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芬码头论被民国报纸打脸,禁戏重镇何来起源?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23:58 3

摘要:近日,黄梅戏名家韩再芬在直播中抛出惊人言论:“只有安庆这个戏码头才能产生黄梅戏”,并宣称安庆的码头文化是黄梅戏诞生的土壤。

近日,黄梅戏名家韩再芬在直播中抛出惊人言论:“只有安庆这个戏码头才能产生黄梅戏”,并宣称安庆的码头文化是黄梅戏诞生的土壤。

此言一出,简直辣眼睛,毁我三观!若码头文化能催生戏曲,鄂赣皖三省沿江数十座码头城市为何独宠安庆?九江、黄梅的码头岂非“名存实亡”?

更搞笑的是,韩再芬口中的“戏码头”安庆,在近代史上竟是出了名的“禁戏重镇”——从清末到民国,安庆官府对戏曲的打压堪称严酷,戏园几度被禁绝。

以下是民国日报、申报有关安庆戏班子的历史铁证,看看安庆的“戏码头”是怎么回事?!

1907年《申报》直言:“芜湖商务码头开设戏园于商务有益,安庆本无戏园”。

1924年《民国日报》记载,安庆戏园一度仅存“北门新舞一家”,最终仍被取缔。

1928年官方文件显示,安庆全城仅剩一家戏园,连“码头文化”最基础的演出场所都难以维系。

1941年怀宁县府甚至颁布“禁戏令”,要求“发现流民演戏立即捉拿”。这都快到建国时期了,离桂林栖入主安徽没几年了,禁戏如此严重,又怎么成为戏码头了?

所有这些民国史料彻底撕碎了“安庆戏码头”的谎言:一个连戏园都无法生存的城市,如何成为戏曲发源地?

桂林栖之前黄梅早有黄梅戏了!

所谓“码头文化”,实为搬运工的劳动号子(如“哟呵哟呵咳”),与黄梅戏的唱腔、表演体系毫无关联。真正的“戏码头”需有开放包容的演出生态、多元剧种交融的舞台,而武汉才是长江流域公认的“戏码头”:汉剧、楚剧、京剧在此争奇斗艳,黄梅县艺人早年亦以“花鼓戏”名义进入汉口演出。反观安庆,民国时期戏曲团体屡遭驱逐,何来“孕育”之说?

郭有才是个老实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明确记载:“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这一结论基于大量地方志、民间艺人口述及早期文献(如《申报》对“黄梅调淫戏”的记载)。

甚至在1936年美国人创办的《大美晚报》就已经有了对黄梅县黄梅戏的记载!

安庆的“起源论”为何站不住脚?主要是因为时间线矛盾,被称为安庆鼻祖的蔡忠贤其实是黄梅县的留学生,10几岁的年纪就去黄梅县学习黄梅戏,回来后开设大量戏班!

韩再芬团队编撰的《黄梅戏艺术》教材曾承认“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后被安庆网暴舆论压力被迫封存,白白浪费安徽纳税人的钱!

安庆原文化局长亲口承认黄梅县是黄梅戏娘家!并带头揭开了抢黄梅戏起源的大幕!

此举间接导致陈兆瞬贪污黄梅戏研究经费,锒铛入狱,至今在吃牢饭!

其实,韩再芬的言论折射出安庆地方文化竞争的深层焦虑: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其文化价值带来的经济利益(旅游、版权、政策扶持)促使地方争夺“发源地”标签。

从“黄梅天演戏得名”到“戏码头孕育”,安庆不断重塑黄梅戏叙事,甚至不惜篡改历史(如将徽剧、京剧起源附会于安庆)。

安庆地方资本介入学术研究,导致“黄梅戏起源安庆”的论文、著作层出不穷,而质疑声音则被边缘化。

韩再芬的“码头论”看似是为安庆文化正名,实则暴露了地方文化叙事中的浮躁与短视。当一座城市需要靠虚构历史来争夺文化话语权时,证明这座城市从上到下都走火入魔了,有病得治!而不是硬着头皮去撞黄梅这座永远翻越不了的大山!

来源:楚国小光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