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城道路上人潮汹涌,尘土扑面而来,因为大家都去玄都观看桃花了。我刘郎也去凑热闹看了看,原来玄都观里近千棵桃树,全都是我离开京城之后才栽种的啊。
看清楚了,是刘郎。
刘郎,还是他自己在诗中的自称。这首诗叫《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作者就是这个刘郎,刘禹锡。诗写于元和十年(815)二月。此时的刘禹锡,四十四岁,刚刚度过十年贬谪生涯,返回长安。
京城道路上人潮汹涌,尘土扑面而来,因为大家都去玄都观看桃花了。我刘郎也去凑热闹看了看,原来玄都观里近千棵桃树,全都是我离开京城之后才栽种的啊。
玄都观,位于长安朱雀大街崇业坊附近。都说观内桃花好看,刘禹锡就去看了看,顺便写了首诗,诗的意思也都在这儿了,都是看桃花,都是看花人。
表面上看,诗中全是桃花,没有政治。刘郎就是去看了一个桃花,然后写了首诗。
但那得分谁看。在有的人看来,诗中全是政治,哪有桃花?
全是政治,那就麻烦了。刘禹锡得罪了一大帮人。
他得罪了什么人?从根儿上说,是一帮太监。问题是,看个桃花,写了首诗,至于吗?怎么就和太监有关系了呢?
原因,还得从十年前去找。那一年,三十四岁的刘禹锡参与了“永贞革新”。
刘禹锡所处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期。在这一时期,日后导致帝国灭亡的几大顽疾,正在加速形成并且恶化。在朝廷中,是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在地方上,是藩镇割据。以刘禹锡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和藩镇割据三大顽疾对帝国前途的危害。只是官小位卑,一直没有机会有所作为而已。
机会,终于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唐顺宗即位之后到来。刚刚即位、亟欲有所作为的唐顺宗,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辅佐下,针对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和藩镇割据,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刘禹锡是“永贞革新”的领袖人物、骨干成员。据《云仙杂记》记录:“顺宗时,刘禹锡干预大权,门吏接书尺,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盆中,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每天要用面一斗来缄封用于发送公文的信封,可见他当时处理政务的繁忙程度。
虽然“永贞革新”听着很高大上,其实直白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皇帝向自己的家奴——太监们夺回财权、兵权的一次努力而已。而且,这次努力在164天之后,还失败了。失败的后果很严重,唐顺宗被赶下台,跟着唐顺宗的“二王八司马”骨干们,被处死的处死,被流放的流放。其中,就有咱们的刘郎刘禹锡。
也就是说,十年前,刘禹锡就栽在一帮太监手上。太监,有这么狠?
话说我国自从有太监(准确点儿说应该是宦官)以来,哪个朝代的最狠?
还真不是明代。别看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太监一个个大名鼎鼎,威风八面,今天办这个,明天办那个,办死了不少忠臣志士、文化名人。可真要是在皇帝那儿失宠了,只需要一寸长的小纸条,太监就得乖乖地就范。明代的太监,也就是个家奴的底子。
真正厉害的太监,盛产于唐代。他们由家奴变主人,他们的狠,主要是狠在手中有兵权,可以废立皇帝,兴致来了,还可以杀皇帝。这个狠法,岂是魏忠贤之流可以望其项背的。
刘禹锡此时得罪的,正是这帮太监中的极品,手握兵权的太监,唐宪宗名义上的手下。
唐宪宗,名叫李纯,又一个由太监们拥立的大唐皇帝。
为什么要说“又”呢?
因为从平定“安史之乱”的唐代宗算起,直到唐朝灭亡时的唐昭宗,一共有12位皇帝,其中11位皇帝是由太监们拥立的。除了和刘禹锡君臣相得、情投意合的唐顺宗李诵以外。
不过,先别替刘禹锡高兴。唐顺宗虽然是由太子直接即位,并不是太监们拥立的,但其实和太监们拥立的皇帝,差别不大。
原因有两个:一是兵权还是在太监们手中,唐顺宗当上这个皇帝,有名无实;二是唐顺宗身体实在太差,在上任之前,就已经中风,不能说话了。
领导虽然不能说话,但是很有想法。他想夺回太监们手中的财权和兵权。财权,太监们让了一步,给你;但是兵权,已经深谙其中滋味的太监们说什么也不放。僵持没有多久,准确地说,是164天。兵权在手的太监们就行动了。这个皇帝不听话,那就换一个!太监们仗着自己手中的兵权,又拥立了一个皇帝,唐顺宗的长子李纯。
唐顺宗去哪儿了?他命苦,本就病恹恹的,在亲政不到200天后,成为继李渊、李隆基、李旦之后的唐朝最后一位太上皇,直接退居二线了。新皇帝上任,所有参与“永贞革新”的兄弟们,在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被逐出长安,其中刘禹锡被贬到湖南常德,当上了朗州司马。朗州属于下州,只辖武陵、龙阳两县。刘禹锡所担任的朗州司马,级别是从六品下,而且没有岗位职责。为什么?因为此职位早已有人担任,他是员外置,新加的。朗州的政务,与他无关。实际上,他就是一拿工资的高级囚徒。
直到十年后,他得到了唐宪宗的原谅,被召回长安,并写了上面这首诗。
明白了前因后果,我们再来针对上面这首诗,确立几组关系:“玄都观”指当今朝廷;“红尘拂面”指朝廷中看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气氛;“桃树”指反对“永贞革新”,打击迫害刘禹锡等人之后,提拔进入朝廷的显贵们;“看花人”指在朝廷显贵身边只知道拍马屁的小人。
一到长安,看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气氛就扑面而来,朝廷上下到处是只知道在显贵身边拍马屁的小人。而如今朝廷里这些显贵们,都是靠着反对“永贞革新”,打击迫害“我们”才提拔的。
于是,刘禹锡在回到长安一个月之后,于三月十四日再度被贬出长安。这次,他的目的地,是更远的连州(今广东连州)。
本来,要贬他去播州(今贵州遵义)的。播州,以前还有一个名字叫“夜郎”。这个名字足以证明当地的蛮荒程度。
刘禹锡自己正当盛年,出这趟远差倒没有什么,关键在于他的母亲,时年已八十多岁。这让刘禹锡左右为难,若留在京城,无人奉养,而且此去经年,不知归期,等同死别;若带去播州,长途跋涉,道路艰险。
关键时刻,铁哥们儿出现了。
刘禹锡多年的铁哥们儿、好朋友,就是史上同样大名鼎鼎的柳宗元。
刘禹锡和柳宗元是同科进士,两个人一起在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这一年,刘禹锡二十二岁,柳宗元二十一岁,少年得志,一时齐名,人称“刘柳”。
此后,二人在政治上、官场上同进同退,一起升官,一起参与“永贞革新”,第一次一起被流放,一起被召回长安。这一次,又一次一起被流放。完全的难兄难弟,真正的铁哥们儿。
柳宗元上次被流放的地方,是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也就是名篇《捕蛇者说》的诞生地。这次,柳宗元被流放的地方,是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为了帮刘禹锡,铁哥们儿柳宗元出面上书,请求把自己的流放地柳州,与刘禹锡互换,自己愿意代替他去播州。
柳宗元上书,再加上唐宪宗眼前的红人儿、后来的名相裴度出面说情,才最终将刘禹锡贬到了连州。
这一去,又是十三年。刘禹锡五十七岁了,他的母亲也已病逝于连州。
大和二年(828),皇帝都换成唐文宗了,经历了二十三年流放生活的刘禹锡才再次被召回长安。这一次,刘郎又去了玄都观,又写了一首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经历二十三年的岁月,刘郎我又来了。而且,桃花净尽。官场上你们狠,我斗不过你们,但我一直坚挺地活着。
当然,在刘郎身上,并不只有熬死政敌的快意,还有着让人肃然起敬的乐观。否则,以他“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惨流放经历,就不会在朋友白居易为他举办的宴会上,写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了。
作者:章雪峰
编辑:胡雅诗(见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阅读时代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