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陕北定边县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一位医者用三十余年的坚守,将中医的智慧与温度播撒进千家万户。他步履匆匆,却总在患者床榻前驻足;他荣誉等身,却始终以“乡村郎中”自谦。张林国,这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用一根银针、一剂汤药、一颗赤诚之心,诠释了新时代中医人
引言:扎根黄土地的“杏林赤子”
在陕北定边县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一位医者用三十余年的坚守,将中医的智慧与温度播撒进千家万户。他步履匆匆,却总在患者床榻前驻足;他荣誉等身,却始终以“乡村郎中”自谦。张林国,这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用一根银针、一剂汤药、一颗赤诚之心,诠释了新时代中医人的使命与担当。从青丝到白发,他不仅是百姓口中的“救命先生”,更是中医文化在基层薪火相传的守护者。
一、少年立志:黄土情缘铸就医者初心
1965年,张林国出生于定边县一个普通农家。童年记忆里,乡亲们翻山越岭求医的艰辛场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12岁那年,母亲因风寒久咳不愈,幸得一位游方中医以“小青龙汤”调理康复。药香袅袅中,少年第一次感受到中医的神奇,立下“以医济世”的宏愿。
1983年,他以全县前三的成绩考入陕西中医药大学。在西安求学的日子里,他省下饭钱购置古籍,手抄《伤寒论》全文;为辨识药材真伪,他三赴秦岭,在笔记本上绘制了200余种草药图谱。导师郭谦亨教授评价他:“既有黄土地的朴实,又有中医人的灵慧。”1987年毕业时,面对省城医院的橄榄枝,他毅然回到家乡定边县中医院,只因“这里的土地和乡亲更需要中医”。
彼时的定边中医院仅有8名医护人员,中医内科尚未独立成科。张林国带着一箱医书、一包银针,在简陋的诊室挂起“大医精诚”的匾额。没有先进设备,他苦练脉诊绝技,通过“三部九候”洞察疾病本质;缺少成药供应,他带领同事上山采药,在卫生院后院架起陶罐,熬制出首批自产中药制剂。曾为救治一位重症肺心病患者,他三天三夜守候病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控制病情,最终创造生命奇迹。这份执着,让中医内科在黄土地上扎下了根。
二、德术双馨:百姓心中的“三好良医”
“好医术、好医德、好心肠”,这是定边百姓对张林国的共同赞誉。从医以来,他恪守“三不铁律”——不收红包、不开高价药、不拒急诊。诊室墙上挂着一幅褪色的《医家十要》十字绣,是2003年一位孤寡老人用半年刺绣抵偿药费的“特殊诊金”,也成为他行医生涯的精神图腾。
在临床实践中,他独创“地域气候辨证法”,将陕北高寒干燥、饮食偏咸辣的特点融入诊疗体系。针对当地高发的风湿性关节炎,他改良汉代经方“乌头汤”,加入定边特产黄芪、沙棘,研制出“温经通痹散”,使数千患者告别疼痛困扰。2015年寒冬,一位产妇产后血崩,县医院血库告急。张林国果断以“补血固脱汤”急煎频服,配合艾灸隐白、大敦穴,硬是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该案例后被收录于《西北地区中医急症诊疗规范》,成为基层中医救治危重症的典范。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主持研发的“定边固本系列方”惠及数十万群众。其中治疗慢性胃炎的“黄土建中汤”,巧妙运用灶心土配伍党参、白术,既遵循张仲景“理中汤”古法,又融入陕北饮食文化,获批国家发明专利。药房常能听见患者感慨:“张大夫的方子,就像咱窑洞里的火炕,暖身又暖心。”
三、薪火相传:基层中医的“播种者”
“中医的魂在传承,根在基层。”2010年,当选县政协委员的张林国,连续五年提交《关于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建设的建议》,推动定边县建成陕西省首个“中医师承教育基地”。他设计“三轮进阶制”:首年识药辨症,次年跟诊抄方,三年独立接诊,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了45名“能开方、会针灸”的全科中医。学生王淑娟回忆:“师父要求背诵《药性赋》时必须手持对应药材,他说‘不识草木真性情,何以谈辨证’。”
2020年,他发起“中医药文化进万家”活动,把诊室搬到田间地头。在红柳沟镇的“中医大集”上,他教农民用艾草熏屋防疫,用陈皮生姜煮水驱寒;在白泥井镇的学校课堂,他带着孩子们制作中药香囊,讲述“杏林春暖”的典故。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让中医药文化如蒲公英的种子,飘散在黄土高原的沟峁梁涧。
新冠疫情暴发后,58岁的他主动请缨担任县中医防控专家组组长。结合陕北人体质特点,他研制出“益气防疫饮”,带领团队煎煮中药汤剂15万袋,送至隔离点和防控卡口。当年轻医生劝他注意身体时,他指着胸前的党徽说:“我是党员,也是中医,这时候就该做群众的‘防风墙’!”
四、大医精诚:荣誉背后的赤子情怀
三十六年风雨路,张林国获得的荣誉证书铺满了整面墙:从“陕西省505医德标兵”到“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从“榆林市劳动模范”到“最美定边人”……但在他的办公室最醒目处,挂着的却是156面锦旗,其中一幅写着“三指定阴阳,仁心济苍生”,落款是“四百康复患者联名敬赠”。
面对赞誉,他始终保持庄稼人的质朴:“这些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老百姓对中医药的信任。”如今已近花甲的他,仍坚持每日接诊近百人次,手机24小时为患者开机。2022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挂牌当日,他特意将仪式设在药圃,手把手教徒弟们栽下党参、甘草:“中医的根在泥土里,医生的心在患者身上。”
结语:黄土地上的医道长歌
从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赤脚医生”,到享誉全国的基层名医,张林国用半生时光诠释了何谓“苍生大医”。他的故事里,有《金匮要略》的深邃,有艾灸的温热,更有黄土地赋予的坚韧与赤诚。正如定边百姓传唱的信天游:“一道道沟来一道道梁,张大夫的恩情比那黄河长;一把把草药一根根针,守住了咱庄户人的命根根。”在这片承载千年医魂的热土上,张林国仍在续写着新时代中医人的传奇。
来源:佘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