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大谈“道德”的人往往最不道德,就像某些把“底线”挂在嘴边的汽车品牌,在“背刺”用户的时候,甚至都不会有丝毫犹豫。最近,“3·15”期间关于魏牌蓝山的一个高频投诉被网友们翻了出来,根据相关媒体收集的信息,有多地车主投诉,反映他们于2023年购买长城汽车旗
有时候,大谈“道德”的人往往最不道德,就像某些把“底线”挂在嘴边的汽车品牌,在“背刺”用户的时候,甚至都不会有丝毫犹豫。最近,“3·15”期间关于魏牌蓝山的一个高频投诉被网友们翻了出来,根据相关媒体收集的信息,有多地车主投诉,反映他们于2023年购买长城汽车旗下魏牌蓝山车型前,厂家曾发出官方“保价承诺”,但购车后不久,该车型就进行了降价促销,厂家未按承诺给予补偿。关键是,品牌与经销商相互推诿责任,导致车主们投诉无门,感觉自己被耍得团团转。
事件曝光,大家对魏牌议论纷纷,其这两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好口碑,也开始有了动摇的迹象。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背景下,服务质量在提升品牌销量方面可以说是举足轻重。魏牌如此反其道而行之,大有自毁前程,给对手“送人头”的感觉。这也不得不让人疑惑,魏牌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干?真把用户当“傻子”了?还是觉得背后有长城撑着,一切都不是问题?
把用户当“傻子”的魏牌
凡是把用户当“傻子”的品牌,结局基本上都是被用户抛弃。而魏牌似乎有点不信邪,非要自己撞上去。这次的“保价承诺”其实源自于2023年的官方承诺,当时魏牌蓝山刚刚入局,在市场上还没什么特别大的影响力。可能是为了表忠心,在这款车的新车发布会上,魏品牌CEO陈思英作出承诺,官方保价至2023年12月31日,如在此期间官方降价,给予消费者差价补偿。
当时有不少人冲着这条“官方保价”的服务买了车,大家的想法都大差不差,认为反正有官方保价政策,降价了也可以像电商平台的保价政策一样,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把降价差额拿回来。更何况,魏牌是长城当时力推的品牌,想必也不会公然干出“背刺”消费者的事情来。
而结果显然没有车主们想的那么简单,这款车为了和对手竞争,很快就玩起了“价格战”。2023年当年,这款车不但在多个地区开始变相降价,有些地区优惠幅度甚至达到了4万元,据说,想要更高的优惠也不是不能谈。于是,早早就支持这款车的车主们想到了官方保价到12月31日的承诺,纷纷找到厂商,要求履行承诺,补偿差价。
然而,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厂商这边的说法是,官方指导价并没有降,优惠是经销商给的,让车主联系经销商。而车主和经销商联系,得到的答复则是,由于经营压力,不得不降价促销,厂商给不了补偿,经销商更给不了。
也就是说,当初魏牌所谓的“保价承诺”,已经是一纸空文了。看到这里,可能已经不需要过多解释了。魏牌和经销商相互“踢皮球”,很难让人不怀疑,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局。说白了,魏牌在一开始说“保价承诺”的时候,就已经料到消费者看不懂其中的文字游戏了,一个等着消费者往里面钻的局,普通人又该如何防备呢?
如果魏牌真的那么在意用户,当时出这个承诺的时候,完全可以为用户解释清楚。即便当时不想解释,也可以要求经销商在卖车的时候向用户说明白那些服务条款。可惜的是,魏牌并没有这么做。
该说不说,这真的有些“讽刺”的意味了。那些曾经义无反顾支持魏牌的车主们,不知道是否已经后悔了,但是把用户当“傻子”忽悠的魏牌,“背刺”除了这些车主,恐怕还有自己。
难以兑现的“冲高”梦想
以前很多人或许不懂,为什么魏牌努力了那么久,始终没有实现“冲高”梦想。看了魏牌对于“保价承诺”投诉事件之后,可能大家已经明白其中的缘由了。魏建军的确想把魏牌打造成高端新能源品牌,要不然,他也不会在2016年末推出“WEY”的时候,说出“我以姓氏为赌注,WEY品牌必须成功,不容失败”这样的宣言,并且这两年也是频繁亲自下场直播,为魏牌“代言”。
可惜的是,魏牌自己并没有那么“争气”。长城汽车高喊“高质量发展”,但魏牌总是容易在质量上出问题;长城汽车宣扬“以用户为中心”“长期主义”,魏牌却总干些“低质量”的事。2024年1月,某汽车投诉平台发布12月份投诉榜单,根据投诉榜单显示,长城汽车旗下的魏牌蓝山DHT-PHEV以188个投诉登上投诉榜第七,魏牌蓝山DHT-PHEV已经连续三个月登上投诉榜单前十,最高是投诉榜单第二名。而其被投诉最多的内容是“价格变动”。
不止是服务方面,魏牌对质量的把控也并不严苛。有人花费31.88万元购买的魏牌蓝山Ultra版,仅使用两个月便出现减震异响问题;也有人投诉VV7车机黑屏、经销商使用旧配件。魏牌供应链管理与售后服务的系统性缺陷,无疑是狠狠的打了“高质量发展”的脸。所以,即便魏建军在2024年9月发布会上用“产品没问题,营销没做好”为魏牌找补,但从市场数据上看,这样的找补根本没有什么意义。根据相关数据,2024年1-7月,魏牌销量同比下跌8.75%,7月单月销量仅2765辆,同比腰斩58.43%。
而或许是因为长城汽车的过度“呵护”,魏牌在创新方面始终不是太如人意。自从魏牌在2017年全年销量达到8.6万辆,并且在2018年全年销量也跃升至13.9万辆之后,好像就开始有点找不到东南西北了。守着这些所谓的“辉煌”,魏牌甚至都没有感知到新能源趋势的逼近。直到2024年,魏牌的销量结构仍以燃油车为主。而且,魏牌的定位也一直在变,从“中式豪华”到“智能高端”,从“咖啡系列”到“蓝山智驾版”,几乎每年都在变。这也难怪有些人说:“魏牌每年更换一次slogan,消费者却始终不知道它代表什么。”
这样来看,魏牌难以兑现的又何止是”保价承诺”,其“冲高”梦想不也一直在悬着吗?
魏牌或该考虑“重建”了
诟病诸多的魏牌,如今显然是难以背负魏建军的期待的。可以说,现在的魏牌对于长城汽车来说,无非就是一个新能源战略“摆设”。弃之可惜,拿起来又不太好用,于是也就只能摆着做做样子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每一颗棋子都非常重要,所以,魏牌或许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重建”。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忘记过去”,“推倒重来”。魏牌的过去太“飘”了,以至于战略不能与时俱进,定位也定不下来。如果魏牌想要获得一线生机,就要保持战略定力,不再频繁地停产和推新车型,自我颠覆品牌定位。最起码,要让市场与用户知道,魏牌到底想做什么。另外,魏建军也应该在技术投入上多给魏牌一些关注,虽然长城汽车去年研发费用达到了110亿元,但是主要分散于皮卡、越野等传统优势领域。魏牌这里能拿到多少钱用于技术研发,其实是不言而喻的,这其实也是导致蓝山在智能座舱、OTA升级等核心场景中难以形成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魏牌在发展逻辑上其实也有问题。魏建军一直强调长城汽车是靠制造、靠技术、靠扎实的产品立足市场的,实际上现在的市场,除了硬件产品过关,软件能力、营销能力及用户管理等多重维度都是非常关键的。所以,魏牌应该守正创新,做好产品的同时,借助技术发布会、用户共创活动等方式强化品牌价值,走进用户。魏牌的“重建”一定是艰难的,毕竟现在它在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都做的不怎样。但是,比起被市场逐渐边缘化,魏牌还是试一试“重建”要更好一点。实际上,在车圈不断冲破自己的服务“底线”的其实并不止魏牌一家。如今,行业竞争逐渐加剧,不管是往年叫嚣的“价格战”,还是如今的“技术战”,又或是车企们高喊的“全球化”,都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中国车企太期待能够扩大规模,提升份额了。客观来说,车企想不断壮大,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投入没有大的提升,却要求销量快速提升的情况下,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下降是必然的事情。
我们经常可以在投诉网站上看到消费者对一些品牌车型表达不满,也经常听到车企“召回”事件,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主流品牌。这一系列的现象几乎都在指向一个问题:规模扩张之下,用户权益还能得到保障吗?而用户权益如果与规模扩张产生了冲突,还谈什么长期主义呢?从行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车企靠降低质量和服务品质来扩张规模,用户权益受损,对车企逐渐失去信心,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最终都会“反噬”到自己。或许,“魏牌”的前车之鉴,值得整个行业警醒。
结语
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在2025年变得愈发激烈,任何品牌都不再有不断“试错”的机会。魏牌蓝山陷入“保价承诺”罗生门,击碎的不仅是用户的信任,同时也浪费了魏建军一次次为其营销的良苦用心。被捧在手心里呵护的“巨婴”,是不会真正长大成人的,就像如今的魏牌,空有长城“背书”,却没有足够的品牌坚守与魄力,难以独当一面。如果这次事件仍然不能引起魏牌的警醒,那么,这个品牌还能走多远,可就不好说了。
来源:轰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