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实施34%的 “对等关税” 措施,中国随即采取反制举措。这一贸易摩擦的升级对电子消费产业链将产生显著冲击。会不会到时我们连手机和电脑也都买不起了?
近期,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实施34%的 “对等关税” 措施,中国随即采取反制举措。这一贸易摩擦的升级对电子消费产业链将产生显著冲击。会不会到时我们连手机和电脑也都买不起了?
因为美国这次关税行动并不止针对中国市场。所以苹果为了应对关税的影响,紧急包机从印度往美国运送苹果手机。目前苹果在美国的仓库已经储备了超150亿美元的iPhone库存。相当于2024年第四季度美国市场销量的3倍。有分析称,要是苹果不抢在关税实施前进货,到时每部手机的成本将增加120-420美元。甚至有机构预测,要是苹果把关税成本全部转嫁给消费者,iPhone 16 Pro Max在美国零售价将从现在的1599美元上涨到2300美元(约16750人民币)。
对我们国内消费者来说,这次“对等关税”风波会在电子消费领域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假装是极客”也咨询了半导体产业链的相关厂商,对这次关税对行业的影响进行了求证和分析。
核心芯片供应链的成本传导效应
作为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的核心组件,CPU、GPU、内存芯片、存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国际供应链,其中美国企业的产品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例如,高端智能手机和平板所搭载的CPU,很多来自美国半导体厂商;而PC用到的CPU、GPU处理器、内存颗粒等核心部件,也对美国供应链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
不过,由于我国应对措施中实行的是“原产地”政策,因此,像英伟达、高通、AMD、苹果、博通等这些无晶圆模式厂商的产品受到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因为这些厂商的产品基本都是由台积电、三星等厂商代工的。所以,像小米、OPPO、VIVO等在内的手机产品受到的影响相对来说会比较小。国内手机涨价的空间并不高。
反倒是像英特尔、美光等这样的厂商,由于他们在美国本土有工厂,受关税政策的影响会很突出。尽管英特尔在欧洲、亚洲都有封装厂,特别是在成都的封装厂已经成为其全球最大的封装测试生产基地,但如果产自美国的晶圆无法通过封闭测试实现超过30%的增值,则最终产品的原产地仍然会被认定是产自美国。
受这一政策的影响,采用英特尔CPU和主板芯片的厂商产品必然也会受到波及。比如已经连续N年全球出货量保持第一的联想。其采用英特尔平台的机型,除了最新的英特尔酷睿Ultra 200V是台积电代工的外,其它CPU型号的机型都可能会受到影响。体现在市场上,也就是说那些最新型号AI PC笔记本涨价的可能性很低。而走量更大的经济型型号都极有可能涨价。
同样的,联想刚刚扭亏为盈的基础设施业务也会因为这次“对等关税”风波而再次受到重创。因为占出货量更大的英特尔至强CPU其核心也是由美国工厂生产。因此,在AI浪潮之下,其HPC高性能计算、AI智能计算业务也会受到影响。尽管最终价格的提升部分会由采购的厂商买单,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厂商的采购也很有可能受关税影响而缩减。
消费者市场面临价格波动风险
从消费端来看,成本上升最终会通过产业链传导至终端产品价格。有分析称,若企业将新增关税成本完全转嫁至消费者,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等产品价格或面临15%-30%的涨幅。以市场主流产品为例,售价5000元的智能手机或面临700-1500元的成本增量,终端售价可能突破6000元;4000元价位的笔记本电脑成本也会增加500-1200元,售价或攀升至5000元以上。
对于价格敏感度较高的大众消费市场,此类涨幅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因为性价比机型的价格竞争力下降,中低端市场需求可能受到抑制,而高端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也将面临考验。
还是拿联想来说。如果由美国发起的“对等关税”大战一直持续,即使联想有“韧性”的全球供应链支持,也很难幸免。要知道,PC厂商的利润率是很低的。联想截止到2024年2月31日的财报显示,其当季的净利润翻番,但净利润率也只有不到3.7%。面对美国“对等关税”动辄34%的税率,最终只能转嫁到最终用户身上。而最终用户,特别是消费级用户,在终端性能过剩的前提下,最终也会用脚投票。我们到时可以看联想新财年(2025年4月起)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财报。
本土企业的利润空间与市场竞争挑战
从企业层面分析,小米、OPPO、VIVO、联想等本土品牌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空间本就有限,尤其是PC产业,头部企业的净利润率普遍偏低,依赖规模效应维持盈利。以联想集团为例,其净利率此前长期在1.5-2.5%之间徘徊。关税导致的成本上升若无法通过规模摊薄,将直接侵蚀净利润,甚至影响研发投入与新品迭代节奏。
另一方面,终端产品涨价可能导致市场份额流失。在智能手机市场,尽管手机厂商的手机受“对等关税”政策影响的幅度不大,但在整体市场大环境可能导致的消费降级趋势影响下,价格的上调会使部分品牌在性价比赛道进一步失去优势;而在多元化品牌策略下,手机厂商的其它业务,如笔记本电脑业务、智能硬件业务甚至新能源汽车业务都会受到影响。在PC市场,国内厂商也面临惠普、戴尔等国际品牌的竞争。
供应链本土化替代的现实困境与路径
面对供应链冲击,部分企业已启动本土化替代策略,例如加强与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国内半导体企业的合作,探索联发科芯片等非美系供应链方案。然而,这一过程面临多重挑战:其一,国产芯片在制程工艺、性能稳定性及产能规模上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高端芯片的替代能力有限;其二,供应链转换需重新投入研发资源进行技术适配,同时面临产线调试、良品率提升等周期成本,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替代。
以存储芯片为例,尽管长江存储的 3D NAND 产品已实现技术突破,但其在高端市场的渗透率仍较低,企业切换供应链需承担性能风险与市场接受度风险。
说在最后
美国 “对等关税” 措施对于消费者而言,终端产品价格的潜在上涨将直接影响消费决策;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成本管控、市场份额与技术替代之间寻求平衡,成为当下的关键课题。长期来看,加速本土半导体产业的技术迭代与产能布局,构建多元化供应链体系,是降低外部政策风险的根本路径。短期内,行业需通过成本共担、技术优化等方式缓解压力,而消费者则需理性看待价格波动,共同应对产业链调整期的挑战(毕竟被誉为“老头机”的千元机也不是不能用是吧)。
来源:假装是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