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经常在线上的社交平台或者线下举办的所谓“健康讲座”“知识分享”等过程中掺杂商品介绍和推销,或者引导公众添加私信、加入群聊咨询的,通常是伪科普、真带货,大家不要轻信。如果发现谣言或者错误信息,可以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的“辟谣平台”进行举
4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发现伪科普、真带货,可到官网举报或查证
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经常在线上的社交平台或者线下举办的所谓“健康讲座”“知识分享”等过程中掺杂商品介绍和推销,或者引导公众添加私信、加入群聊咨询的,通常是伪科普、真带货,大家不要轻信。如果发现谣言或者错误信息,可以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的“辟谣平台”进行举报或者查证。
孩子们喜欢AI的原因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黄薛冰:青少年是数字世界的原住民,他们对交互式的AI软件接受起来是非常快的,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关。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交友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另外一方面,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他的自我意识以及自信心还在建立当中,还不足,不充分,所以他跟别人社交的时候容易缺乏自信,容易感到羞怯,担心别人评价自己、不接纳自己。孩子和AI交流的时候没有这样外在的评价,他会更加的放松,更加能够吐露他的心里话,这是孩子们喜欢AI的原因。
AI社交互动不能取代真人互动
单一的只是和AI软件交流,或者是过度沉迷于AI软件也会造成坏处。因为青少年在发育过程中,在和人交流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叫做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我们要和别人去交流,接受别人的评价、反馈,进而来调整自己的认知、行为,去符合社会规范。所以跟真人交流虽然有一些评价会让人觉得有压力,但是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孩子跳出自我的视角,能够从外在的视角来审视自己,进而来调整自己,这个很重要。
真人的交流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和人交流的过程中会去学习识别别人的情感,比如别人的表情、别人的动作,人们会感知情感。另外一方面,人们也会学习以及模仿别人是怎么表达情感的。比如怎么说,说还是不说,社交距离是多少,跟别人的眼神接触要怎么样,都是在真人社交当中不断学习来的。如果一味的和AI交流,就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不容易去把握社交的界限,逐渐会变得情感平淡、疏离,好像机器人一样,这是AI带给人们的坏处。
总的来讲,这种AI的社交互动不能取代真人的互动,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做一个小小的补充。
3、4月份精神专科就诊患者增加
黄薛冰:春天情绪波动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一般每年到3、4月份油菜花开的季节,非常美,但这个时候往往去精神专科就诊的患者就增加了,所以提示人们在春天一定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为什么春天情绪会波动?
就中医而言,它的解释是:人们的情绪叫情志,是由五脏当中的肝来负责的,肝功能过强或者是不足,就会导致情绪或者出现狂躁,或者出现低落。
现代的精神医学的解释,认为视网膜当中有一种感光细胞,它会感知光照的变化,进而把这个信号传递到大脑当中,有一个部位叫做视交叉上核,传递到这个部位就会调节生物节律,进而去调节大脑当中神经递质的分泌,这些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或者是褪黑素,是来调节睡眠以及情绪的。
春天光照时间增强了,生物钟面临一个再适应的过程,在这个适应过程中有可能就会出现刚才说的神经递质分泌的一些紊乱,进而出现情绪上的变化。相比抑郁来讲,春天情绪亢奋、急躁更为多见。
3步帮你调整春季情绪“失控”
第一,要调整睡眠,让人体的生物节律和大自然的节律相一致。冬天来说,更多是休息,通常是早睡晚起,到春天就要调整,相对而言可以晚睡早起,增加活动的时间。
第二,要加强互动。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和大自然的互动,可以多增加一些户外活动,相应的可以去发泄一些过于充足的精力或者是过大的压力。另外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互动,通过跟人的互动,可以疏泄情绪、获得支持,打开心扉,增强自信。
第三,假如在春季情绪波动过于严重,情绪低落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或者是情绪亢奋持续时间超过一周,而且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就要及时就医。
心理疾病具有传染性?
黄薛冰:这是常见的关于心理疾病的谣言。首先,肯定的讲,心理疾病是不传染的。
心理疾病的发病有多因素,通常来说和社会因素,包括心理因素、个性特征以及一些生物学因素都有关系,但心理疾病并非像传染病一样是由细菌或者是病毒这样的病原体导致的,它也不会通过空气去传播,或者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大家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误区,可能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情绪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就是当人们身处集体当中的时候,如果别人高兴我们也会跟着高兴,假如别人悲伤的话我们可能会跟着难过,这个不叫传染性,这个叫做“同理心”。
所谓“同理心”,就是个体可以去观察其他人的情绪,并且感同身受,这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一个功能。但是这种情绪的分享通常是情境性的,而且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心理疾病一旦确诊就需终身服药吗?
黄薛冰:心理疾病是可以康复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终身服药。
对于心理疾病,首先判定他的严重程度,比较轻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就可以解决,如果程度比较严重,需要服用一些药物,药物治疗在急性期之后有一个维持期和巩固期,但维持多久,是不是终身,需要去就诊,和医生去讨论,针对个体的情况来确定需要维持多长时间。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确实有一个复发的情况,告诉大家,即使复发也没有那么可怕,如果复发之后,及时地就医,往往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所以大家对此不要太有顾虑。
“液断”“生酮”饮食、代餐等减肥方法是否科学?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潘琦:以上这些网络流行的减肥方法还是存在不少健康隐患的。
第一,不推荐生酮的饮食减肥方法。生酮饮食里面含的大部分是高脂肪饮食为主,有一定的蛋白质,极少的碳水,碳水摄入减少就会导致脂肪分解产生更多的酮体,酮体蓄积以后会导致酸碱平衡的紊乱,在糖尿病患者中会诱发酮症酸中毒。另外,这种饮食模式营养膳食均衡性相对比较差,所以容易出现营养的失衡。同时,它还会导致心血管的负担会重,肝肾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异常。还有一些患者食用这些生酮饮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便秘的情况,所以不推荐。
第二,有关营养粉代餐的减肥方法,也是不建议的,尤其是长期的营养粉代餐,里面其实营养素也是不全面的。很多人用了以后会出现营养素、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缺乏,会导致贫血、肠道菌群紊乱,甚至还会诱发一些健康问题。
第三是液断减肥法。这个减肥法其实是一个极端的饮食模式,含的热量非常低,只有400-800大卡,而且都是以液体食物为主。长期使用这类的减肥方法,胃肠道功能会出现失衡,营养素明显缺失,还会诱发贫血、维生素的缺陷,甚至有些人会出现肌肉量的减少,很衰弱,所以这种减肥方法也是不推荐的。
在选择减肥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辨明真伪,还是要合理规划,同时综合干预,科学实施,这样才能保障既有效减肥,还能安全维持体重的良好结果。
聚焦
哪些人不适合艾灸?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刘静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提醒: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艾灸,比如阴虚火旺体质的人,这些人群往往会有一些症状,比如容易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口舌生疮等等,在做艾灸时很容易诱发便秘、咽喉肿痛或者是头痛等上火的症状。对于高热、局部红肿热痛的实热症患者也不太适合艾灸治疗。还有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感觉比较迟钝,艾灸时比较容易发生烫伤,所以艾灸要谨慎。另外,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是禁灸的。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