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南两宋虽然都因军事上的弱势使得在面对外患时屡屡受挫,最终均被外敌所灭,但两宋时期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两宋诸方面成就
北、南两宋虽然都因军事上的弱势使得在面对外患时屡屡受挫,最终均被外敌所灭,但两宋时期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科技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成就显著,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对世界科技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四大发明的完善与传播
1、指南针
广泛应用于航海,推动了海上贸易和地理探索。
2、火药
从炼丹术中发现,逐渐用于军事,改变了战争形态。
3、活字印刷术
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大幅提升了书籍生产效率,促进了文化传播。
4、造纸术
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纸张质量提高,推动了文化与教育的发展。
二、天文学。
苏颂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集观测、计时与演示功能于一体,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三、数学
秦九韶、李冶等数学家发展了高次方程求解和天元术,推动了代数学的进步。
四、医学
1、出现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经典医书,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2、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针灸学有重要贡献。
五、农业技术
1、曲辕犁等新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陈旉的《农书》总结了南方农业经验,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
六、水利
范仲淹等人主持的水利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七、纺织与陶瓷
1、丝绸和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纺织业繁荣。
2、景德镇成为瓷器制造中心,青瓷、白瓷等工艺达到新高度。
八、地理学与地图学
1、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等著作记录了当时的地理知识。
2、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地图绘制技术。
文化
宋朝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鼎盛、登峰造极的时期,其创造
出的辉煌、璀璨的文化与唐代文化一起,共同影响着此后1000年的中国。
一、文学
文学到宋朝时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一)词
宋朝文学的主流是词,在宋代文坛上占据着主导地位。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而盛于两宋,与唐诗前后相辉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两座并峙而立的高峰,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词数量巨大,《全宋词》共收录词人1330多家,作品有19900多首。 宋词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也多样化。在抒情写景之外,重铺叙和议论,以诗为词,甚至是以文为词。
在形式上,由宋初的以写小令为主,发展为多写慢词,还创制了不少新的词调,先后出现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等多种艺术风格。
如同唐朝出现了诸多大诗人一样,宋朝亦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词作大家。
1、柳永
北宋词坛上影响最大的词人之一,婉约派的典型代表。词作
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词作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尤其擅长描写都市生活和男女爱情。
代表作有《雨霖铃》、《望海潮》、《蝶恋花》等。其中,《蝶恋花》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成为千年传诵的经典名句。
2、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坛领袖,能诗善词。他以诗
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的言志和咏怀的作用。他的词富有幻想的浪漫精神和雄浑博大的意境,表现出豪迈奔放的个人性格及其乐观处世的生活态度,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中秋咏怀》、《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3、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南宋初年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以委婉含蓄、
风格清新著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由于生活的巨大变化,她的词以宋室南渡为分界,有前后期的不同。前期词的基调欢乐明快,后期词充满着身世飘零、国家兴衰之感。
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阴》、《一剪梅》等。
4、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既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又是开创一代
词风的杰出文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并吸取了丰富的民间语言,采用了大量的散文化词句,笔力雄健,风格多样,开拓了词的境界。
创作的词很多,现存的《稼轩词》共有六百多首,是两宋词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内容非常广泛。
代表作有《破阵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青玉案•元夕》、《南乡子》等。
5、姜夔
南宋后期词的代表人物,兼长作曲和书法。词作以清丽婉约、音律和谐著称,尤其擅长自度曲。常常将咏物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写得含蓄深婉,空灵细密,带有一种清冷幽远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沉的思考。
代表作有《扬州慢》、《暗香》、《鹧鸪天•元夕有所梦》、《长亭怨慢》等。
(二)散文
继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之后,在北宋宋仁宗时期又同时涌现出六大散文大家,与韩、柳被后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这六位散文家在北宋文坛上成就卓越,极大地推动了北宋散文的发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欧阳修
北宋文坛领袖,提倡古文运动,反对浮华文风。其散文简洁
流畅,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
2、苏轼
文学全才,散文风格豪放自然,情感真挚,代表作有《赤壁
赋》、《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等。
3、苏洵
苏轼之父,擅长议论文,文章逻辑严密,代表作有《六国论》
、《管仲论》等。
4、苏辙
苏轼之弟,散文以政论和史论见长,风格稳健,代表作有《黄
州快哉亭记》、《上枢密韩太尉书》等。
5、王安石
政治家、文学家,散文以政论为主,风格简练犀利,代表作
有《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等。
6、曾巩
散文风格平实质朴,注重说理,代表作有《墨池记》、《寄
欧阳舍人书》等。
(三)诗
虽然宋朝文学的主流是词,但宋诗也不遑多让。尽管没有象唐诗宋词那般达至文学巅峰,但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如发展了词这一新的文学体裁,而且在内容上更加注重理趣和哲理的表达。
宋诗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文为诗”,即诗文中融入了散文的写作手法,使得诗歌更加自由和多样化。
总体来说,宋朝诗坛是多元而丰富的,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诗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代表人物。
北宋诗坛
北宋初期,诗坛受到晚唐诗风的影响,追求形式的工整和辞藻的华丽。到了中期,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为代表,开始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诗文应回归自然,强调内容的真实和情感的表达。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逐渐转向平易近人,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
1、苏轼
北宋诗坛的巅峰人物。诗作豪放洒脱,题材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对后世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诗作中有些句子,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春江水暖鸭先知”等,都为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
2、王安石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文俱佳。诗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具有鲜明的风格转变。前期诗作以政治性和现实性见长,后期则更具艺术性,展现了其思想与情感的变化。在宋代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代表作有《元日》、《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北陂杏花》等。
3、黄庭坚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之一。诗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常蕴含哲理,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不乏趣味性。善于运用典故,注重字句的锤炼。语言凝练,结构严谨,以奇崛瘦硬著称。
《代表作》有《寄黄几复》、《登快阁》等。
南宋诗坛
南宋时期,由于国家局势的变化,诗坛的风格也有所转变。诗人们更多地关注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1、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诗歌创作极为丰富,现存
诗作约9300余首,是中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诗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诗作贴近现实,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揭露时弊。诗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壮志未酬的悲愤,表达出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风雄浑豪放,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豪迈之气,又不失细腻,尤其擅长七言诗。
总体而言,陆游的诗歌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等。
2、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诗作风格独特,语言平易
自然,充满生活情趣,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形成了著名的“诚斋体”。
诗作在南宋诗坛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诗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代表作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3、范成大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诗歌、散文俱佳,尤以诗闻名,风格多样,既有田园诗,描绘江南风光,展现农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也有爱国诗,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是南宋文学的重要人物,其诗歌和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代表作有《四时田园杂兴》、《州桥》等。
(四)、话本小说
宋朝除了大量的词作和优美的散文外,还发展了一种新的文
学形式,即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萌芽于唐代,当时称为“说话”和“市人小说”。到了宋代,随着城市的日趋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生活需求的“说话”成为了当时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宋时的“话”是故事的意思,说话的底本就叫“话本”。说话的内容有说经、讲史、小说等,其中以小说最受欢迎。
宋代的话本流传至今的有《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以及《京本通俗小说》等,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五)类书
北宋人编纂的类书,重要的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号称四大部书。
另外还有南宋王应麟编纂的《玉海》等。
二、史学
宋朝史学最突出的成就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全书共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三家分晋,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取材丰富,考证详密。除正史外,杂史多至322种。修书时根据的材料,往往一事用三四种资料纂成,史料的真实性胜过许多正史。
司马光写该书的目地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全书绝大部分篇幅记述历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对于文化等方面则较少记载。
该书对后代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资治通鉴》外,比较著名的史学著作还有南宋史学家郑樵编撰的《通志》和南宋史家袁枢所编著《通鉴纪事本末》。
《通志》共二百卷。其中最出彩部分在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之中的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等五略为旧史所无。六书讲文字,七音讲语音,是郑樵的首创。
《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
在宋之前,中国史籍只有编年和纪传二体,两种体裁各有缺点。有鉴于此,袁枢对《通鉴》进行了改编,区别门目,综括1300 多年史迹,分隶239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每事一篇,自为起迄。
袁枢的著述,为历史编纂学开创了新途径。
此外,两宋时期当代史的编修也有显著的成就。
宋朝政府设有专门的史官,分别纂修实录、国史、会要等书,内容都比前代同类书详细。较著名的为《宋会要辑稿》,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而由私人编写的当代史书,比较杰出的有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该书专记北宋九朝史事,取材广博,考论详悉,是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著作。
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续李焘《长编》而作,专记宋高宗一朝史事。
还有另一部与《要录》互相经纬的著作《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专记南宋前期的典章制度,史料价值也很高。
两宋时期的志书不但大量出现,而且编纂体例也渐趋完备。其中专记一地的方志,有范成大的《吴郡志》、施宿的《嘉泰会稽志》及周淙的《乾道临安志》等。
全国性的志书,则有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及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
另外,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专记北宋末年开封的繁华景象。周密的《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粱录》,则专记南宋杭州的城市状况,也都是富有史料价值的地方史著作。
三、金石学
金石学开始于宋代。
当时的金石学家主要关注三个方,即对古器物及古器物拓本的搜集、对古器物的鉴定及金石文字的考释和以古器物及金石文字来考订历史记载。
主要的金石学著作,有北宋时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南宋时赵明诚的《金石录》、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洪遵的《泉志》、洪适的《隶释》和《隶续》等。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