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俄乌冲突的硝烟中,俄军通过改造“乌连戈伊-波马雷-乌日霍罗德”天然气管道,成功实施了一次敌后渗透作战。那么,这场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燃气管道奇袭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
暗度陈仓:战略布局与隐秘准备
在俄乌冲突持续胶着的背景下,库尔斯克州成为双方争夺的关键地区。乌军占领了库尔斯克州的部分边境地区,对俄罗斯本土安全构成威胁。俄军的战略目标是解放库尔斯克州临时被占的边境地区,恢复对该地区的控制。但是面对乌军严密的防线,正面强攻显然代价高昂,怎样才能另辟蹊径,找到突破口呢?
经过三周精心策划,俄军决定实施一项大胆的战略行动,即通过天然气管道将突击队员送入敌后,配合正面战场的进攻,对乌军实行前后夹击。
此次行动的筹备工作极其复杂且高度保密。首先,要抽空管道内的天然气并注入氧气,铺设通风系统,防止士兵因缺氧或二氧化碳积聚而窒息。这一过程涉及复杂的工程操作,既要保证气体的安全置换,又要避免被乌军察觉。其次,出于照明、通讯需求,电力系统不可或缺。此外,运输弹药、给养以及设置厕所等后勤保障工作也需要精心安排。此番参与行动的部队包括“老兵”突击旅、“东方”旅、“阿赫马特”特种部队等,各部队之间的协同配合以及行动的保密性至关重要,任何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行动失败,因此在筹备过程中俄军严格控制了信息传播范围。如此周密的准备,是否真的能够瞒天过海?
战术出击:多线突破与协同作战
在进攻发起阶段,俄军采用多线突破战术,抓住敌军部队轮换时机,在库尔斯克弧形战线所有地段同时发起突击。在中部战线,俄军控制尤纳科夫卡公路,切断乌军重要补给线;在东南部,空降兵从库里洛夫卡经苏贾以南梅洛沃伊附近的峡谷沼泽,封锁旧军用道路,限制乌军行动;在西南翼,俄军攻入苏梅州、占领新镇农庄后,将桥头堡扩展至邻近的朱拉夫卡,直接威胁尤纳科夫卡。这些侧翼机动使乌军面临被全面包围的风险,乌军战斗部队被迫撤出,由领土防卫部队接替,并向波克罗夫斯克和捷尔任斯克方向调遣两支缺编且无重型装备的作战旅来应对。
与此同时,在库巴特金农庄附近林带及苏贾工业区,潜伏了四天的800名俄军士兵在接到信号后破土而出,对乌军主防线后方发起袭击。随后,俄军继续推进,将敌军阵地一分为二。小洛克尼亚解放后,随着俄军形成三个“嵌套式”的迷你包围圈,乌军开始成批投降。到周一清晨,伊瓦什科夫斯基和普拉夫达地区肃清完毕。俄军如此迅速地进攻,自夺取阿夫杰耶夫卡筑垒地域行动以来尚属首次。在此过程中,俄军各部队紧密配合,管道突袭部队与地面进攻部队相互呼应,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无人机是此次俄军掌控战场的关键力量。通过全天候侦察精准掌握乌军的兵力部署和动向,为作战决策提供了实时情报支撑。当发现乌军小股部队试图借助装甲车辆突围时,无人机迅速出击实施拦截。此外,俄军航空兵还在无人机的引导下对奥列什尼亚河最后两座桥梁实施精确轰炸,彻底切断了苏贾守军的撤退路线。无人机的多任务能力——从侦察监视到目标指引再到直接打击——极大提升了俄军的作战效能,使其在战场态势感知、火力协同和机动封锁方面占据了绝对主动,也充分展现了现代战争中无人装备的颠覆性作用。
战略成效:战局扭转与深远影响
此次行动的成功,使俄军在库尔斯克州的战场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俄军通过多线突破、侧翼机动和管道突袭等战术,迅速解放了库尔斯克州的17个居民点,切断了乌军的补给线,极大削弱了乌军的战斗力。俄罗斯恢复了对库尔斯克州部分地区的控制,为后续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俄军可进一步扩大战果,向纵深推进,压缩乌军战略空间。
尤为关键的是,俄军通过天然气管道深入敌后的奇袭行动,不仅实现了战术上的奇袭性,更对乌军心理造成巨大冲击。由于乌军从未预料到天然气管道会被用作军事通道,相关防御部署存在明显疏漏。从无线电侦听与战俘供词可知,被困林区的乌军士兵因对侧翼与后方战况完全失察,陷入极度恐慌的状态。这种心理震慑效应将持续削弱乌军的作战意志,其影响远超出此次战斗本身。
此次行动的成功,显示出俄军在战略规划和战术协同方面的能力。在准确把握战场态势的基础上,俄军制定了通过管道突袭敌后、配合正面进攻的战略方案,成功实现对乌军的包围和分割。管道突袭部队在艰苦条件下完成潜伏任务,地面进攻部队迅速突破防线,无人机与地面部队、航空兵形成立体协同,构建了高效的作战体系。这一经典战例不仅扭转了当前战局,更为未来战争中非传统通道的运用和多兵种协同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范式革命:战术对比与未来走向
此次奇袭行动与“阿夫杰耶夫卡隧道战”虽同属地下通道渗透作战,但在多个关键维度实现了显著突破。在作战协同方面,此次行动通过精确的时间节点控制和各作战单元的无缝衔接,将协同效能提升至新的高度。在环境适应性上,面对天然气管道特有的气体置换、通风保障、电力供应等复杂技术挑战,俄军展现出更强的工程保障能力。尤为突出的是,此次行动开创性地实现了无人机与传统作战力量的深度融合,构建了立体化作战体系,这一战术创新大幅超越了“阿夫杰耶夫卡隧道战”的作战模式。
此外,俄军在这次行动中通过将废弃天然气管道改造为军事通道,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军事化应用,这一突破传统作战思维的举措为未来战争中民用设施的战术利用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战术创新,体现了俄军对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理解、突破常规的战略思维与复杂战场环境下灵活应变的作战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胜利与美方宣称“切断乌军电子侦察资源”无关——行动策划远早于华盛顿的所谓限制,随着库尔斯克边境与苏梅州战场的联动,更多捷报或将接踵而至。
随着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类似的创新战术可能更频繁出现。因此,各国军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技术提升作战能力,并加强对民用基础设施的保护和管控,防止被敌方利用。同时,在无人机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无人机在战争中的作用,实现无人机与传统作战力量深度融合,将是未来军事发展的重要方向。相信未来战争中,将涌现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战略战术,为战争发展带来新变化。
文章来源 | 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作者 | 秦郁怡 刘佩章 秦旭
指导教师 | 马建光
编辑 | 罗雅岚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