其中,武汉的九楚膏滋膏方工厂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生产品牌,坐落于药姑山南麓,将传承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膏方定制、OEM/ODM贴牌等业务。
中医美容
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作为医生创立的中医诊所,是学习和开展中医美容项目的主要群体。而江浙沪和成都、北京、郑州、南京等地是中医美容教学和开展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和城市。特别是成都的川派好中医、汉棠汉方、殊德医馆都在大力开展中医美容项目,而且川派和汉棠都在全国开展中医美容技术的培训教育,深受行业关注。
随着全球“纯净美容”趋势兴起,中医美容“绿色、安全、有效、价低”等优势突出,逐步受到行业、市场、国际的关注。以及中医美容类的一些很多产品,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认证(如ISO)提升产品可信度,而且行业规范逐步完善,《中医美容服务标准》等文件推动服务流程标准化,加速市场规范化。
从体验创新角度看,中医美容正加速与现代科技融合,推动传统疗法的精准化与高效化。例如,通过生物技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如甘草黄酮、人参皂苷)开发高功效护肤品,结合激光、微针技术改良针灸美容,实现无创化穴位刺激。智能设备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如中医体质检测仪、AI面诊系统等,通过数据驱动提供个性化美容方案。哈佛医学院研究证实,针灸通过提升皮肤ATP促进代谢,为科技化中医美容提供理论支撑。
同时,国家政策持续利好,如《中医药法》明确中医美容合法地位,地方政府扶持中医馆连锁化发展。而且中医美容加速与医美、健康产业跨界合作,拓展服务边界。例如,光电祛斑联合中药面膜修复,形成“科技+传统”复合疗法;与旅游、康养结合开发“中医美容度假村”,提供沉浸式体验。此外,线上平台通过直播科普引流,线下实体店强化服务场景,构建OMO(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等,中医美容是以严肃医疗为基座乘风而起的消费医疗、品质医疗,很可能将在过往医美存量市场掀起狂风巨浪。
脊柱专科
中医行业专科细分趋势显著。中医疼痛与脊柱专科正通过“传统疗法+现代技术”实现诊疗规范化,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体系,显著提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同时,行业通过制定技术操作标准(如《中医整脊疗法操作指南》)和建立培训体系(如广州龙脊康、成都铃医脊科、深圳大通中医等),推动服务流程标准化,解决技术碎片化问题。
行业也正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促进”,中医疼痛与脊柱专科正形成“技术标准化、服务精准化、管理全周期”的发展格局。未来需加强循证医学研究,推动中医特色疗法的国际化认证,同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智能设备与生物技术的临床转化,构建覆盖预防、治疗、康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在脊柱专科项目可复制角度,成都的铃医脊科尤其突出。铃医健康成立于 2015 年,专注于基层医疗脊柱专科一站式建设。旗下六家企业涵盖直营专科、项目输出、人才培养、医疗器械和软件开发等业务,致力于推进脊柱专科医疗高质量与高水平发展。很多与其合作的15平米脊柱专科诊室,经过3-6个月能够实现10-25万的月度营收,相当于一个150平米的普通社区中医诊所的月度营收。其技术与运营双体系驱动的专科复制能力,在全国属实一流梯队,是各城市头部中医机构在专科建设方面可重点借鉴的品牌。
体重管理
体重管理,已经成为一件国民大事。早在去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就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力争在2026年左右,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而近期的互联网平台更是热闹,“国家喊你来减重”“国家不同意你变胖”等话题热度攀升。而中医减重减肥方式几乎成为了主流。
中医减肥理论体系完善与创新同步发展,在传统“整体观”与“辨证施治”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形成了以脏腑功能调节(如脾胃运化、痰湿瘀滞理论)为核心的理论框架。技术融合与疗法多样化是当下一大特色,从单一针灸、推拿发展、中药辅助、生活方式管理为多技术协同。例如,穴位埋线结合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代谢数据,提升疗效;光热疗法(如艾灸)通过激活米色脂肪,促进脂肪分解,相关研究发表于《细胞》等顶级期刊。同时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基于AI体质辨识系统(如舌脉诊AI),中医减肥实现“一人一方”定制方案。2025年数据显示,体质辨证结合饮食管理可使3个月减重效率提升至6.2公斤,反弹率低于12%。
不仅在国内热门,国际上也是如雨后春笋。国家卫健委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鼓励中西医结合疗法纳入医保,预计行业规模年增长率达15%。中医减重减肥最适合基层中医机构发展,能够更利于实现预防与养生一体化,将“治未病”理念深化,更可能将社区健康管理项目将中医减肥纳入慢性病防控体系,推广药膳食谱与节气运动处方。 而且中医减肥通过“一带一路”推广至欧美市场,如新加坡研发的纳米光热凝胶技术融合中医经络理论,获国际专利。而且国际中医药联盟计划2026年发布《中医减肥技术规范》,推动针灸、埋线等疗法的循证医学认证。
睡眠专科
前面提到的成都铃医脊科,除了用12年时间打造出全国一流成熟的脊柱大专科之外,近年还重点打造出了睡眠专科,并且达到对外输出的标准;北京合生鼎济堂,从200平米单店诊所发展到门诊部、纯中医医院等连锁多层级诊疗生态,外治体系、非药物疗法、情志/睡眠疗法等是专科方面的突出特色,不做宣传引流都是口碑介绍的流量保障和其出色的情志管理有深度关系;成都协卓连锁诊所的创始人黄显金医生,近年将中医情志疗法技术和业务布局放在发展首位,做了很多推动工作;还有一个重大标志性事件,近期四川省保健协会中医疗愈分会重磅亮相了诊博会,两位名誉会长:世界首位外籍中医博士(后)、一带一路中非合作项目中医鲁班工坊主任迪亚拉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会医学院彭勇教授做了专题演讲,致力将成都创建为中医特色的“世界疗愈之都”;而从全国来看,以北京、深圳、杭州、上海、成都等中医发展较有代表性的区域城市的头部中医品牌中,都有大力探索和开展睡眠专科、情志疗法等中医特色科室。
中医睡眠专科,必然会涉及情志疗法,更需要综合的中医疗愈方法,是一个在方式上是以组合方案为核心特色的发展专科。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建设此专科的时间难度相对较低。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中医睡眠专科通过情志护理(如释疑解惑、移情异性、以情胜情等)结合中医疗法(针灸、中药、推拿),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情况是主流行为。而研究显示,情志护理确实可降低患者焦虑水平,提升睡眠效率,尤其对慢性失眠患者效果显著。
而艾灸、足浴、耳穴贴压等外治法也被广泛应用,配合情志疏导可延长睡眠时间、减少药物依赖。中药复方(如酸枣仁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通过辨证施治,针对肝郁化火、心肾不交等证型疗效显著。此外,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结合中医心理疏导,实现失眠减药率超60%。以及现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初现,中西医结合睡眠中心通过整合心理评估、睡眠监测(如PSG)、中医体质辨识等技术,形成“监测-诊断-干预”闭环。
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我判断:智能化与数据驱动的精准诊疗是主要探索和创新方向,AI技术将深度融入睡眠健康管理,通过多模态数据(生理、心理、环境)分析实现个性化干预。例如,智能手环监测睡眠节律,结合中医体质模型推荐针灸穴位或情志调理方案。同时也会加大推进社区化与居家场景延伸,中医睡眠服务向社区下沉,推广简便易行的情志调理技术(如音乐疗法、呼吸导引)和家庭中药香囊、药枕等,降低医疗成本并提高依从性。而同步需要加强的工作过,就有循证研究与标准化建设,作为一个可以全国发展的标准化专科,确实需加强情志护理疗效的量化评估(如HRV检测、匹兹堡睡眠指数动态监测),完善中医睡眠分型标准,推动纳入国际诊疗指南。
以上方面的探索和实现,中医睡眠专科正从单一疗法向“情志-生理-社会”多维干预转型,未来需进一步融合现代科技与循证医学,开发针对现代高压人群的“静神养心”综合方案是商业模式的主要探索方向,而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睡眠健康管理体系,在将来能够为全球睡眠障碍问题提供出中国特色方案,这个专科通过连锁化或代表性中医机构去发展,未来不可限量。
从全球医学行业发展规律来看,特别是与国情相似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现阶段大力推进的医改方向,同时再考虑与基层公立体系以及同质化竞争的同行情况来看,专科是一个必然趋势甚至是主流选择。不管是减重管理、中医美容、脊柱专科、药食同源还是睡眠专科,以及其他还未说明的特色专科,我认为技术层面是落地关键,但从产业规模角度,可能驱动技术的运营体系以及行业生态的共建才是核心关键。
来源:诊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