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座古厝间,忽然出现一个小公园,紫色马鞭草开成小小的花海,矮矮的夯土墙上风铃叮叮当当。这个名为“恩慈园”的村心小公园就坐落在晋江池店镇柴塔村,和别的公园不同的是,这个公园由几户村民借出的旧厝改造而成。
几座古厝间,忽然出现一个小公园,紫色马鞭草开成小小的花海,矮矮的夯土墙上风铃叮叮当当。这个名为“恩慈园”的村心小公园就坐落在晋江池店镇柴塔村,和别的公园不同的是,这个公园由几户村民借出的旧厝改造而成。
据了解,柴塔村出洋出外的人比较多,村里不少古厝无人居住。这些年,户主们纷纷把房子无偿借给村里,改造成福利村民的公共设施。
空置古厝变身小公园
游客在小公园小憩
“恩慈园”村心小公园占地100多平方米,于今年初建设完成。据柴塔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原来是几户村民的古厝,一直无人居住,有些屋顶和夯土墙都坍塌了。村委会和这些村民商量后,他们决定将古厝无偿借给村集体,用于建设小公园。
赖玉梅家借出的古厝有80多平方米,她刚嫁到柴塔村时,就住在小公园旁边的几间旧厝里,而借出来建公园的古厝则是夫家太公辈的人居住的。赖玉梅说,他们家原来办了一个小厂子,当年要盖新房子时,考虑到古厝这里路太窄,车子进出不方便,就到村里交通便利的地方买地盖房,全家搬到新房子以后,古厝这边就一直放空着。“很多年没有人住了,借给村里改造,也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她说。
据村委会工作人员小陈介绍,除了赖玉梅一家,借出古厝的其他村民都长期在外。
大厝成村民“文化馆”
离小公园不远,两处古厝正在改造成乡村微景观,这也是村民无偿借出的。“两处古厝都荒废很多年了,有些墙坍塌了。”小陈说,村里跟户主沟通以后,他们无偿借出,村集体出资,平土、种花草、布景,改造成微景观,并作日常维护。
小孩子在公园里捉蝴蝶
同样在小公园附近的一座大古厝,也从空置房变成村民的“文化馆”。这座大厝的主人是一个华侨,后代有的在海外,有的在香港。在经过他们同意之后,村里将古厝改成木偶戏传承馆,由村里一位木偶戏传承人教授孩子们木偶戏。
老房子改造出新景观
据柴塔村乡村治理第一书记苏志强介绍,目前,柴塔村古厝改造为公共设施的项目还在增加,一座华侨建的房子将改造为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村里此前被用于堆放垃圾的20多亩废墟将改造为文化体验站。
乡贤侨胞参与乡村建设
据苏志强介绍,柴塔村华侨多,不少在外发家的华侨回村盖房子,留下不少古厝和洋楼,其中包括泉州很出名的九十九间洋楼。另一方面,这个村子因为距离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很近,外来人员一向很多,户籍人口才1000人出头,常住人口达8000多人。村子小,人口密度大,导致了公共设施相对缺乏。
“如何盘活空置的古厝、老房子,其实我们早几年就在尝试了。”苏志强说,从2016年开始,村里就在铺路,规划如何盘活空房子。
华侨古厝改造成木偶戏传承馆
据介绍,近几年,柴塔村努力动员乡贤、侨胞等力量参与乡村设计规划,盘活空置房子,用于村民休闲、文化建设、养老服务等,串联“九十九间”影视基地、海丝文化体验园等景点,打造“文化+生态”的微旅游节点。
来源:海峡都市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