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很多从中医大学出来的所谓的“人才”,反而对自己的专业没啥自信?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头大啊!我记得刚入学那会儿,大家对中医的满腔热忱,可现在怎么了?这到底是咋了呢?中医名校的毕业生怎么就容易成了没有文化自信的人?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很多从中医大学出来的所谓的“人才”,反而对自己的专业没啥自信?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头大啊!我记得刚入学那会儿,大家对中医的满腔热忱,可现在怎么了?这到底是咋了呢?中医名校的毕业生怎么就容易成了没有文化自信的人?
首先是教材问题,要知道,中医讲究的是阴阳五行,可书本上多是一些理论概念,少有操作性的实践指导。这样下来,学起来似乎容易,真正要是想懂了、用好了,那就太难了。但是,难就难在哪儿呢?是不是真的只因为中医太深奥而让人感觉难以自信起来?
进入大学,发现自己学的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那时候,我满以为能够学到祖先留下的神奇疗法,能够成为那般的“神医”。可事实是,实际操作和理论远隔千里。为什么我们离中医的实践性这么远?为什么课本上那么多是生搬硬套理论?是不是因为老师和教材都太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用性和操作性?
还有,西医的强势地位也是一大问题。每次逢年过节回家,亲友们提到“看病”这事儿,开口闭口就是“中西结合”,听着倒是习惯了不少,但是那份“中西医结合”背后的深层逻辑则是中医从来排位在后。这种话听多了,就算心里有再多无奈,也免不了会对中医效用打上问号,开始怀疑,是不是西医真的更好?是不是先进的医学模式让我们的内心有了动摇,削弱了我们对于中医的认同感?
社会对中医的认知偏差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身边的科学知识趋于现代化,流言说中医是“落后”、是“不明觉厉”,冷嘲热讽声中,我们自己也开始怀疑。难道我们就不能反过来,证明中医的价值所在?
最让人为难的则是使命感的缺乏。好不容易成了中医届的一员,却发现平台不大,读者稀疏。再尝试着推广或是讲解一些中医知识,但回应往往是“看不懂”或“不理解”,这样下去,怎么让人心怀信心?如今,怎么才能让这些新一代中医人担当起传承与弘扬中医文化的重任?
**但真的就这么容易被击败吗?从大江东去,到西湖韵美,我就不相信中医这门古老的艺术没有前途,没有其存在的理由与独特的魅力!**所谓“中医”的复杂之处,不也正是其命脉所在吗?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崛起,中医也可以借助新平台传播与发展。像一些健康类的APP或是相关视频,不少时候都能看见传统医学的身影,这是个好现象,至少有更多人因此而开始接触并学习中医。问题来了,我们能不能借此契机,让年轻人爱上中医,证明自己专业的同时也能成为自己心仪领域的佼佼者?
所以,我觉得要改变这种局面,还是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多方面支持。我们需要的是更接地气的课程安排、更接近实际的操作经验、更开放创新的思辨环境, 让学生,不,是让未来的医者,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中医,并看到其无可替代的价值。
中医不仅是学习,更是感受其神奇和效能,这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我们要自信!如果新一代的中医学子已然失去了文化自信,那么传承与创新之路将更显艰辛。 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去证明中医不仅仅是“传统”,更是能与现代医学相得益彰的存在。
所以,未来的中医人才,自信起来吧! 中医的文化宝藏就在这里,等我们去挖掘发现,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我们有信心在新时代为中医勾勒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来源:DocSays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