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么问题来了,更进一步的,为啥会在这些事情上去争一个高低?其实背后逻辑主要还是因为信息差和优绩主义。直白点来说,就是当下的奖赏机制里面,你需要在更多维度里面努力,体现出你的优绩。
每年在毕业季临近,或者申请季结束的时候,都会有人在争论水硕这件事。争论的点主要是围绕学制的时间长短,录取门槛,以及名气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更进一步的,为啥会在这些事情上去争一个高低?其实背后逻辑主要还是因为信息差和优绩主义。直白点来说,就是当下的奖赏机制里面,你需要在更多维度里面努力,体现出你的优绩。
No.1 水不水和学制长短其实没关联!
英国大学被喷水硕,主要是一年时长,大家并不关心英国是把2年的课程压缩成一年。课程节奏快,强度高。他们只会和你纵向对比,国内研究生要2-3年。美国要2年,仿佛时间越长,就越代表你越努力。
但这种通过时长来判断是否水的思考方式就挺学生思维。无论你留学与否,还是在国内考研保研这种。读硕的核心是你在这个学历中收获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什么具体成果。
用人单位现在招聘也在往这个角度转变,单纯的你学历只能过简历筛选关。之后还是要面试,要考察你相关的实习经历,相关的能力和成果等等。
谁水谁不水的,永远和人有关,而不是学制和模式。一年英硕毕业的有猛人,也有就业都难甚至毕业都难的水货,混个低空pass毕业,回国还需要靠家里安排工作的。
当然国内这种2-3年起步的研究生,也有一堆样子货。用更长的时间来糊弄自己,自我感动。其实3年的时长里面,可能2-2.5年都是没意义的,对自我提升更是毫无意义。但你又不得不按这个游戏模式去走,毕竟人太多,你不读直接就业,社会安排不过来。
No.2 水不水和录取门槛也没关系!
录取门槛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一个滚动制的,特别考验你的信息差的能力。就同样国内高考体系,有的学生提前去搞一些加分项其实也是在搞信息差。大多学生都在埋头走高考路线。人家可能已经换了个香港DSE体系去考国内top985。起点都是国内的学生,但结局不一样而已。
你能说通过自己高考路线拿到国内名校的一定就强?通过其他路径进去的就弱了?不是的。信息差的背后其实是家庭的实力财力,是整个家庭思维方面的能力差。这个在你之后进入社会后,会把你我之间的距离拉开的更大。
同样,留学申请也是一个道理,同样是名校,比如英国的ucl或曼大这种,人家就是开设了很多门槛偏低的专业,你只要掌握这层信息差,你就有机会花比较低的代价进入这些学校。但你只是具备入读的资格而已。后面了,这个专业你能不能学到东西,为你之后就业所用。是不是你兴趣点,是你未来想研究,能让你去创造价值的?其实都不一定的。
很多人只是做了一道选择题而已,在学校和专业之间,或者双向平衡之间,选择了自己觉得对的那个事情而已。都是等价交换原则。有些你觉得水的专业,毕业老难了,全是Reading list和essay,一周一小写,一个月一大写。人都麻了,但说实话能毕业的很充实,毕业后做那种论文指导都是信手拈来。这就是技能练成了。
不止英国是这样,美国也是很多学校比如Columbia或USC这种的,一样一堆好录取的专业。门槛低,不代表水,只是不同人不同选择而已。最终结局好不好,都不好说的。大家其实都在赌一个更好未来而已。
No.3 水不水和学校bar高低没有关系!
其实只有国内的学生喜欢把学校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而且会划分的特别细致。比如英国的被弄成G5,qs前50,qs50-100。很多学生是非前百的学校不去的,家里人也不会支持,觉得去了是浪费时间和财力。
但事实上,人家英国自己,对学校没那么多划分,人家就是红砖,罗素集团成员等。真没那么多区别。比如威尔士首府学校Cardiff在英国本土号召力其实挺强的,但在我们中国学生眼里,现在是不入流阶段。拿到offer都没什么可稀罕的。也不在优先考虑范围。反而沉迷在那些搞创收的大班大课里面。为qs排名的溢价买单。
就学校的科研能力,成果等等方面而言,就拿谢大和利兹来比,或者南安和格拉来比?真的有多大的差别吗?其实没有,本身就在同一梯队的学校。但很多学生会为最终学校选择纠结到怀疑人生。觉得是不是要去排名更好,或qs排名里面更保值的。
除了同地区的学校在比bar,不同的地区也在比,总觉得美校是公认的第一,觉得美国留子是最顶的,其次才是英国,再是土澳,最后才到港新。但说实话,澳洲很多学校其实也很顶,甚至比英国一些学校更舍得投入,经费拉满。我们很难从一概而论的总结里面去比拼谁的bar会更高点?我们只是喜欢从情绪的角度,觉得大家对某方面的支持会更多点,然后被带偏角度。
就像今年本科来说,香港的学校更难申,英国的学校难度降低了。然后开始说港校比英国大学的bar更高。就是这么戏剧化。
总了个结:其实水不水的,真的是分配机制的问题。大家在互卷的情况下,想要向别人证明自己花的努力更有价值而已。只有别人是水的时候,才能侧面证明你的选择才更有价值。但这只是你站在某个视角的一厢情愿而已。
今天这篇内容,我是希望大家可以减少对外部因素的评判。相对来说更注重对自己的开发。越是内卷的行情,越需要你注重自我价值的创造。从兴趣本身,到行业积累,把自己壁垒提高,逐步成为这个行业的话事人。才是提升自己的内核,而所谓的水不水,硬核不硬核没那么重要。因为最终还是靠你个人去展示。
来源:英国留学Mar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