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要知道,不管是怪罪别人还是怪罪自己,都是一种缺乏理智的行为模式。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只要一出事,就想甩锅给某个人。
不管发生什么,都想下意识想找个“罪人”。
如果实在找不到,他们就会陷入自我攻击和无限内耗之中。
可要知道,不管是怪罪别人还是怪罪自己,都是一种缺乏理智的行为模式。
这么做既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身边的人远离你,导致你在社交关系中不知不觉成为孤家寡人。
有个广为流传的社交定律,是不要在关系中找“罪人”。
因为一旦找了,轻则引发对方的抵触情绪,重则毁掉这段关系。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父母来找咨询师,说女儿学习有问题,所以休学了。
咨询师在沟通后才发现,这件事跟女儿关系不大,反而跟父母简单粗暴的归罪习惯有关。
只要女儿的成绩一有浮动,父母就会劈头盖脸地辱骂她:“你发什么神经?谁家小孩跟你一样?”
严重时,爸爸甚至会动手打孩子,妈妈则在旁边哭诉:“你真是太让我失望了。”
长此以往,孩子变得很不自信,觉得自己笨,不是学习的料,甚至厌恶自己,身心都出现了严重问题。
讽刺的是,父母通过咨询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于是又把对女儿的攻击变成自我攻击,觉得自己命不好,一定是造了什么孽,孩子才变成这样。
武志红分析称,一开始,他们想通过怪罪女儿来解决问题,后来发现无济于事,就把自己当成罪人来批判。
其实,不管是“怪你”还是“怪我”,都是有毒的逻辑,是一种本能驱使下的傲慢。
再厉害的人,也不可能不犯错。
怪罪别人是一种受害者心态,会把对方推向对立面,激化矛盾。
怪罪自己同样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人看不清真相,陷入痛苦。
曾看过一句话:
自我太虚弱,所以必须归罪于人。
很多人之所以喜欢在关系中“找罪人”,是觉得一旦归罪于某个人,再把这个人消灭了、改变了,自我的世界就可以恢复秩序。
可实际上,世间万物本就充满不确定性。发生事情后,一味指责他人或苛责自己,都只会徒添烦恼。
唯有客观、中立地思考和观察,才能一步步改善现状,从而在社交关系中游刃有余。
同事诺诺离职的时候,在朋友圈感慨道:“终于解脱了!”
记得去年刚入职时,她开心地跟朋友说找到了神仙工作,要大干一场。没想到短短一年,她的心气早已消磨殆尽。
诺诺的直属领导要求极为严格,每次汇报前,她都要提前准备很久,哪怕周末也在回复工作消息。
不过,最让诺诺受不了的,是这位领导动不动就指责下属。
有次开会时,诺诺亲眼看着领导训斥同事:
“现在AI这么发达,你们这些年纪大的,肯定会被淘汰。”
“这个项目就是你的问题,不然怎么进度这么慢?”
被骂的同事往往敢怒不敢言,只会低着头,任由自尊心被碾压一地。
前段时间,诺诺跟领导一起出差,领导没赶上车,却指责诺诺:
“为什么不早点提醒我?为什么买这么早的票?为什么不让客户来公司?”
听着这些连环问题,诺诺感到特别窒息,不久后便选择离开。
其实,像这位领导一样的人在生活中很常见。
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
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最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这样的人因为缺乏基本的安全感,所以很擅长“找罪人”,目的是获得某种掌控感。
可就算找到了真正的罪人又如何?
既改变不了既定事实,还会让别人内心充满防御,吃力不讨好。
社交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
如果双方都已经尽力了,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接纳改进就好。
这时候,倘若你还怪罪对方,对方只会觉得委屈。同理,要是对方说出一些伤人的话,你也会不舒服。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好的关系,一定是流动的、包容的、双向奔赴的。
期刊《社会及人际关系》的一项研究表明:
从熟人到普通朋友,需要约50小时的社交活动;
再多花40小时,两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成为很亲密的朋友,至少要花200小时。
建立一段关系,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就像培育一株植物,从播种、施肥到修剪,每一步都需要耐心。
可摧毁关系,只需要一瞬间。
很多时候,当你开始“找罪人”,你们的关系就会走下坡路。
怎么才能避免渐行渐远呢?
第一,可以归因,但不要归罪
归因是大脑的主观建构,人类天生喜欢凡事找理由,再根据这个理由来解决问题。
与归因不同的是,归罪是找个替罪羊,把所有失利因素都归咎于它。
在人际关系中,正确的归因可以让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但归罪毫无意义,只会破坏信任,使原本亲密的关系紧张疏离。
遇事可以归因,但不要归罪,不然信任一旦被打破,就很难再修复。
第二,可以反省,但不要反刍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跟朋友聚餐,回来后忍不住复盘,要么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要么觉得哪句话说错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反刍行为。
所谓反刍,就是不断回想消极事件,引发负面情绪。
心理学家钱炜曾对“反思”和“反刍”进行过解释。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考过程,反刍只会让人变得抑郁。
如果你实在控制不住反刍的冲动,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固定时间。
比如每天花10分钟尽情反刍、尽情焦虑,到点了就提醒自己:时间到了,我该做别的事了。
第三,少评判自己,少怪罪别人
有人问苏格拉底:“世上最难的事是什么?”
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认识你自己。”
总有人喜欢轻易评价自己和他人,比如做错了一件事,就断定自己是废物。
别人做事慢一点,就觉得人家没有天赋。
可成长本就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很难认识自己,也很难看清别人,所以最好少评判、少贴标签。
下次当你忍不住想怪别人或自己时,不妨把所有情绪写下来,问问自己:这些话是真的吗?有哪些证据?
多描述事情本身,用“我看到”“我听到”等词,而不是掺杂偏见。这些自问自答,会倒逼你找到更丰富的信息。
很喜欢一句话:
不要把自己困在负面的情绪里一味地怪罪自己或别人,应该把这些经历当成是很好的学习和改变的机会。
在关系中找罪人,犹如在伤口上撒盐,不仅无法让事情变好,反而会带来新的感染。
当指责和抱怨成为关系中的常态时,情谊会被一点点蚕食。哪怕再好的关系,也会慢慢走向尽头。
抱怨是容易的,归罪也是容易的,难的是不加评判地观察自己和他人,就事论事。
哈佛教授维兰特认为:
最终决定人们内心是否有充足幸福感的,是我们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
好的关系,不是靠运气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两个人用心经营。
未来,希望我们都能处理好与别人、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用理解代替怪罪,用善意代替揣测,让社交成为滋养自己的源泉,而不是消耗自己的泥潭。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