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泰国全国封杀!大批企业将倒闭!扣押所有资产!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9 09:00 2

摘要:喜庆盛大宋干泼水节将至,泰国街头的阳光依旧温热,商业区的人潮依旧如织,然而,一场悄无声息的“整顿风暴”正在酝酿。

喜庆盛大宋干泼水节将至,泰国街头的阳光依旧温热,商业区的人潮依旧如织,然而,一场悄无声息的“整顿风暴”正在酝酿。

就在不久前,泰国商业部商业发展厅与国家反洗钱委员会联合公布了一项重磅草案——

“预防及打击洗钱法”修订案。这部看似技术性的法律,背后实则隐藏着对整个外资代理人体系的全面清算。

一场针对“代理人公司”的全国封杀正在展开,大批违规公司将倒闭。

从洗钱到代持,从挂名股东到跨境资金流转,这一次,泰国政府动真格了。草案一经出台,直接宣告:无论是泰国人还是外国人,凡涉违法合资、非法代持,资产将一并扣押归国家所有。

风暴之下,谁将被清除出局,谁能顺利转身?是法律的强化,还是信任的重建?这一次,或许正是泰国商业环境的一次“深度清理”。

泰国大整治非法“代理人”企业!

泰-外人员资产一并扣押!

据泰媒消息,近日,泰国商业部商业发展厅厅长阿拉蒙女士透露,发展厅与泰国国家反洗钱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审议起草了“预防及打击洗钱法”草案,旨在保护泰国企业不被外国人控制并成为破坏国家经济的洗钱工具,切断对国家造成破坏的“代理人”的恶性循环。

她表示,该法律的重要内容是对于向外国人提供帮助、支持或与外国人合资经营业务或代外国人在规定业务中持股的泰国人,或允许泰国人作为代表的外国人做出额外规定,及在外国人未按照规定经营业务的情况下,按照法律规定属于上游犯罪,将会导致泰国及外国人士的资产均被没收扣押归属国家所有。

而此举是为了防止相关资产被用于任何非法目的,阻止利用代理人公司和泰国人作为洗钱工具,为泰国商业体系创造透明度和可信度,防止利用法律漏洞实施犯罪的行为。

她进一步表示,目前该法律正在官网上公开征求意见至4月25日,结束后将会由反洗钱办进一步提交至内阁及下议院审议。

她补充道,总之打击和预防外国违法企业或泰国境内的代理人是政府采取紧急行动的重要议题,以避免对泰国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以商业部为主的部门机构正与各方合作持续努力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按照行动计划解决违法外国商品及企业的问题。

打击“挂名合资”,泰国为何现在才出重拳?

近日,泰国商业部商业发展厅联合反洗钱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预防及打击洗钱法”草案的征求意见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该草案被视为泰国打击非法“代理人”企业模式、堵住外资渗透漏洞的关键一步——让合法产出,尽可能留在泰国。

值得注意的是,该法案明确指出,一旦确认泰国人与外国人合谋,代持股份、规避法律,将面临包括泰国人与外国人资产一并被没收的严厉惩处。

显然,这既是一项法律技术层面的修正,更反映出泰国政府在面对全球资本与灰色商业行为夹击下所作出的战略性转向。

可问题是,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力度如此之大?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泰国政府的整治手法不再“点到为止”。

过去的执法更多是阶段性抽查,主要针对外籍公司违规设立或越权经营行为,而此次行动,则是一次“双向打击”——直指那些与外国人合谋、充当代理人的本地势力。

不仅“傀儡公司”要被清除,连那些充当“人头股东”的泰国人也难以幸免。

这意味着,那些配合外资企业违法设立公司的“挂名持股者”,将首次与背后真正掌控企业运营的外籍人士共同承担法律责任与资产冻结的代价。

“连根拔起”,不再只是比喻。

此次行动的深度与广度,标志着泰国政府正试图彻底切断“泰-外勾结”的隐秘链条,为商业环境重塑规则边界。

“合资”的名义,代理的实质

根据现行《泰王国外国人经营法》(Foreign Business Act, B.E. 2542),外国人在泰国设立公司,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9%,必须由泰国籍自然人或法人持有51%股份。这一制度本意是保护泰国经济主权,确保核心产业不被外国资本完全控制。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外国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利润或对公司实施完全控制,常常通过所谓“挂名泰国人”进行代持股份。

系列泰国人名义上是大股东,实则不参与公司运营,也不承担实际风险,更无实际收益。

这种做法不仅规避了外资限制的立法初衷,也可能成为洗钱、逃税、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温床。泰国失去了应有的税收与监管空间,本地中小企业也因竞争不公而步步退缩。

具体的案例,曼谷某商业街,一名外国老板初抵达泰国,人生地不熟,一个泰语字母也不认识,自然,也不认识任何泰国人。

于是,在不良朋友的介绍下,该外国老板获得了3名“傀儡泰国股东”,3名泰国人名义上帮他持股51%,实际上每到月底,3名泰国人账上的所有收入都归外国老板所有。

而3名“傀儡泰国股东”最终成为了“惯犯”,帮助数十家外国人注册公司并持股,导致大量外国人非法全资持有泰国公司。

赚到钱的外国老板,用巧妙的方式,将收入带出泰国自行使用。

立法重拳,为何现在?

在全球严格经商标准愈发趋严、区域内外资涌入热潮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泰国政府显然意识到,仅靠现有法律条文,已经难以有效打击代理人公司所带来的经济安全隐患。

此次草案的“亮点”在于,明确将代理人行为列为上游犯罪(Predicate Offense),一旦认定为洗钱链条中的一环,不仅代理人本人,连带涉案外国投资人及其资产也可依法扣押,并归国家所有。

此举无疑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不再姑息、不再暧昧,泰国将以制度化方式清除代理人合资模式下的灰色利益链条。

简而言之,便是泰国似乎“怒了”,并且因为这一强硬解决问题的势头,他们不再细分其中的关系——一经查出公司具有“傀儡”嫌疑,不管涉及此案的是泰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手里的钱,一律“双向扣押”,接受调查。

影响几何?合法合资企业需自审

从中长期来看,此项新规无疑将对部分外资企业形成强有力震慑。

特别是依靠“挂名持股”模式运作的企业,必须重新评估其公司结构是否合法合规。名实不符的股权安排、虚假的董事会决议、规避税务申报等行为将很难再被“默认存在”。

同时,泰国政府也必须在打击非法代理人与保护真实投资之间保持平衡。

否则若执行不当,容易对合法合资企业造成寒蝉效应,影响外资信心。

因此,执法过程的透明度、合规标准的公开明确将成为后续落实的关键。

同样,泰国此次“重拳”,或许仍会带着“用力过猛”、“标准模糊”、“一惊一乍”的特点,倘若处理不当,很容易破坏泰国原先“宽松舒适的经商环境”。

但或许也正是之前的“宽松舒适”,才导致了今日的“深度清扫”。

透明的商业环境,终究是泰国走向国际的起点。

此次草案无疑是一记制度上的“整风”,也是泰国走向更加透明、法治化商业体系的体现。

在泰国部门看来,打击“代理人”企业,不是排外,而是保护市场秩序;不是反对合资,而是反对非法合谋。

对于真正有意在泰发展、尊重本地法律与规则的外国企业而言,这是一次净化环境、提升信任的机遇。

对泰国而言,则是捍卫本地经济秩序与规则正义的重要时刻。

在四处放水漏水的阶段,你的遵纪守法,或许会被别人认为是“过于老实”的有钱不赚,但每当泰国收网迈向严谨化之时,遵纪守法,永远是落地生根、问心无愧的强硬底气。

来源:知泰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