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记来自白宫的耳光,打醒了所有中国人。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公开场合将14亿中国人民蔑称为"Chinese peasants",这个糅合着殖民主义腐臭的词汇,像块发霉的面包砸在了世界文明的餐桌上。
一记来自白宫的耳光,打醒了所有中国人。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公开场合将14亿中国人民蔑称为"Chinese peasants",这个糅合着殖民主义腐臭的词汇,像块发霉的面包砸在了世界文明的餐桌上。
让我们撕开"peasant"的遮羞布——这个诞生于欧洲中世纪庄园制度的词汇,原本就是贵族老爷们对农奴的蔑称。当西方传教士在19世纪将这个词套在中国农民身上时,他们看到的是梳着辫子的"东亚病夫";当华尔街大亨们在20世纪重复这个词时,他们幻想的是任其收割的"经济韭菜"。而今,某些政客试图用这个发霉的词汇,给正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农民贴上封建标签。
但今天的中国农村,早已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模样。在浙江安吉的竹林深处,茶农们用区块链技术为每一罐白茶建立数字身份证;在四川大凉山的悬崖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直播电商把花椒卖到巴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北斗导航的无人收割机正在金色麦浪中绘制智慧农业的蓝图。这些被称作"peasant"的人们,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用手机银行重构了千年农耕文明,用淘宝村打开了数字经济的大门。
反观某些"文明人"的故土:美国中西部家庭农场主在孟山都的专利枷锁下沦为"农业佃户",法国葡萄庄园的继承者们正为气候变化摧毁的百年酒庄哭泣,英国牧场主在脱欧引发的供应链危机中倾倒鲜奶。当机械化农业遇上资本主义痼疾,究竟谁才是被异化的"现代农奴"?
数据是最响亮的耳光: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23年的21600元,160倍的跃升背后是5亿农民改天换地的奋斗史诗。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突破60%,1400个淘宝镇、7500个淘宝村构建起全球最大的数字乡村网络。这些数字背后,是哈佛教授都难以解释的"中国农民经济学"。
从大禹治水到红旗渠精神,从《齐民要术》到袁隆平院士的超级稻,中国农民始终是文明进步的创造者。当良渚古城改写世界城市起源史,当都江堰仍在滋养天府之国,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塑乡村生态,某些人戴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单片眼镜,又如何看得懂这场文明复兴?
《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今日中国农民,早已挣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他们在拼多多上架的不只是农产品,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他们手机里跳动的不仅是短视频,更是文化自信的脉搏;他们土地里生长的不仅是庄稼,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萌芽。
最后,请允许我用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回敬某些傲慢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你们还在用19世纪的词汇涂抹中国时,中国农民已经用5G基站连起了山乡与星辰大海。这场文明对话不需要怜悯,但请至少保持对创造者的基本尊重——因为最终书写历史的,从来不是自以为是的旁观者,而是那些在土地上播种未来的人们。
来源:张老师教生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