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牢固树立“精明城市”理念,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小切口”“老大难”问题,推进新一轮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以最低公共投入创造最高收益,实实在在地完善城市功能品质。
“城市新极”如何承载未来想象——访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孙永红
■历经十年发展,新区在量的积累上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够优等事关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仍需破解。
■标准是品质提升的强力引领,高标准决定高质量。把标准意识融入日常,让高标准成为新区干部的价值追求。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生成于“策”的推动、引导,依托于“源”的活力、潜力,又反哺于“策”的完善、发展。
■牢固树立“精明城市”理念,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小切口”“老大难”问题,推进新一轮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以最低公共投入创造最高收益,实实在在地完善城市功能品质。
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孙永红
当GDP刻度定格在5261.31亿元,这座承载国家战略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在设立十周年之际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GDP总量占青岛比重突破31%,蝉联国家级新区综合实力前三甲,斩获120余项国家级荣誉。十年奋进,西海岸新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新极”。
西海岸新区城市风貌。
当前,国家级新区迎来发展新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进一步凸显示范引领作用,实现“更上层楼”?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版本迭代、系统升级,才是维持活力的根本。高速运行了十年后,西海岸新区的程序代码迎来升级时刻。
攻坚、创新、突破、提质——近几年,西海岸新区的工作一直围绕着这几个关键词展开,求索的脚步一刻未停。新区今年提出建设“品质西海岸”的新部署,在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编写高质量发展的新代码。
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围”,是代码的升级,更是逻辑的转换。西海岸新区当前存在的短板弱项、问题障碍,本质上是发展品质不够高的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树牢品质取胜理念,才能推动新区品质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持续突破。
六大提升行动强化质量支撑、品牌带动、标准引领、规则赋能,建设质量强区;瞄准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活力等重点内容,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三年行动……随着一项项行动计划快速开展,西海岸新区的运行系统为之一变。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
黄海潮涌,不舍昼夜。“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新区走过十年创业期、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第一年。新区将以更高的视野审时度势,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各领域、全过程,全力打造‘品质西海岸’,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海岸新区实践,展现‘打头阵、当先锋’的昂扬姿态,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责任担当。”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孙永红表示。
推动新区发展全面提质增效
记者:今年西海岸新区提出建设“品质西海岸”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希望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孙永红: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历经十年发展,新区在量的积累上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够优等事关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仍需破解。
今年春节假期结束后第二天,西海岸新区召开了全区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暨品质西海岸建设动员大会,系统落实省委、市委关于改革创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促进消费等系列部署要求,突出规则赋能、标准引领、质量支撑、品牌带动,坚定不移、久久为功推动新区发展全面提质增效。我们将打造创新动力更强劲、发展活力更充沛、开放优势更突出、城乡环境更优美、基层治理更高效、民生保障更有力的“品质西海岸”,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记者:“品质西海岸”建设,新区将如何统筹谋划、采取哪些具体举措,将西海岸新区打造得更有品质?
孙永红:品质是事物优劣的系统衡量,包含四大关键因素:规则、标准、质量、品牌,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作用、逻辑紧密的有机整体。
规则是品质提升的逻辑起点,规则衍生标准。新区将紧密衔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数字贸易等领域规则、规制建设,推动外资投向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提升高水平开放品质。用规则意识优化市场环境,深入推进“信用西海岸”建设,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全面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品质。
标准是品质提升的强力引领,高标准决定高质量。新区企业参与制修订标准1412项,数量全市第一、领跑全省。新区将深入实施标准强区战略,开展“标准化+”行动,鼓励家用电子、新型显示等产业“链主”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加快推进101项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创建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国家标准验证点,累计发布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1500项以上,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把标准意识融入日常,让高标准成为新区干部的价值追求。
质量是品质提升的衡量尺度,质量成就品牌。新区将深入实施质量强区建设三年行动,以科学精神、严谨态度,全方位加强质量管理,健全工业产品质量控制系统机制,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消费供给质量,全面落实全省提振消费“五大工程”、全市提振消费“八大行动”,打造高端消费新场景,发展冰雪经济、银发经济、首发经济,突破竹岔岛、灵山岛等海岛游,举办海洋合作论坛、青岛国际啤酒节等会展赛事500场以上,持续擦亮“四张国际名片”。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做好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工作,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筹办气候治理与低碳创新大会,推广微电网等储能应用新模式,全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品牌是品质提升的成果体现,品牌定义规则。新区将深入实施品牌影响力提升行动,强化品牌管理,加快建设“好品西海岸”。优化推出“瑯琊榜”系列区域公用品牌,建立高端品牌企业培育库,形成一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品牌、文旅品牌、党建品牌,构建新区品牌立体化传播体系,讲好品牌故事,让新区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塑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记者:西海岸新区承担经略海洋、自贸试验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国家战略,如何进一步用好这些优势,推动新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孙永红:我们将突出品质提升,充分释放国家战略叠加效应,以为国担当的力度,标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新区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我们将全力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聚焦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品质,新区将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出台支持新区经略海洋的意见,一体推进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向海开放、生态养海、陆海统筹,在细分领域拉长优势、补齐短板。
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在西海岸新区举办。
锚定全市“4+4+2”现代海洋体系,聚焦新区“1+3+3+1”现代海洋产业方向,持续推进中船双燃料发动机、潍柴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等总投资1000亿元的60个海洋重点项目,加速海洋新药BG136二期临床试验,全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8%。推动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成果落地落实,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从西海岸新区离港起运。张进刚 摄
加快升级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壮大海洋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优化航运金融、船舶交易、海事服务等航运生态,深化港产城融合、区关港联动,促进青岛港向贸易港、金融港、数智港转型,不断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走深走实。
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我们将深化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系统推进海洋领域集成改革,争取“沿海捎带”“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加注许可权下放”等取得新突破,形成更多“青岛经验”。发挥沿黄流域最大出海口优势,做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国际能源自贸港,办好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博览会,加快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擦亮国家级新区改革创新“金字招牌”。国家级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理当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今年,将全面落实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坚持系统集成、协同发力,统筹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深化制度型开放、基层治理创新等六大专项领域改革,推动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记者: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上聚力攻坚求实效。今年,新区将如何在全市产业布局中找准定位,干出“走在前”的样子、干出“挑大梁”的担当?
孙永红:新区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高质量项目的支撑作用,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产业品质持续提升,塑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生成于“策”的推动、引导,依托于“源”的活力、潜力,又反哺于“策”的完善、发展。新区拥有306家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750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校院所17所、在校师生22.6万人,人才总量90万人,这是科技创新的活力之源。
我们将在提升科创品质上下功夫,大力实施高校院所与企业“能力互嵌、资源互补、人才共用、成果共享”,发挥朱俊强、张建民、管华诗等85名合作院士“领跑”作用,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青清论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联盟赋能作用,推动“仲华”大科学装置建成启用,空天动力结构服役安全、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设施申报“十五五”国家大科学装置,发挥科技型企业重要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新区是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承载区,40个细分赛道中,有19个在新区。我们将锚定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细分赛道,聚焦新区“5+5+7”重点产业,深入谋划大面板、大文旅、新能源、新经济等产业,着力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绿色低碳新材料、氢能等园区标志性大项目,推动京东方等“链主”项目产能释放、形成强势拉动,规划设立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企业园两个园中园,强化数据、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饱和性支撑,抢占人工智能、空天技术、基因细胞、低空经济等产业新赛道,高质量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高质量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和“强引擎”。今年,我们将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力强招引、扩投资、优服务、提品质,力争引进过亿元产业项目230个以上。提速建设5895亿元的256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全力推动董家口炼化一体化、法液空、路易达孚、三峡海上风电等重点项目,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
持续提高新区市民生活品质
记者:新区发布的质量强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和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三年行动计划,对各项具体工作作出部署。新区将如何保证各项行动落地落实,不断提高市民满意度?
孙永红:民生品质是检验发展质量的试金石。我们提出打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态”,就是要提高新区市民的生活品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持续深化城市更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城市更新置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框架下,明确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目标。根据相关部署,新区累计实施总投资3073.5亿元的454个城市更新项目,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今年,新区将牢固树立“精明城市”的理念,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小切口”“老大难”问题,推进新一轮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开展老旧片区改造、城市精细化管理等九大提质行动,以最低公共投入创造最高收益,实实在在地完善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建设地铁6号线二期、胶州湾二隧等重大基础设施,推动沈海高速改扩建工程竣工,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建设贡献新区力量。创新迭代“城市云脑”场景,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
全面提升乡村品质。新区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聚焦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由点上示范向面上推进转变,加快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今年将加快推进12个乡村振兴片区扩面提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文旅协同发展,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攻坚提质行动,高质量完成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验收评估,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促进产业升级、乡村和美、共同富裕。
提质增效公共服务。去年,新区新增就业8万人、学位1.7万个,获评全省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区。今年,新区将扎实办好16件民生实事,持续推动政策财力向民生倾斜,统筹布局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新建10所中小学、幼儿园,加快建设青大医疗医学中心等项目,深化全省就业环境友好型城市试点,服务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新增学位1.3万个、人才6万人、就业8万人,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入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以优良作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锡复春 王凯)
青岛日报2025年4月8日1版
来源:青岛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