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咳嗽胸痛以为肺结核,治疗后死亡,尸解发现病因竟是一根竹签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07:42 1

摘要:阿浩,21岁,四川人,平时在工地上打零工,身形瘦削,皮肤黝黑,是那种你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他经历不多却不怕吃苦的农村青年。

阿浩,21岁,四川人,平时在工地上打零工,身形瘦削,皮肤黝黑,是那种你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他经历不多却不怕吃苦的农村青年。

他有点叛逆。左手臂上一条龙的纹身,跟他怯怯的眼神显得格格不入。阿浩没啥文化,但挺懂事。打工挣的钱,八成都往家寄。平常除了抽烟、喝点酒,也没啥别的爱好。

2015年冬天,阿浩开始发烧。

最开始他没在意,以为是感冒,吃了点感冒灵。可这发烧不退,咳嗽、胸口痛,一咳嗽就像胸膛炸开似的。他去小诊所看,医生说是肺炎,打了几针青霉素。

可打了几天,病没好。

反而越来越严重。他开始夜里出虚汗,咳痰带血,整个人瘦了一圈。

邻居说:“你这是肺结核,赶紧去大医院看看吧。”阿浩吓了一跳,他听说过肺结核,好像还挺严重。

他没敢耽误,带着借来的几百块钱,去了县城医院。

县医院CT拍出来,医生皱了眉头。

“影像看起来挺像肺结核的。”

“但你痰检是阴性的。”

医生解释说,肺结核其实是一种“慢性肺部感染”,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在中国,这病不稀奇,每年还有70多万新发病例。

但这病最诡异的地方在于:很多时候你根本找不到病原体——结核杆菌就像躲猫猫,有时候深藏不露。

痰检找不到杆菌,不代表你没病。

于是,医院给阿浩定了一个“临床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方案。说白了,就是:我们怀疑你是肺结核,先试着用结核药治,如果见效了,那就八九不离十。

阿浩不懂这些,他只知道自己胸口越来越闷,饭吃不下,人也睡不着。医生让他吃药他就吃。

第一年,他按时吃药。

第二年,他继续吃药。

第三年,他的脸已经瘦得颧骨突出,眼窝深陷,跟他刚来医院那年,判若两人。

三年时间,他辗转了三个城市,五家医院,做了七次CT,抽了无数次血,每一次的结论都一样:

“怀疑肺结核,继续治疗。”

这让人无力。你以为诊断清楚就能对症治疗,但现实比这残酷得多——

医学不是数学,有时候1+1不等于2。

他越来越痛苦,体重从60公斤掉到了不到45公斤,整个人只剩骨头架子。胸痛、发烧、咳血、胃口差、腹胀,像一条没有终点的下坡路,一直滑下去。

直到2018年,一个医生终于说了一句:“这个影像,怎么感觉不太像典型的肺结核?

医生安排他做了一次胸部增强CT,这次做得格外仔细,还加做了三维重建

结果出来后,医生愣住了。

在左侧胸腔深处,一道细长的影像赫然出现,像是一根针——一根不属于人体的东西。

这根“针”有些模糊,但在三维重建图像中,呈现出规整、细长、直条状。周围还有密集的炎症灶。

“这是什么?不会是异物吧?”

当医生试图从阿浩的病史寻找线索时,阿浩忽然想起了三年前的一次醉酒。

那是个夏天的夜晚,他和朋友在路边撸串,喝了点酒,后来不知道为啥跟人吵起来了。有人拿竹签扎人,他隐约记得自己被捅了一下,后背痛,但第二天醒来只记得宿醉,没当回事。

三天后,他开始发烧、咳嗽。

这……会不会是那天扎进去的竹签

医生瞬间打了个冷战。

竹签是种很难在CT中清晰显影的异物。

原因很简单,它的密度低,不像金属、骨头、钙化病灶那样“显眼”。所以过去的CT扫到了也看不清。

只有当它周围发生了明显的炎症反应,体液渗出形成脓肿,它才会间接地“浮现”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三年来所有医院都没发现它。

它就像一颗隐藏的地雷,沉在肺的深处,慢慢腐蚀着阿浩的生命。

手术取出竹签。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太难。

这个手术的难点包括:

竹签深入肺动脉,取出需开胸手术,风险极高;阿浩右心功能已明显受损,手术耐受力差;他身体极度虚弱,术后可能根本扛不住;最致命的是,他已经没钱了。

开胸、取异物、修复血管,这种手术动辄十几万,术后还要ICU观察和长时间抗感染治疗。阿浩已经是个拖着病体苦苦挣扎三年的患者,连住院费都交不起了。

“我回家吧。”阿浩说。

没人劝得动他。他太累了。

回家后,他连饭也吃不下了,一个月后,在家中安静地去世。

在解剖中,他们终于看到了真相:

一根长10厘米的竹签,贯穿了阿浩的左肺,刺入肺动脉;周围布满了慢性炎症、脓肿、血栓;右心室显著肥厚,提示长期右心负荷过重;多脏器已有功能衰竭迹象。

这个病例被记录在《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上,成为国内少见的“异物误诊肺结核致死”的医学案例。

医学上,把肺结核称为“千面之病”并不为过。

很多疾病的影像、症状与它极其相似,例如:

非典型细菌肺炎;真菌感染;肺脓肿;肺癌;异物性肺炎(极少见);

而这个病例,尤其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影像学表现——竹签在肺内形成双灶病变,形似肺结核的“哑铃影”;临床症状——长期低热、咳血、消瘦、夜汗,符合结核的典型表现;检查指标——多次痰检阴性,但这在结核患者中也非常常见。

所有线索串联起来,几乎构成一个“标准结核病例”,但真相却是:一根木签在体内酝酿的地狱。

诊断不能只靠影像,必须结合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全面分析;

当治疗长期无效时,一定要重新审视诊断,不能被固有印象绑架;

创伤史不能忽略,哪怕是“想不起来”的一场打架;

异物性肺炎虽然罕见,但在误诊链条中,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

阿浩的死,是悲剧。

不是某一个医生的责任,而是一个系统问题的缩影。医疗资源不均、病人经济压力、年轻人健康意识淡薄……多重因素叠加,最终导致了一个本可避免的死亡。

医学是门艺术,诊断不是下棋,不能一步死局;治疗也不是算命,得随时调整。

这也是为什么,“多学科会诊”、“病例讨论制度”越来越被重视。

希望这个故事,能提醒每一个临床医生:看病,不只是看片子,而是读懂一个人的生命故事。

参考文献

Qiu Pengfei, et al. A case report of pulmonary inflammation, multiple embolisms, and abscesses caused by a bamboo stick misdiagnosed as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English edition), 2023.

WHO 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23.

国家结核病控制中心,《2022年中国结核病疫情分析报告》。

刘晓华等,《胸部异物导致的肺部慢性感染误诊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2021年第55卷。

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震撼,不妨转发给更多人看看。因为,一根竹签,也能杀人。

—— 生命不能等,诊断也不能误。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