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干的农民为什么富不起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9 06:24 2

摘要:今日早上看了一个视频,讲的是“农民为什么富不起来?”主播从粮食与其它商品价格,特别是房价、医疗等刚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涨和粮食或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进行了对比。粮价(例如小麦)的上涨幅度很小,而种粮成本则上涨很多,从而导致了农民收入的减少。这是市场变化造成农民

今日早上看了一个视频,讲的是“农民为什么富不起来?”主播从粮食与其它商品价格,特别是房价、医疗等刚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涨和粮食或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进行了对比。粮价(例如小麦)的上涨幅度很小,而种粮成本则上涨很多,从而导致了农民收入的减少。这是市场变化造成农民收入减少的主要要求。

但这只是农民富不起来的一个表面化的原因。

农民富不起来的实质性的原因是,在农村改革之后,由于长期保持了农户个体经营的模式,这一模式客观上限制了农民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导致了农民收入不能随着市场化的环境形成而不断提高。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以种水稻为例,平均产量如果以每亩600公斤计算,假如市场价格为3元/公斤,产值为1800元/亩。除去种子费用100元、耕费用200元,化肥180元,农药50元,收割150元,雇佣人工80元计算,总成本为1280元。净收入为520元。在苏南地区,一般种植为两季,一季为水稻,一季为小麦。如果小麦的净收入为150元,那一年种植一亩地的总收入就是670元。如果每人每年种植10亩地,收入为6700元,这相当于打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收入;如果每人每年种植水平达到100亩地,则为67000元。其收入相当于一个每月5583元工资的打工人的收入。由此可见,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力的水平才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

早在1974年的时候,那时我读初中,到当时的江苏丹阳练湖农场参观,那时的农场由于实行了大型机械化作业,农场职工平均每年种植水平达到了百亩之上。为什么当时农场职工的劳动生产力能这么高呢?与当时生产队相比,它是大田块种植,一块田有一、二百亩大,收割麦子用的是大型农业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一丈宽的轮子正好与机器收割宽度相同,脱粒好的麦子由收割机上的输出管直接输出到随收割机并行的卡车车厢内,然后送到社场上。作业效率非常高。同时农场上那时已经用上了除草剂和较多的化肥,在除草等田间管理和积肥上节省了大量人工。当时的生产队则平均每人每年种植水平不过二、三亩田而已。

从1974年到现在,过去近50年了,同样是苏南地区,现在农村的农民劳动生产力怎样?事实上还是与过去还是差不多。

现在的农村,除草剂也普遍使用了,化肥也大量使用了,农业作业机械的供应自然也不成问题。但是,因为局限于农户个体经营模式,田块都是碎片化的,大的田块二、三亩,小的只有几分田。而且家庭个体种植,就那几亩责任田,置办机械吧,又不合算;不置办机械吧,只好请外来的机械来作业,因为田块太小而出不了效率,开始两年人家来了,后来人家就不愿意了;因而对许多家庭来说,要么是人工种植,要么就是抛荒,没有几个人愿意去采用原始方式种植。

前不久了解了一下现在的农村的种植情况(苏南某地区),现在即使是在农业区,承包户的农民除了种一些蔬菜和自己的口粮田(家里有老人的会种)之外,其它的田都转租给大户种植,承包户每亩地拿1000多元左右的租金。这1000多元的租金,种田大户自己出三分之一,其它三分之二由政府补贴解决。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现在的农业生产是靠补贴维持着。

如果农业生产实行了高度机械化,农业劳动生产力就会大幅提高,那多余的劳动力就可以转向工副业。农村的工副业发展起来了,农民整体的收入水平自然也就上来了。这也是南街村、周家庄等坚持集体经济的村所走的道路。

在许多人看来,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的穷和苦是由于集体经济造成的,分户单干使农民解放了,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因而一分田就吃饱饭了。但为什么单干之后的农民,现在连自己的几亩责任田也不愿意种了呢?为什么现在农村的年轻人不再愿意种田,而都要到外地打工呢?

事实上,在高级社之前,我国的农村一直都是农民的个体经济,农民单干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按照设想个体所有的农民生产方式是最有积极性的,但为什么农民没有吃饱饭?没有富起来?为什么粮食产量一直那么低?

在这里有一个个体生产方式的局限性。

苏南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农业生产条件算是相当好的了。但是,在人民公社没有建立灌排系统之前,也只能靠天吃饭。你种下的庄稼,下一场暴雨,水淹了,不能及时排出去,那肥料、种子及化费的人工也就白搭了;同样是种下的庄稼,一、二个月不下雨,旱死了,同样是化了工本没有收成。苏南地区说起来是平原地区,但那地块也是七高八低的,高的地方可以搭台唱戏,低的地方一下大雨就变成水塘。因此,只有老天能够风调雨顺的时候,才有丰收年。

为什么在集体经济发展了二十多年的1983年前后可以分户单干?从根本上来说,恰恰是因为天量的农业基础工程的开展,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首先,形成了灌排系统,其次,大量进行了荒地的开垦,大量地改造了中低产的耕地。另外,农药的广泛使用,除草剂的使用,良种的推广,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等。这一系列条件的创造,使农户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从1956年到1983年的二十多年时间,我国农业从养活6亿多人发展到养活10亿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在集体经济的二十多年中的提升幅度是非常大的。

那为什么自由了的、有了积极性的农民的个体生产又走到了今天难以维持的地步呢?

比较一下公社条件下的农民生产方式与单干条件下的农民生产方式,我们不难知道:个体生产方式的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绝对处于劣势状态。

在集体生产条件下,在人民公社体制条件下,农民一个个的个体联合起来,形成了分工与协作的整体,不仅在生产技能上处于互补状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公社具有农技、农机、金融、教育等服务系统,而且也有供销经营系统,每个农民只需要做好自己某个职能即可。

但是,在单干条件下,每个农民主体,都是需要具有从生产技能到市场经营的一系列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现代农业生产不再是过去那种的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即使是种田你也需要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包括农药、化肥、农机、种子及农时把握等各个方面;同时,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你还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做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经营决策。也就是说,在单干条件下,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他需要成为一个全能型的生产者和经营经营管理者。

我们把单干条件下的农民与一个中小企业的老板做一个比较:

一般中小企业的老板,通常是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一般脱离生产者的职能而主要行使经营管理职能。但是,即使是这样,中小企业的老板,作为一个经营管理者,也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满足企业正常发展的需要:经营管理者十种角色的理论事实上把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化了:它包括1,挂名首脑;2,领导者;3,联络者;4信息接收者;5,信息传播者;6,发言人;7,企业家;8,故障排除者;9,资源分配者;10,谈判者。

我们如果详细考察承包户的农民,作为一家之主,当他独立面对市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时,和一个企业老板一样,他也需要充当这些作为经营管理者角色的多种管理职能。

但是,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他与一般企业的老板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

第一,企业老板作为经营管理者通过是由一个管理团队来体现经营管理者的多种角色的管理要求的,而承包户的户主却必须由自己个人来全面地体现这多种角色的管理要求;

第二,企业老板一般是脱离了生产车间而专门从事经营管理工作;而承包户的农民不仅仅是作为经营管理者出现,而且同时他还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劳动力,也就是说,他不仅要满足管理职能,而且要满足生产职能;

第三,企业老板碰到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咨询服务机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而承包户的农民却缺乏这样的条件。

从这里我们看到,承包制和推行和市场化的改革对农民的个体生产经营提出了超越企业老板的高要求;而个体经营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农户主体难以满足这种要求。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村的单干模式为市场淘汰的必然结果。

有组织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失败,更何况是单打独斗的农民呢?

来源:钟建民的理论之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