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三篇文章笔者就格律诗的用韵问题,是坚持《平水韵》,还是用汉语拼音,引起广泛关注,并出现传统派与创新派激烈之争。对于今人写格律诗,笔者还是坚持认为应当提倡“放宽用韵、宜粗不宜细”的务实思路,既要尊重语言发展的现实,又为格律诗的现代创作打开更广阔的空间。这种“兼
前三篇文章笔者就格律诗的用韵问题,是坚持《平水韵》,还是用汉语拼音,引起广泛关注,并出现传统派与创新派激烈之争。对于今人写格律诗,笔者还是坚持认为应当提倡“放宽用韵、宜粗不宜细”的务实思路,既要尊重语言发展的现实,又为格律诗的现代创作打开更广阔的空间。这种“兼容并包”的用韵理念,实际上与历史上韵书演变的规律一脉相承,也符合当下文化传播的需求。也应当符合央视举办“诗词大会”的初衷,以下结合具体例证进一步探讨:
一、从“严韵”到“宽韵”:汉语押韵的历史规律
1. 韵书本就是动态妥协的产物
《平水韵》本身已是南宋对隋唐《切韵》206韵的合并(缩减到106韵)。明清《洪武正韵》《佩文诗府》继续调整韵部,说明语音变化必然推动韵书改革。若古人能因时调韵,则今人更不应当固守800年前南宋《平水韵》的标准。
2. 民间实践倒逼规则松动
元代散曲早已突破《平水韵》了,将“齐微”“鱼模”合并;明清小说中的打油诗更常见“衣期辙”(i、ü、er)与“姑苏辙”(u)通押。现代普通话中“ing”与“eng”合并(如“星”与“灯”),本质上延续了这种自然流变。
二、现代宽韵的可行性:以汉语拼音普通话为基础的“新韵体系”
1. 语音学支持通押
ing与eng:二者同为后鼻音韵母,在北方方言中发音接近(如北京话“英”yīng与“灯”dēng);
an与uan:普通话“安”ān与“关”guān押韵毫无违和(如流行歌词“平凡之路”押uan/an韵);
e与o:通过介母调节,“车”chē与“波”bō在快节奏朗诵中亦可和谐(如郭德纲相声贯口)。
2. 成功创作案例
毛泽东《七律·长征》:“难”“闲”“丸”“寒”“颜”混用,如按《平水韵》则分属不同韵部,但用现代汉语拼音普通话朗诵,感觉依然还是浑然一体;
聂绀弩《挑水》:“桶”“涌”“重”“痛”押ong/eng韵(传统属不同韵部),却生动传达劳动节奏;
据网络诗词平台数据统计:“中华诗词网”70%以上新作采用新韵,其中超半数存在跨《平水韵》部通押。
三、解决“文人化”困境:宽韵如何让诗歌回归大众
1. 降低技术门槛
用“手机”代替“青骢马”写律诗时,若强求“机”字(属《平水韵》五微部)必须与同部字押韵,可能迫使作者改用生僻词。而按普通话“机”(jī)与“西”(xī)、“梯”(tī)通押,则能自然表达:“扫码开机万事通,指尖轻点越时空”。
2. 激活生活化表达
试比较两版春运题材七绝:
传统用韵:“岁末归心似箭驰(支),站台人海涌如漪(支)。手机购票终难就,独对寒风叹路歧(支)。”
宽韵口语:“抢票刷屏手要残(an),黄牛代抢价翻番(an)。忽然弹窗‘有硬座’,泪溅泡面加个蛋(an)!”
后者用an韵口语词,虽突破古韵,却更易引发共鸣。
3. 方言资源的整合
在普通话宽韵基础上,可吸收方言特色丰富用韵:
粤语区保留入声,写“地铁逼到爆”(逼-bik、爆-baau)自有顿挫感;
吴语区“忧”“油”同音(yieu),可创新押韵方式。
四、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实践建议
1. 建立“双轨制”评价体系
学术期刊、专业赛事单列“传统韵组”与“新韵组”;
教科书注释古诗时,可同时标注古今音差异(如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旁注:“红”古音属东韵,与“风”“中”押韵)。
2. 开发智能辅助工具
输入法内置“自由韵模式”:输入“春节”自动推荐“雪、约、觉”等普通话押韵词;
AI校对软件提供多套方案:“严格模式”(《平水韵》)、“宽松模式”(ing/eng通押)、“方言模式”(如粤语入声检测)。
3. 教育引导分层实施
小学阶段:用拼音学平仄游戏(如“妈麻马骂”对应四声);
中学阶段:对比赏析杜甫原作与普通话朗诵版,理解音变影响;
大学选修课:深入讲解《平水韵》音理,但不强求创作应用。
综上所述:让诗韵如长江——既有源头活水,又纳百川支流
汉语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今天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其生命力正在于“包容变化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格律诗的未来:
传统派如同保护“长江故道”,守护古典诗词的生态样本;
新韵派如同疏浚“新河道”,让诗歌之水浸润当代生活的原野。
最重要的是,无论是“故道”还是“新河”,最终都要汇入同一个大海——那个让每个普通人心中都充满诗意流淌的海洋。
来源:云中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