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 | 初烧首选的平板大耳:飞傲FT1 PRO

摘要:说实话,每次给初烧朋友们推荐大耳机时,我的内心总会有些许纠结。虽然大家的听音偏好各不相同,但这其实并不是最让我犯愁的。或许是我有点贪心吧,在入门级价位上,我既想要推荐一些驱动门槛较低,即使在便携前端上也能发挥出较强实力的型号,又期待大家可以享受到系统搭配所带来

说实话,每次给初烧朋友们推荐大耳机时,我的内心总会有些许纠结。虽然大家的听音偏好各不相同,但这其实并不是最让我犯愁的。或许是我有点贪心吧,在入门级价位上,我既想要推荐一些驱动门槛较低,即使在便携前端上也能发挥出较强实力的型号,又期待大家可以享受到系统搭配所带来的乐趣,希望再从中挖掘出兼具一定潜力的佳作。除此之外,耳机本身的外观质感、佩戴舒适性、品控及售后等等各种因素我也都会有一定的考量,毕竟这些也会影响到大家的使用心情。

飞傲于前段时间推出的封闭式木碗动圈大耳FT1,算得上是上述几个方面都做得比较不错的千元级型号,最近也经常出现在我的推荐列表里。然而,飞傲这个命名鬼才仅在FT1上市几个月后就把“FT1 PRO”给端出来了,价格还只有小幅度提升,官方定价为1299元,看似“背刺感”十足。但实际上,FT1 PRO在产品形态上和FT1基本没啥关系,它是一款开放式平板大耳,叫他“FT5青春版”似乎还更贴切点。要说它和FT1有什么共通之处,那就是它同样具备一些非常适合初烧朋友的优良特质,我认为有必要和大家详细聊聊。

虽是千元级产品,FT1 PRO在外观质感和佩戴舒适性上也还是优化得较为完善。不同于FT1的实木耳罩面板,FT1 PRO的面板材质为铝合金,面板支架则是新型的赛钢性塑胶材料,拥有高强度低密度的特点。FT1 PRO的不带线重量为374克,仅比FT1重了30余克,同样属于轻量化设计。与此同时,三轴自适应转向设计赋予了FT1 PRO较高的佩戴贴合度,不挑头型,滚珠滑轨结构的头梁也使得我在调节FT1 PRO的刻度时,能够感受到较为清晰且均匀的段落感,这种质感对于入门级大耳来说是较为高级的。

FT1 PRO的配件则与FT1基本一致,相对简单,但比较注重实用性。二者都标配了一个硬质收纳包,表面为抗脏耐磨的布艺质感,内部空间不错且具有一定的抗压性。原配线材则是配件中最能体现出这两款FT1诚意的部分,它们的原线为392芯的无氧铜镀银线基,长度为1.5m,声音是比较饱满扎实的风格。按照我的经验来看,在千元级大耳上很少会出现如此高规格的原线,而飞傲在这两款FT1上一送就是两条,分别为3.5mm单端插头和4.4mm平衡插头,再配合使用附赠的3.5mm转6.35mm转接头,基本就可以接驳各类主流前端了。

FT1 PRO的阻抗为20Ω,灵敏度为95dB/mW@1kHz,属于易驱型设计,但FT1 PRO在驱动条件方面的优化,其实还远不止数据上显示的那么简单。通常来讲,在同一品牌内,定位存在高低之分的两款同形态产品,往往是定位较高的那个会享有更为崭新、尖端的技术,定位较低的那款能得到一部分“技术下放”就不错了,然而FT1 PRO上却有一部分连旗舰FT5都没享受到的“黑科技”。

首先,FT1 PRO的平板振膜厚度直接从FT5的6um缩减至1um,这样便使其振膜的重量减轻了许多,更容易获得较大的振幅,进而达成更易驱动的效果。不过这样也会让振膜表面更容易出现不规则的分割运动,产生不良失真,如果不做其他处理的话,反而会使耳机更加依赖前端的控制力。作为应对,飞傲在FT1 PRO的单元上又使用了镀铝+镀蓝宝石的双镀层专利技术,我们知道,平板耳机的导电线圈是直接刻蚀在膜片上的,在其表面镀铝可以提高线圈的导电率,降低驱动要求,还不会让膜片增重太多。而蓝宝石则是一种高刚性材料,作为音圈镀层可起到减轻振膜表面的分割运动的效果,透过FT1 PRO的网罩观察其内部,我们也可以隐隐看见它那较为独特的淡蓝色膜片。

上述这些技术相叠加,虽然还不至于让FT1 PRO直接把FT5给秒超平了,但对于低驱动水平的前端设备而言,FT1 PRO无疑是更容易获得较理想驱动效果的。以往我使用便携前端来驱动FT5时,有时会出现高频结像有毛刺,中低频音色也比较干冷的情况,需要搭配控制力较强的台式设备,才可以彻底释放出它在飞傲大耳家族里最强的器材参考性,在这一点上它和大多数全尺寸平板大耳基本一致。而FT1 PRO的驱动门槛却和FT1这种低阻动圈耳机差不太多,哪怕是用飞傲自家的KA15这种中端小尾巴驱动,也并不会出现恶声,只是在信息量和声场表现上还有提升空间。可以说,虽然FT1 PRO的定位和器材参考性要低于FT5,但也并不是简单的配置缩水产物,而是专为入门级玩家、低驱动水平前端用户重新量身定做而成的。

FT1 PRO的声音风格同样也是飞傲大耳家族里较为独特的,既保留了平板大耳传统意义上声底透明度高、高频表现细腻顺滑的特点,还兼具不错的氛围感,整体音色的质感较为厚实饱满,这也赋予了FT1 PRO相当高的杂食性和耐听度,其基本素质表现也要优于FT1。

听一些泛流行乐录音时,它的人声位置是略靠前的,口型偏大,不会像旗舰FT5那样有特别严谨的人声距离感。但若是和FT1相比,FT1 PRO的人声距离就还是会显得稍稍克制一点,其声场也更开扬。这既保证了它在听流行乐时有一定的抓耳感,也并未破坏整体声音框架的协调性,很适合听高品质的流行LIVE录音。例如在听《左麟右李演唱会2003》专辑时,FT1 PRO基本能够把两位大佬的声线特点表达完整,同时它还很注重舞台的整体性,各种伴奏乐器的位置也交代得比较清晰,观众的欢呼和掌声似从远方传来,不会对欣赏音乐造成什么影响。相比之下,FT1营造出的场面就要稍显拥挤一点,但人声的质感更为醇厚,倘若听的不是现场版录音,而是谭咏麟或李克勤的一些录音室专辑,那么FT1的优势会变得更明显一些。

FT1 PRO的低频量感很不错,对于常见的打击乐器,它基本可以表现出完整的形体感,但其低频的下潜深度与驱动完整的旗舰FT5相比,还是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例如听圣桑《C小调第三交响曲“管风琴”》专辑中的第六轨时,开头的管风琴低频音色在FT5的演绎下,会让我仿佛有一种身处大海的感觉,是那种厚重且浩瀚的低频声浪,这也是比较符合管风琴自身听感特点的,而FT1 PRO所展现出的低频声浪,就要在气势上逊色一些了。但若是听《鳟鱼五重奏》《C大调皇帝弦乐四重奏》这种小编制弦乐作品,FT1 PRO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虽然它的高频亮度稍不及FT5,但其高频结像反倒比FT5多出了一丝圆润感,是细节表现力比较到位且基本不存在什么侵略性的高频风格,靓丽且舒适。

Q15是我搭配FT1 PRO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前端,它的信息量和驱动水平都要明显强于所有无电池小尾巴,哪怕与价格是其两三倍的便携播放器相比也不惧,性价比极高。对于FT1 PRO这种在平板耳机里非常易驱的存在来说,Q15是在使用便利性和音质水平上平衡得相当到位的选择,开启“大耳模式”增益后,可以将FT1 PRO的声音框架驱动得较为完整。同时,Q15的声底微暖,也是较为细腻的耐听声,搭配FT1 PRO就是舒适性的叠加,氛围感以及中频的凸显度会得到进一步强化,是一种偏流行向的搭配方案。

外接电源并开启隐藏的“超级大耳模式”增益后,Q15会进入真正的满血状态。比起便携形态,这时Q15的声音框架完整度会进一步提高,其听感中的暖意也会稍有收敛,与FT1 PRO相配合也能达成更为中正的搭配效果,高频乐器的声音形态更为明晰,整体杂食性获得了明显补足。因此,Q15是我非常推荐的FT1 PRO西装搭配方案,有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灵活感和从容性。

飞傲R9

R9在本质上虽然是一台流媒体HiFi中心,主打一个“什么都能干”,但其耳机口的素质表现比起前代产品R7提升极大,完全可以当它是一台自带数字转盘的高水准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近期我最常用它来搭配FT5,效果比较理想。不过,使用R9驱动FT1 PRO也同样可以获得明显比Q15更强的参考性和安定感,在声场表现和器乐的音色张力上的提升尤为明显,听大编制曲目时的气势虽仍不及FT5,但这样的器乐表现对于一款千元级大耳来说已然颇为难得。

关于R9,其实还有一个较低成本且简单易行的玩机小技巧,就是更换飞傲自家新推出的LAC-03电源线。以R9驱动我手上的这三台飞傲大耳,为R9更换电源线后,提升最为明显的是FT5,它的声底明显变得更加沉稳了,低频声浪的气势更为充沛,且整体结像更为平顺,在丝毫未影响其参考性的前提下,耐听度获得了较大提升。其次是FT1 PRO,它的提升方向与FT5类似,只是幅度要小一些,而FT1则需要仔细对比才可感受到结像质感的优化,提升幅度相对最不明显。

回顾一下飞傲做头戴大耳的历史,其实还不到两年,但从FT1和FT1 PRO上我们可以看出,哪怕是入门级大耳,他们也都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和诚意。不同于FT5和FT3高阻版这种虽具备更高参考性,但对前端系统有较高要求的型号,FT1和FT1 PRO都是在比较轻松随意的听音场景下也很容易获得好声音的类型。二者在产品形态以及声音风格上也都大不相同,FT1这款封闭式动圈大耳相对更适合泛流行乐爱好者,整体更注重氛围感,中低频的厚度比较出色。

而FT1 PRO这款开放式平板大耳则更为杂食,它拥有更加细腻的高频表现以及更开扬的声场规模,这使其在听各类小编制曲目、高品质流行LIVE时,可以拥有更完整的现场呈现效果。我认为,只要能明确好自身的使用需求,那么FT1和FT1 PRO就都是没什么雷点的入门上选。而随着大家手中的前端升级,二者也都会展现出一定的搭配潜力,尤其是FT1 PRO,它的可玩性和素质上限要比FT1更高一些,对于爱折腾的玩家来说是非常值得入手的存在。

来源:度半科技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