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将对中国关税税率提升至104%(自2025年4月9日起生效),这一政策将对多个行业产生显著影响。
美国将对中国关税税率提升至104%(自2025年4月9日起生效),这一政策将对多个行业产生显著影响。
1. 证券行业,短期震荡,长期依赖政策与内需提振。
4月7日A股因关税消息出现暴跌(上证指数跌超5%,深证成指跌超7%),短期内市场可能维持震荡,需更多积极政策或外部风险缓解才能企稳。
券商分析认为,内需相关行业(如消费、公用事业)和国产替代领域(如半导体、稀土)可能成为资金避险方向,政策加码预期或支撑相关板块。
中美全面协议前景不明朗,政策反复可能持续压制市场风险偏好,需关注国内财政刺激和产业升级政策落地。
2. 创新药行业,出口压力有限,但国际合作或受阻。
若创新药对美出口比例较低,关税直接影响有限,但需警惕美国对医疗产品加税的可能。
美国实体管制可能限制技术交流和资本输入,倒逼国产研发加速。
中国可能加大对科技领域的补贴,创新药作为战略行业或受益于专项扶持。
3. 中药行业,国内市场主导,出口冲击可控。
中药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对美出口占比极小,关税直接影响有限。但若涉及原料进口(如美国植物提取物),可能面临成本上升压力。
国内消费支持政策和内需市场稳定,有助于消化产能,叠加中医药国际化战略持续推进,长期前景乐观。
4. 出口行业,短期承压,内需与多元化成关键。
重点品类受冲击。机电、纺织品、日用品等对美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面临需求下降,但内需吸收和东盟转口贸易或缓解压力。
新能源车影响分化。中国新能源车对美出口量低(2023年仅6.6万辆),但欧洲市场替代性增长可能部分对冲风险。
企业转型压力。薄利多销模式难以为继,企业需转向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国家政策或通过消费补贴、电商渠道支持转型。
5. 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压,但政策对冲可期。
信贷风险上升。出口企业订单下滑可能导致坏账增加,尤其依赖外贸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需警惕。
政策支持方向受益。大金融行业(如银行)可能因内需刺激政策(如基建投资、消费信贷)获得支撑,同时降息预期或缓解息差压力。
6. 商业(零售与消费),内需提振与结构分化。
消费补贴与渠道创新。政策可能加码服务消费和电商直播,推动国货品牌崛起,消化出口转内销的库存。
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美国商品加税34%(网页6)可能推高进口消费品价格,刺激本土替代品需求,但部分高端品类或受冲击。
7. 农业,短期供应波动,长期替代路径明确。
大豆等进口依赖品类。中国对美国大豆进口依赖度较高,关税或导致短期涨价,但阿根廷等替代进口国可缓解压力。
中国已暂停部分美国农产品输华资质,可能加速国内产能提升或多元化采购,同时政策或加大对农业补贴。
短期应对,企业需加速内需市场开拓和供应链多元化,政府需通过财政刺激(如消费券、研发补贴)稳定信心。
长期策略,强化国产替代(半导体、稀土)、技术升级(新能源、创新药)和全球化布局(东南亚、欧洲市场),以对冲贸易壁垒风险。
中美关税大战是几十年来没有出现的现象,必须高度关注,认真分析。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政策。
来源:价值投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