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哲学遇见泥土:北大硕士盖畅的驻村方法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8 17:11 2

摘要:2023年,在青海省委党校完成入职培训后,盖畅接到了驻村工作的通知,到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洛福村。选调生到村任职的通知已如高原劲风般催人启程,只留给她一下午时间收拾行李。盖畅对自己即将要去的地方、要面临的一切来不及想象,更谈不上了解,“就是一片空白”。

她将哲思化为锄犁

在海拔三千米处播撒希望

一本台账刻下民生冷暖的温度

用脚步丈量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百米”

未名湖的思辨终在高原落地生花

北京大学哲学系

2020级硕士校友盖畅

在基层探寻真理的价值

盖畅

01 从“一把扫帚”开始的驻村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时,每个民生痛点都是亟待破解的哲学命题。

2023年,在青海省委党校完成入职培训后,盖畅接到了驻村工作的通知,到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洛福村。选调生到村任职的通知已如高原劲风般催人启程,只留给她一下午时间收拾行李。盖畅对自己即将要去的地方、要面临的一切来不及想象,更谈不上了解,“就是一片空白”。

迎接驻村工作的是“一把扫帚”。镇上开展“三清三改百日攻坚行动”,尚未认全村书记面孔的她,已跟着村民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村民们也不知道我是谁,怎么就突然就进来跟他们一块儿扫垃圾。”一切来得有些快,让她有些发懵。“我又开始捡(垃圾),捡着捡着捡到别的村去了。”她笑着回忆。从燕园课堂到田间地头,身份的转换竟始于扫帚尖扬起的尘埃。工作结束后,已经是晚上六七点钟。高原昼夜温差大,夜晚格外寒冷,躺在炕上,盖畅回忆一整天发生的事,疲惫又充实:“啊,这就是驻村工作。”

身份的转变意味着心态也需要随之调整。过去在学校,尚可依赖老师、学院的帮助,是一个“享受服务”的人,而现在,则成为了一个需要“提供服务”的人,“不要觉得你是一个被人呵护的学生。”工作中,她需要换位思考,更加细致地考虑群众的利益、组织的布局等各方面的因素,做事也更加谨慎小心。

驻村工作是一个慢慢磨合的过程。“过去总想着把活干完就好,现在明白有些事急不得。”

基层的工作直面的是复杂而具体的群众生活,她常常学着反思现实与理论之间不相适应的原因,并不断付诸行动,根据实际情况时刻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

初到洛福村时,盖畅发现当地普遍存在辍学问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十六七岁的少年跟着父辈外出打工,十四五岁的姑娘早早定下婚约,村里连高中生都稀罕。这些书本里未曾写明的课题,裹挟着刺骨的现实撞进眼帘,也让盖畅深味基层工作的复杂肌理。当知识能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锁链时,那些背着孩子去打工的父母,为何总认为读书是远不如务工实在的买卖?生活水平好了,但观念的滞后仍是阻碍发展速度的一道关卡。盖畅意识到,站在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她不能袖手旁观。

盖畅(右)向村民宣讲中央一号文件

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教育帮扶工作设立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例如控辍保学、“雨露”计划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帮扶模式。盖畅和驻村书记一起,反复推敲如何让这些措施在洛福村落地生根。拿着学龄人口台账,他们逐户走访,在灶台边与村民掰着指头算教育账,用真诚和耐心去唤醒家长们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协助为孩子们重新办理入学和复学手续。为了弥补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鸿沟,盖畅和第一书记主动化身桥梁,走访学校,与校长和老师们围坐在一起,共商教育大计。一旦遇到学生不愿上学的情况,他们便提前上门家访。

一次,盖畅动员村民送子女上学,一位村民反问道:“你一个月工资多少?我觉得像你这样把大学读完了之后出来工作,挣的钱反而比我少。”面对村民的不理解,盖畅心中涌起几分无力感,但她没有丝毫退缩。她反复不断地劝说村民,用自己的信念和坚持去点燃村民心中那一丝对教育的希望。她直言道,这项工作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她畅想着,从孩子们开始上高中,到更多的家庭接受高等教育:“也许在未来某一天,我们的工作真的就见了成效。”

政策宣讲不是照本宣科,在村务中,盖畅需要和村“两委”打好配合。面对村党支部党员平均文化程度偏低的现状,盖畅就帮助记录会议、整理档案。

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百米,得用脚步丈量。“走访”“入户”“上门”“挨家挨户”是盖畅说起工作内容时最常提到的词汇。考虑到当地村民识字率较低,她还尝试学习视频剪辑技能,开设视频号,用AI配音播报党的惠民政策,防止村民因为不了解、不清楚政策而错过申报。为空巢老人建立高龄补贴领取台账、替学龄儿童申请“春蕾计划”补助、帮外出务工者申领交通补贴,防水设施修缮这样的“小事”她也会跟随第一书记同住建部门协调沟通,让政策春风吹进每一个村民心坎儿。

洛福村位于青沙山脚下,每逢雨季便绷紧了全村的防汛神经。要保障好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那就不是等雨来,而是追着隐患跑。那天夜里,盖畅同村书记一起,拿着手电跑遍洛乎藏山和附近的小区,逐一排查安全隐患。她说,基层工作让她看到,当组织赋予我们职责时,那不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选择。

2023和2024年,盖畅两次被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

“优秀驻村工作队员”

02 “让小球落到那个点为止”

盖畅与青海的缘分,早在九年前高考后的毕业旅行中就已悄然种下。生于广袤的东北平原,她对于自然的辽阔并不陌生。然而,徜徉于西北大地上的高山、沙漠、草原和湖泊之间,她还是被另一种广袤无际深深震撼。旅途中,热情好客的青海人民给予的帮助,让盖畅记忆犹新。“我向来相信自己的直觉,我觉得这片土地,或许就是跟我有缘分。”从此,青海之行就在盖畅的心头种下了一颗种子。

盖畅本科毕业时在青海湖畔的留影

在北大哲学系接受了半年系统的专业教育后,盖畅面临细分专业的重要抉择。此时,青海之行的美好画面在她的脑海中浮现。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生、兼收并蓄的景象让她动容,这促使她开始思考多重身份下人与人的关系,渐渐地,她萌生了对宗教问题的浓厚兴趣,于是选择了宗教学,一读便是七年。

在求学的过程中,尽管已经较为全面地了解宗教中国化的诸多论述,但盖畅始终有种双脚离地的感觉。每当翻阅各地民族志及宗教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报告时,这种不切实际的感觉就会更加强烈,“我常常意识到,自己一直未曾走出过象牙塔。在这个意义上,我所作出的反思必然存在相当大的缺陷。”盖畅时常会陷入这样的思考:“为了更好地构建多民族、多宗教交融共生的社会,究竟要付诸怎样的行动?”

理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现实中一个个具体例证的高度凝练与升华。而要探知这些例证,最直接方式就是进行实地的考察。为了走出书斋,深入了解地方政府推进宗教中国化的实际举措,盖畅在2022年报名参加了暑期见习实践,前往同样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的宁夏银川,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见习调研。

在银川,盖畅跟随当地的基层工作人员,随行进行安全生产排查、监督当地大寺阿訇的换届,“每天走访八个寺”,亲身参与到当地规划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博物馆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亲眼看见了许多处理宗教事务的宝贵经验,那种脚踏实地的充实感,也激起了她对于基层工作的浓厚兴趣。“每天的工作都挺有意思的,对于我来说,每一刻都收获颇丰。”

同时,她也更清晰地看到基层工作人员在弥合理论和实践、思辨性和可操作性之间的裂隙的关键作用。“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仅仅依靠一个口号或一种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基层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给盖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各抒己见、各出其力,“整个参与的过程充满了爱与温暖,每个人都畅所欲言,没有严格的上下级之分。”看到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做好宗教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穿针引线,盖畅备受鼓舞,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求职方向。

盖畅(左三)作为代表在省委党校培训中发言

“让熠熠生辉的理论掷地有声,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奋斗不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在这种思考的启发下,盖畅决定报考基层选调生。这一决定让导师和周边的朋友觉得意外。“我就和朋友们说,我去经验世界里寻求实践智慧了,付诸努力构建更好的生活与探寻真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盖畅释然一笑。

燕园七载的哲学淬炼,早已润物无声地塑造了她认知世界的宽广视野。在谈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时,盖畅用了一个哲学上的比喻:“用哲学的话来说,这个小球它从这个地方滚到那个地方,在这个点的时候,它是有一个向下的潜力的。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要把这个向下的潜力真的变成它落下去,然后落到那个点上为止。”理论对她而言,是应然,是动力,是努力的可能性和方向;是现实之下的潜能,也是现实之上的蓝图。在书本里,她看到了路在何方。而这条路如何走,成为她在基层实践中努力探寻并回答的问题

03 成为洛福村的“自己人”

洛福村是一个回民村。对于宗教学专业背景的盖畅来说,这里仿佛是学术认知的实践场域,检验着她如何将书斋里的理论框架转化为田野中的实践准则。“宗教和民族是一种具体的处境,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一种生活习惯。”避开礼拜的时间去入户走访,是她逐渐形成的工作习惯。在工作中,她会主动去了解当地村民的宗教和民族习俗,当然她也时常能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石榴籽一般的温情相遇。每逢藏历新年、开斋节、花儿艺术节等一些当地的特色节日和活动,盖畅会与村民一起筹备节目,村民们也会邀请她一起到家里聊天、吃热馍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叙事,化作“双向奔赴”的文化自觉

学会方言是盖畅叩开村民心门的必修课。初到时她对当地的方言理解起来十分费力,语言隔阂不仅阻断了政策传递的通道,更在干群间筑起无形的藩篱。于是,她就不停地学习、模仿乡音乡调,“就是硬说。”时间一长,她也慢慢能听懂、能说了。渐渐地,村民会主动跟她打招呼了,有问题也会第一时间找她。

监测户纳入排查

让政策上的数据会“讲方言”,是常常是驻村工作的重头戏。村民们把医疗金视作“看不见的保障”,缴纳医疗金的积极性不高。一次,村民出了交通意外,因未缴医疗金自费承担了高昂的费用。这给盖畅心里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为了提高村民们对医保的重视程度,防止因病致贫的现象发生,盖畅选择用最“笨”的办法,挨家挨户去动员村民,耐心地解释医疗金的重要性。

每年的六月和九月,村里会对脱贫户返贫风险进行集中排查。为了更好地熟悉情况,驻村第一年,盖畅就与书记进行了一次几乎全覆盖的摸排。有一次书记休假,盖畅独自走访一般户。推开马晒力木家的门,盖畅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在几年前罹患尿毒症,家里只有七十岁的母亲和两个正读初中的孩子,堆积的药费重重压着一家人的生活。盖畅和书记辗转为他申报监测户,将他享受的农保三档上调为一户四人全部享受农保一档。这样一来,透析成本从原先的两百元一次下降到五十元一次。加上平时米面粮油以及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的补助,马晒力木一家的生活开支大大降低。

如今,盖畅还清楚地记得马晒力木做完透析后高兴地告诉她,费用比以前少了,如果他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希望她再帮他找个能干的活打打零工。他的母亲也拉着她的手连声道谢,给她倒热水,拉着她要她过去坐。

防返贫致贫集中排查

“那时候真觉得我们的工作掷地有声,真的让老百姓享受到了确确实实的福利。”盖畅说,在学校时,专业老师总是对她们说要“关注具体的人和苦难”,或许她更加理解到,那些在哲学课堂上关于“正义”的思辨,在此刻化为政策的回响。“现在和村民们拉家常,他们会把自己家里的琐事儿和我分享,带着人文关怀去面对他们,就会发现‘为人民服务’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是真心换真心。”

她清楚地记得去年秋天,和村民们坐在一起晒太阳、聊天,一位名叫马开索的村民坐在她旁边,说亲戚家的孩子要结婚了,让她周末别走,一起吃席。盖畅笑着回答周末想回家补觉,但喜悦之情涌上心头,“很高兴她把我当自己人。”家宴的请柬,便是对驻村干部最好的认可。

如果说未名湖教会她思想的深邃,青藏高原则让她懂得脚踏实地的珍贵。曾经用"头顶的星空"丈量过真理,如今,盖畅的生命哲学在泥土里生根,她要继续做的,是如何用沾满泥土的双手触摸人间真实

采访札记(王璐 程一凡)

在访谈过程中,盖学姐爽朗的性格和坚定的语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真切地感受到,她那娇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不仅体现在她对民族宗教问题的求索与思考,更体现在她对基层工作的全心投入和为民服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及她对青海这片广阔天地的热忱。这背后,凝聚着北大人“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的豪迈与自信。访谈结束时,我仿佛已经看到,一颗来自东北平原的种子,在青沙山脚下悄然扎根、萌芽、成长,见证着乡村振兴战略下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当提到“基层工作”“驻村”,你会想到什么?当说到“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我们又会在脑海中有怎样的联想?盖畅的故事,让我们对这些听起来振奋精神又似乎难以具体想象的词语有了真实而生动的印象。它们是山中冒雨勘查后沾满泥土的鞋子,是青稞和油菜花哺育下悠远的乡音,是在键盘上疾驰飞舞的双手,是升腾着白雾的热水和热馍馍,是乡亲们着急蹙起的双眉又舒心绽起的笑容。在宏大叙事之下,有无数个盖畅把文件上的黑体字一字一句地誊写到中国最末梢的田垄上,把其中一位这样“可爱的人”介绍给大家,是我在写作过程中最大的祈愿。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