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校教师宋光辉设计制作的《太极》系列陶瓷雕塑作品亮相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这是该组作品在“紫金奖·体育文化创意与设计赛”获奖后,首次将太极文化以雕塑作品形式亮相长三角文博会。
4月8日,记者从河南理工大学获悉,该校教师宋光辉设计制作的《太极》系列陶瓷雕塑作品亮相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这是该组作品在“紫金奖·体育文化创意与设计赛”获奖后,首次将太极文化以雕塑作品形式亮相长三角文博会。
立体艺术:太极与雕塑创意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既是时代命题,也是新时代文艺教育工作者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题中之义。
“2020年,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豪的同时,我也希望利用自己所学的雕塑技艺将太极拳以雕塑形式予以表达。”宋光辉说。
在构思雕塑造型时,宋光辉经常去公园、广场观察人们练习太极拳,后来自己也开始打太极拳。慢慢地,他发现太极拳和雕塑都是“立体”艺术。太极拳要求身心合一、快慢相间、刚柔并济,从而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的愉悦,而雕塑作为一门“立体”艺术,要求观者360度观看都具有无死角美感。
“雕塑作品中每个太极拳招式、每个造型角度都要做到重心稳定、线条顺畅、整体协调。”宋光辉说,通过雕塑中多线条交叉感,试图形成太极般的缠丝感和水流感,从而营造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
“目前的太极雕塑多倾向写实风格,注重形体招式的再现。而这一系列太极雕塑在创作理念上,轻外在肢体动作的摹写,重内在太极哲学内涵与意象的提炼。”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王同文谈及该太极主题雕塑时分享自己的见解。
创新设计:造型与材质实践探索
“雕塑造型创作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经过反复实践的过程。和人很像,人也只有不断经历、思考、再经历、再思考、才能不断成长。”宋光辉说,太极人物头部的造型一开始是圆形的,后来通过反复修改,发现改成更立体的尖型,更有利于营造练习太极拳时头顶的悬提感。
随着雕塑设计不断地变化调整后,太极雕塑系列作品中八个人物的腿部造型看起来粗壮有力,甚至有些夸张,目的是让脚下的“根”更扎实、稳定,更符合太极拳内在核心的表达。
五年来,雕塑材质也经过多次探索。宋光辉在江西景德镇、河南神垕、山东淄博等地先后尝试了影青、钧釉、玻璃等多种材质效果,最后还是选定了更能表达太极韵味的黑白陶瓷,将“火与土”的艺术结晶与“刚和柔”的武术招式进行创新结合。
文化传承:当好主角讲好故事
“很庆幸能通过雕塑的方式与太极文化相处,在这个心和手持续聚往一处的雕塑过程中,我时常能体会到身心宁静的满足感。”宋光辉很享受通过雕塑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交织对话的过程。
在雕刻琢磨中守住非遗文化“慢”的内核。“慢”意味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发酵,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深厚滋养。只有经受得住实践和时间考验的文化,才是真正优秀的文化。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有义务将太极拳以多种艺术形式予以呈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太极文化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河南理工大学教授韩宏斌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每个人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角,每个文化工作者,都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主角。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