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哈拉雷湿热的午后,街头面包店外的长队蜿蜒至街角,人们攥着皱巴巴的津元纸币,等待购买价格已涨到3美元的长条面包。这个场景是津巴布韦当下经济困境的缩影——60%的粮食依赖进口,黑市汇率飙升至1美元兑换800津元,外汇储备枯竭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在这样
在哈拉雷湿热的午后,街头面包店外的长队蜿蜒至街角,人们攥着皱巴巴的津元纸币,等待购买价格已涨到3美元的长条面包。这个场景是津巴布韦当下经济困境的缩影——60%的粮食依赖进口,黑市汇率飙升至1美元兑换800津元,外汇储备枯竭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津巴布韦政府做出了一个看似出人意料的决定:取消对美国商品的所有关税,即便两国年贸易额仅有8亿元人民币。
这个被外界视为“以退为进”的策略,实则暗含着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自2002年美国通过《津巴布韦民主与经济恢复法案》实施制裁以来,这个南部非洲国家的经济命脉便长期受困于金融封锁。尽管近年制裁名单有所缩减,但60名个人和39个实体仍被冻结资产,津巴布韦央行的黄金储备甚至无法在国际市场正常交易,只能以低于市场价30%的折扣卖给南非中间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24年津巴布韦外债规模达140亿美元,相当于全年GDP的40%,财政部长穆苏利·恩库贝在议会发言时坦言:“我们正在悬崖边缘寻找平衡木。”
取消关税的决定,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算计的战略赌博。政府预估每年将损失约1200万美元的关税收入,却寄希望于以此换取美国的制裁松动。这种选择背后藏着清晰的地缘逻辑:一方面,中国连续12年稳居津巴布韦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24.2亿美元,中资承建的卡里巴水电站扩建工程为该国提供40%的电力,基建投资累计超过80亿美元;另一方面,津巴布韦正积极申请加入金砖国家,试图通过新兴经济体合作网络对冲西方压力。正如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国际关系专家姆贝基所说:“非洲的小国就像草原上的羚羊,必须同时盯着狮子和猎豹。”
然而,本土产业面临的冲击不容忽视。这个曾被誉为“非洲粮仓”的国家,如今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仅60%,超市货架上80%是进口商品。以汽车行业为例,本地组装厂每年只能消化3000辆汽车,而进口量高达2万辆,其中70%来自日本和南非。若美国车企借免税政策进入,本就脆弱的本土制造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政府并非没有预案,同步推出的10亿美元产业升级基金和关键产业出口退税政策,试图为本土企业争取转型时间,但在资本和技术积累严重不足的现实面前,这场“生死时速”的赛跑充满未知数。
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微妙的分化。美国国务院将此举视为“民主转型的积极信号”,却选择性忽视2024年对津出口仅4380万美元的事实——这些以医疗设备和农业机械为主的商品,对本土产业冲击相对有限。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则表达了隐忧,担心单边关税调整可能破坏区域贸易协定的稳定性。而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尊重各国自主选择”,背后是对中非合作韧性的自信——毕竟,津巴布韦32%的外贸额、40%的电力供应和60%的基础设施项目,都与中国深度绑定。
站在哈拉雷国家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明代瓷器碎片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皂石鸟雕塑遥相呼应,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千年以来的开放基因。600年前,郑和船队的货物通过阿拉伯商人抵达这里;600年后,津巴布韦人用取消关税的决定,再次向世界表明:在全球化浪潮中,生存永远比对抗更务实。这个人口仅1500万的内陆国家,或许无法立刻改写经济困局,但至少证明了一种可能性——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精准的平衡术有时比强硬的对抗更具生命力。当第一辆免税的美国医疗救护车驶入哈拉雷公立医院,当本土烟草商获得更多出口退税优惠,这些细微的改变正在编织津巴布韦的新故事:一个拒绝选边站的国家,如何在风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锚点。
来源: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