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上午10点,峰学未来2025届高报名额正式开售,多位峰学未来老师发布开售预告及提示。据悉今年共有两种规格高报服务,分别是12999元的梦想卡,与18999元的圆梦卡。查询其2024年届售价,发现两种规格卡上涨各1000元。今日10点,蓝鲸记者进入峰学
据蓝鲸新闻报道,3月31日上午10点,峰学未来2025届高报名额正式开售,多位峰学未来老师发布开售预告及提示。据悉今年共有两种规格高报服务,分别是12999元的梦想卡,与18999元的圆梦卡。查询其2024年届售价,发现两种规格卡上涨各1000元。
今日10点,蓝鲸记者进入峰学未来APP尝试进行抢购,但两种规格服务均提示因当前购买人数太多,无法下单。10点20左右,在下单页面显示,两种志愿卡大部分省份名额已售罄,仅剩7个省份还有名额剩余。
张雪峰在舆论场上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受众覆盖面太广。
林子大了什么人都有,支持他的不支持他的混在一起,观点就成了大杂烩。
我一直想系统梳理“张雪峰其人和事件”,却始终觉得难度不小,写出来的东西不太满意。
今天,仅借助这次具体事件的分析,谈谈我的一些观察。
一、
张雪峰团队的核心逻辑,是将志愿填报从公共服务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
表面上,提供“大数据分析”“一对一咨询”,但本质是利用家长对教育信息的“认知盲区”与“结果焦虑”获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不妨考虑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会去付费。
1)“志愿填错毁一生”。
12999元和18999元的高价套餐,表面是卖信息,实际是卖“确定感”——让家长觉得花高价就能买到孩子未来的保障。
这种逻辑是更常见的场景是「保险」。
区别在于,保险行业贩卖“风险焦虑”,而张雪峰团队的标的物是“教育机会”这一社会核心资源。
借用三段论的格式,其有一套自洽的核心逻辑:
大前提:志愿填报的错误会导致人生失败(志愿填错=毁一生)小前提:我们的高价套餐能确保志愿正确(高价套餐=人生保障)结论:不买服务导致孩子前途堪忧(不买服务=命运堪忧)
这个逻辑有很多漏洞,但在焦虑情绪高涨、教育信息不对称的大背景下,它足够诱人,足够“合理”。
2)“阶层流动依赖学历”。
中国家庭对教育竞争一直都有种病态的仪式感。
人们对教育的看法,一直带有一种的神圣光环,尤其是高考。
或许是因为科举制度的遗毒,又或许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现代神话,“阶层流动依赖学历”一直是某种社会共识。
于是,高考志愿填报经常会被赋予远超其实际意义的象征价值——不仅是选择学校与专业,而是决定阶层归属。
那是跨越阶级啊,那是人上人,那是多么美好的未来······
不妨在无端揣测一下消费行为背后的焦虑——家长将自身未竟的人生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通过“付费托底”缓解愧疚感。
所以价格越高越好,因为机会一直都是少数人的。
越高价的志愿服务覆盖的家庭越少,但正是这种“少数人能买”的稀缺性,反而强化了“阶层跃升工具”的幻觉。
又是一次轰轰烈烈的逻辑闭环。
3)“买的是教育选择权,想象里的”。
不妨来回顾一下张雪峰的成长路线:
主线是“考研网红”转型为“高考导师”。
通俗易懂的“草根逆袭”的叙事(“农村出身→名校硕士→创业成功”)建立亲和力,再以“过来人”姿态输出“经验”。
家长对“权威指导”的渴求在过程中得到满足。
张雪峰团队最畅销的“圆梦卡”,核心卖点是“防踩坑”,因为圆的梦想就是不被坑就行。
不妨设想:
如果你觉得志愿填报流程本身不透明,
那你为什么会相信只花一两万块钱,就能从这种混乱里买到“改变命运的通道”?
而且,张雪峰赚钱的秘诀是其成本结构极低:无需实体校区,仅需少量数据分析人员与销售团队,便能通过IP包装与流量运营实现暴利。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公司员工福利都很高。
教育选择权从公共领域抽离至市场领域,最终的结果就是被哈耶克的大手打得鼻青脸肿。
4)“服务业的精髓”。
回顾一下张雪峰的经典言论,那就是服务业都是「舔」。
这句话很粗,但他确实明白一件事:在不对等的信息结构里,情绪价值比实际价值重要得多。
说实话,张老师的人设立得是真稳。
张老师的直播切片经常会出现“说多了人就没了”、“这里面水很深”那到底有多深。
说实话,我愿称张老师为教育业辛吉飞。
在“为老百姓的说话”的立场上,渲染“有些话上面不让说”、“我知道大家都不知道的内幕”,然后说了一些观众会有“我就猜到是这样”反应的话。
张老师果然有良心,教育业里也有科技与狠活。
到这里,再去分析张老师讲的话对不对已经没意义了。
人家真正的服务是情绪价值。
这就像在医院给医生塞红包:
不一定真管用,但如果不塞,心里不踏实;塞了,就算结果不好,也可以跟自己说:我努力过了。
学生更是经典——“劝我多读书的老师,能有多坏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
他不是说了“真相”,他只是让人觉得“我就该猜到”,而这正是情绪价值的精妙之处。
以上,我们来总结一下。
本质而言,张雪峰团队的高价志愿填报服务是一场以提供情绪价值为主的交易。
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成功只说明了两个现实:
1)教育焦虑是一门生意,而且是门暴利生意;
2)在信息不对等的市场里,“安慰剂”比“解药”更值钱。
二、
但是盲目否定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的价值是蠢的。
就现实的数据来看,出生于千禧年前后的学生,父母基本上是70年末--80年初这代人。
一个普遍的统计结果是,这一代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并不高
大多数人的父母没有上过大学,也完全不了解包括专业设置、大学学习过程、职业发展路径在内的基本常识。
所以其中蕴含着某种无奈。明知万元服务是“信息税”,但为了孩子前途不得不交。
“说他是奸商,但又庆幸有他,不然连被骗的机会都没有。”
单纯指责张雪峰“发焦虑财”是懒惰的批判。
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系,会把攸关千万人命运的关键环节,设计的这么烂。
烂在哪?
教育体系设计的「漏洞」才是让家长咬牙交「智商税」的源头。
本该公立教育免费提供的专业解读、就业数据、填报指导,要么藏着掖着,要么说得云里雾里,逼得普通家庭在填志愿时啥也不知道。
用一个月决定自己未来四年要学什么,甚至未来要从事什么对口的专业。
然后成功把寒窗苦读十几载的自己代沟里了。
你说完全是自己的问题,我是不信的。
在这里我也不想去扯什么“教育的本质”的问题。
教育部门纸面上倡导“多元评价”,但实际录取中仍以分数为王。
新高考改革试点中,综合素质评价占比很少或者干脆没有,高校录取仍以分数排序为主。
所以,学生被逼成“解题机器”、家长被迫投入天价补习费“抢分”、而兴趣 特长 职业倾向被彻底边缘化,是可以预料到且有事实证明的结果。
“考上了名校,却完全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的大有人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或无奈或积极,高价雇佣“专家”计算“冲、稳、保”的梯度,只求在比赛里不浪费一分。
公共部门把复杂的教育决策权交给家庭、甩给个体,又不提供相应支持工具,就必然催生“花钱买决策”的市场。
教育部门也不是没有采取过措施。
只是教育管理者总有一种幻觉,认为“数据全公开=服务已到位”。
“阳光高考”,就是其一。
号称收录了全国院校十年录取数据,一键推荐院校。
但操作的时候实在一言难尽。界面复杂,家长苦哈哈需要手动输入院校、专业、省份等参数,系统又不会自动关联类似院校推荐。
平台对“专业级差”“平行志愿退档风险”等关键规则只用法律条文式描述。
产品经理也是神人,生怕用户看懂了,然后找出毛病来。
2023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提供志愿指导,算是其二。
只是在实际执行中,多数学校仅提供基础政策解读,比AI难用点。
“孩子适合什么专业”,答:“这得你们自己决定。”
“现在学XX还有出路吗”,答:“只要优秀学什么都有出路”。
答案当然是永远正确的,就是没作用。
于是,在信息缺位、时间紧迫的双重压力下,家长只能转向市场,掏钱买安心。
志愿填报这项本该属于教育系统的服务,悄然完成了“从权利到商品”的转变。
而在这场转变中,谁最容易被牺牲?
——当然是信息最少、资源最少、适应能力最差的弱势家庭。
三、
有两个共识需要明确:
1)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花钱是因为真的需要帮助。
2)我们的教育系统给了张雪峰赚大钱的机会。
志愿填报的生意在我看来还会越做越大,因为根本问题看不到解决的希望。
还不如期待这个市场涌入的竞争者越来越多,这样消费者也好货比三家,价格也能往下降一降。
张雪峰不是风口上的猪,他是风口本身。
批评其“割韭菜”,好像只要他不收钱,学生就不会迷茫,家长就不会焦虑,教育就能公平。
这当然很解气,也很不负责任。
就像把锅甩给“教培”,能让人短暂相信,拔掉几根刺,整片草原就能长出鲜花。
可现实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指望靠短视频科普、直播间咨询和明星讲座来传授人生抉择,那问题就不是张雪峰的问题,而是没人想负责任的问题。
于是你就看到这样一幕怪诞剧:
政策文件讲“多元评价”,实际录取还是看分数排序;
学校口口声声“因材施教”,真正来问专业对口就一句“选适合自己的”;
教育平台标榜“数据公开”,但每一条数据一般人都看不懂;
最后不得不靠一个考研网红,用段子和表格,替整个系统收拾烂摊子。
所以,我也不骂张雪峰赚钱——那笔钱他没抢,是别人主动递过去的。
很难不让人疑惑为什么路这么难走啊
来源:海洋财富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