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刀郎的两次复出与归隐,与网暴事件呈现出高度的时间关联性。2023年7月,刀郎凭借《罗刹海市》复出后,那英、汪峰、杨坤、高晓松等音乐人的抖音评论区遭遇千万级网暴,而当他在同年12月宣布归隐时,网暴突然平息。2024年8月,刀郎宣布演唱会及巡演计划后,云朵、王瀚义
刀郎现象的批判:公众人物的责任缺失与网络暴力的共谋
一、网暴事件的时间线与逻辑关联
刀郎的两次复出与归隐,与网暴事件呈现出高度的时间关联性。2023年7月,刀郎凭借《罗刹海市》复出后,那英、汪峰、杨坤、高晓松等音乐人的抖音评论区遭遇千万级网暴,而当他在同年12月宣布归隐时,网暴突然平息。2024年8月,刀郎宣布演唱会及巡演计划后,云朵、王瀚义等关联人物再次成为网暴目标,且针对云朵的攻击持续长达八个月。2025年春节,刀郎向网暴云朵的“急先锋”拜年,进一步激化了矛盾。这种“复出-网暴-归隐-网暴暂停”的循环模式,暗示刀郎的公开行动与网暴事件之间存在某种默契或利益关联。
从歌词内容看,《罗刹海市》以隐晦的隐喻讽刺了乐坛乱象,如“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被广泛解读为影射那英、汪峰等人。这种创作策略虽提升了作品的文学性,却也为粉丝的暴力行为提供了合理化借口。当刀郎的经纪公司声明“不会对争议作出回应”时,实际上默认了歌词的攻击性,间接鼓励了粉丝的“复仇”行为。杨坤在评论区的回应——“博主的最后一句话说得对”——更证实了公众对歌词影射的普遍认知。
二、公众人物的失格:沉默的纵容与间接煽动
作为公众人物,刀郎对粉丝行为负有引导责任。然而,他在网暴事件中的沉默与选择性互动,暴露出其社会责任的缺失。例如,当云朵被造谣“投靠那英”时,刀郎未公开澄清事实,反而在2025年春节向网暴者拜年,这种行为被解读为对暴力的默许。更值得警惕的是,刀郎的粉丝群体中存在“帝都韩姐”等核心支持者,他们在网络上组织攻击、传播不实信息,而刀郎对此未采取任何措施。这种“养蛊式”的粉丝管理策略,本质上是将舆论暴力工具化,以维护自身形象和商业利益。
此外,刀郎对负面信息的处理方式也值得商榷。王金兰举报其剽窃作品的事件,虽被经纪公司以“涉嫌侮辱诽谤”报案,但网络上仍流传大量未经证实的指控。刀郎团队既未通过法律途径彻底澄清,也未主动公开创作过程,导致谣言持续发酵。这种“冷处理”策略,不仅损害了自身声誉,也加剧了网络暴力的蔓延。
三、网络暴力的机制:平台、粉丝与公众人物的共谋
网络暴力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平台、粉丝与公众人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刀郎的粉丝群体通过抖音、微博等平台组织攻击,而平台在内容审核、谣言治理上存在明显漏洞。例如,《罗刹海市》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超100亿次,但平台未对攻击性言论进行有效拦截。此外,刀郎的经纪公司与平台的合作关系也值得关注:其线上演唱会吸引5400万观看人次,商业利益与舆论暴力形成共生关系。
从法律角度看,刀郎的行为可能构成对《民法典》的违反。根据网络暴力的民法规制,公众人物若未履行合理注意义务,纵容粉丝攻击他人,可能需承担连带责任。例如,《意见》明确指出,组织、指使人员散布侮辱信息的行为应依法追究责任。刀郎虽未直接参与网暴,但通过歌词暗示、沉默纵容等方式,实质上推动了暴力的发生。
四、社会批判:流量时代的价值扭曲与责任真空
刀郎现象折射出当前社会的多重危机。首先,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导致艺术创作异化为舆论武器。《罗刹海市》的爆红并非源于音乐本身,而是其“复仇叙事”满足了公众对娱乐圈的猎奇心理。其次,公众人物的责任意识淡薄,将粉丝暴力视为提升热度的手段。刀郎的团队深谙“黑红也是红”的逻辑,通过争议营销维持商业价值。最后,法律与平台治理的滞后,使得网络暴力成为“法外之地”。尽管《意见》明确了公诉标准,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取证难、追责难的问题。
五、结语:重塑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
刀郎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流量经济中,公众人物的道德失格已成为常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从三方面入手:
1. 强化法律规制:严格执行《意见》,对组织网暴、散布谣言的行为依法严惩,降低自诉门槛,畅通公诉渠道。
2. 平台责任升级:建立网络暴力预警机制,对攻击性言论进行实时拦截,追究平台的连带责任。
3. 公众人物自律:刀郎等艺人应主动引导粉丝理性表达,对暴力行为零容忍,通过公开声明、法律手段维护网络生态。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罗刹海市”的悲剧重演,让艺术回归其本质,让网络空间成为文明对话的场域。
来源:糖炒.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