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蝶变:退伍军人的乡村振兴答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8 23:54 2

摘要:在川东北的连绵山峦间,清泉村宛如一颗曾经蒙尘的明珠,历经岁月磨砺,如今绽放出璀璨光芒。而引领这方土地实现华丽转身的,是一位心怀壮志、退伍不褪色的坚毅领路人——巴中市巴州区鼎山镇清泉村党总支书记陈仕勇。他以军人的果敢与担当,在八年的时光里,让清泉村旧貌换新颜,书

在川东北的连绵山峦间,清泉村宛如一颗曾经蒙尘的明珠,历经岁月磨砺,如今绽放出璀璨光芒。而引领这方土地实现华丽转身的,是一位心怀壮志、退伍不褪色的坚毅领路人——巴中市巴州区鼎山镇清泉村党总支书记陈仕勇。他以军人的果敢与担当,在八年的时光里,让清泉村旧貌换新颜,书写了一段令人赞叹的乡村振兴传奇。

破冰之战:勇斗“拦路虎”,重塑山川新貌

2017年,陈仕勇初到清泉村,眼前的景象让他深知挑战巨大。彼时,这里是省定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117户贫困户在贫困线上挣扎,800亩土地被荒草覆盖,23万元村级债务如巨石般压在村集体肩头,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三只“拦路虎”。但军人出身的陈仕勇没有丝毫退缩,上任第一天,他就立下豪迈“军令状”:三年建成完善路网、五年兴起特色产业、七年将清泉村打造成区域标杆。而首要任务,便是治水。清泉村“三山夹两沟,十年九不收”,洪水频发是致贫的关键因素。面对这一自然困局,陈仕勇深入调研、反复思索,创造性地提出“截洪蓄能”方案。

方案虽好,实施却困难重重。没有项目资金,他毫不犹豫地带领7名村干部抵押房产,筹措到38万元启动资金;缺乏施工机械,他亲自组织党员突击队,用最原始的肩挑背扛,搬运了2万方土石。在长达900多个日夜的奋战中,他们风餐露宿、不畏艰辛,终于建成3座水库、5道拦河坝、8口景观塘,成功驯服肆虐的洪水,将1500亩“洪水走廊”变为碧波荡漾的生态渔场,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基建攻坚战也全面打响。三年间,18公里硬化道路蜿蜒贯穿村落,12公里电网改造升级,2座5G基站拔地而起,智慧灌溉系统覆盖全域。当第一辆冷链运输车缓缓驶进村庄,72岁的钟大爷眼中泪光闪烁:“这辈子都没想到,咱们这山沟沟里能通大货车!”这一刻,清泉村与外界的联系被彻底打通,发展的希望之光就此点亮。

突围之路:“三链融合”,激活发展源泉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在这一关键时刻,陈仕勇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打出一套“三链融合”的漂亮组合拳。

在人才链构建上,他秉持“三顾茅庐”的诚意,行程1.2万公里,逐一拜访126名在外乡贤。为吸引人才返乡,他创新设立“创业服务专班”,提供从手续办理到市场开拓的全流程服务;打造“乡贤议事厅”,让返乡能人充分参与乡村发展决策。这份执着与用心,成功回引陈鹏等18名能人,带来5000万元投资,为清泉村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在产业链打造上,陈仕勇立足本村资源,构建起“水产养殖+菌菇种植+农旅融合”的立体产业体系。1200亩生态渔场鱼跃虾肥,30亩羊肚菌基地生机勃勃,1500株精品果园果香四溢,“清泉渔歌”文旅品牌声名远扬,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风情。

在利益链方面,他首创“四金分配”模式,将集体经济收益合理划分为发展基金(50%)、民生资金(20%)、风险金(15%)、分红金(15%),确保发展可持续、群众得实惠。同时,建立严格的“阳光账本”监管体系,让每一笔资金流向都清晰透明。

晨光渔业创始人陈鹏对此感触颇深:“陈书记的‘三包承诺’——包配套设施建设、包协调贷款、包技术支持,让我们这些返乡创业者吃下定心丸。”如今,晨光渔业年产值突破800万元,带动67户村民户均增收2.3万元,成为清泉村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革新之举:“三化治理”,筑牢振兴根基

随着村庄发展,合并村后的治理难题接踵而至。陈仕勇深知,科学有效的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于是他推行“三化治理”新模式。

党建引领制度化,创建“1+4+N”党建责任制,实施“双培工程”,将3名致富能手发展为党员,2名大学生、2名农民工充实进两委班子,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战斗堡垒。

三资管理阳光化,全面清理确权集体资产1890项,建立“四图两码”监管系统,为每个项目配备“三员监督”(老党员、村民代表、业委会成员),创新“事前事中事后”影像留痕制度,让集体资产在阳光下运行。

服务群众精准化,设立“星空夜话”议事平台,在夜幕下倾听群众心声,解决道路整治、管网改造等民生问题43件。组建6支党员志愿服务队,结对帮扶82名特殊群体,让温暖与关怀传递到村庄每个角落。

在村务监督委员会,整齐摆放着2023年修建产业路的全套资料:13张原始票据、47张施工照片、3次村民听证会记录。监委会主任李秀芳笑着说:“现在村里花钱,比自家买菜还透明,群众心里都踏实。”

蝶变之美:“三重奏鸣”,奏响振兴华章

如今的清泉村,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三产融合奏响激昂的振兴强音。

生态增值成效显著,光伏鱼塘实现“水下养鱼、水上发电”,资源高效利用,亩均效益提升300%;智慧菌菇房引入物联网技术,精准调控温湿度、光照等条件,产量提高40%,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文化赋能活力迸发,改造废旧小学为渔文化展馆,深度挖掘本土渔文化;开发“浑水摸鱼”等农耕体验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乡村乐趣,年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文化成为乡村发展新引擎。

数字转型步伐加快,建成川东北首个“数字渔场”,通过手机APP可实时监控鱼塘溶氧量、PH值等关键数据,实现精准养殖;电商中心蓬勃发展,年网销水产品600万元,让清泉村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

脱贫户钟玉安感慨道:“以前外出打工,一个月挣3000块都难。现在在家门口养鱼,一年收入8万,这日子就像做梦一样。”2023年,清泉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较2016年增长7倍,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蝶变。

启示之光:“三原色”绘就振兴蓝图

清泉村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宛如用“三原色”绘就一幅绚丽的振兴画卷。

“军魂红”,彰显退伍军人担当。陈仕勇退伍不褪色,将军人的坚韧、果敢融入乡村发展,以“5+2”“白加黑”的拼搏精神,带领村民攻坚克难,成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生态绿”,坚守绿色发展理念。清泉村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生态中孕育产业,让绿色成为乡村最美底色,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科技蓝”,赋能传统农业升级。借助数字技术,清泉村实现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跨越,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夕阳西下,清泉村的光伏板与鱼塘交相辉映,光彩夺目;直播间里,“渔娘”热情洋溢地推介生态鱼,订单不断;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村民们载歌载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陈仕勇站在观景台上,目光坚定而充满憧憬:“我们要打造川东北渔旅融合第一村,让更多乡亲端上‘生态碗’,吃上‘智慧饭’。”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退役军人最动人的乡村振兴答卷,也为更多乡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来源:最美乡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