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农业农村局:推进更高水平乡村振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09:12 2

摘要:在市政府新闻办4月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向军围绕全市推进更高水平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扎实抓好2024年“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全力推动2025年“深化六个改革”的有关情况进行介绍。

在市政府新闻办4月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向军围绕全市推进更高水平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扎实抓好2024年“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全力推动2025年“深化六个改革”的有关情况进行介绍。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超2万元

记者了解到,2024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聚力“八个新突破”,乡村振兴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7.19亿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85元,首超2万元,增长6.9%,快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

2024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菜篮子”工程国考连续3轮优秀,成为包括直辖市、省会、副省级城市在内的36个大中城市中3个连续3轮获得优秀的城市之一,并且在全国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整市体系探索推进耕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县(区)一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百千万亩”高产示范方联动创建,建成百亩攻关田507个、千亩示范方263个、万亩示范片17个,打造“吨粮镇”22个、“吨粮村”27个。

与此同时,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市7.11万户23.60万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稳定达标。全年累计纳入监测1436户4527人,消除风险1107户3660人,风险消除率达80.8%,稳居全省前列。

不仅如此,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全链融合推进“五好”都市现代农业,阎良、长安、蓝田九间房等多个区、镇入选国、省示范创建。“三区一带三基地13+6集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壮大,建成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乳制品、蔬菜、猕猴桃3条百亿级和葡萄1条50亿级产业链加快推进。周至县、蓝田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蓝田县董岭村、峪口村,长安区石砭峪新村,鄠邑区胡家庄村和周至县骆峪村等5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在此基础上,全力优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务实推进“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90个村入选首批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占全省1/5。持续深化农村“三资”专项治理,出台《西安城乡融合要素流转交易管理办法》,组建全国首个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推动12类158宗项目交易,成交金额7亿元,为村集体增收5.78亿元,带动农民增收9541.27万元。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实践“七步和美”工作法,系统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打造西安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基地5个、西安乡村空间站8个和一大批团建基地、青年乡创客、乡村会客厅等典型,走出了乡村分解城市功能、城乡融合发展的“西安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西安智慧农情监管平台、智慧农业、无人农场等新场景、新业态广泛运用。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1%。西安数智农机丰富拓展西安智慧农情监管平台应用场景,护航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签订《西安市与奥什市进一步加强农业合作交流备忘录》,成立西安—北哈萨克斯坦州农产品检验前置服务促进中心。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

探索特大城市城乡融合“西安路径”

今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聚焦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两大主题”,以“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为牵引,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守牢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一体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与“双增收”,探索走出一条特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西安路径”。

一是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面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建立粮食主产区县、镇街整域推进机制和其他镇街整村推进机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4.3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140.4万吨以上。加强良田建设及用途管控,探索建立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一张图”“一套数据”一体化管理机制,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以上。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持续推进设施蔬菜现代化改造,建成运营全市首个菜篮子城市保障中心,培优壮大畜牧养殖规模,加快特色果业提质增效,构建形成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二是提升防返贫监测帮扶效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覆盖全体农户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预警筛查,做好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相关工作。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加强重点帮扶县、镇、村政策支持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健全脱贫攻坚资产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确保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

三是打好农业重点产业链硬仗,大力推动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发展县域农业首位产业,推动区县建设十亿级农业首位产业链,鼓励镇街培育亿元级特色农业产业链。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着力构建“1+7+N”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体系。坚持重大项目引领,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建设一批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和产业强镇。丰富三产融合载体,打造“西安都市农业创新发展基地”,加快推进县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区、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园、农业新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以农业与文化、旅游、生态、互联网等产业跨界融合,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四是深入开展“双增收共富裕”行动,持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培植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支持各类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规模发展壮大,创新联农带农机制,通过产业升级、三产融合、社会化服务、资产运营等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突出问题整治,加强农村集体“三资三化”管理平台监管运行,研发运用纪委监督模块及财务公开终端APP。持续探索创新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品种、优化交易模式,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交易平台,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农民财产净收入增加,2025年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年成交额突破15亿元。

五是加快400个市级重点村建设,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持续推进“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以“一村一方案”加快400个市级重点村建设发展和全面提升,申报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0个。围绕产业发展配套、平急转换安置和城市功能承接等规划目标,持续推进“西安乡村空间站”建设。深化“光伏+”整村推进模式,加快农村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建设。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深入开展“西安乡约润乡村”主题实践活动。协同推进农村厕所粪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一体化治理和资源化利用,高质量完成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任务。

六是打造“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加速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聚焦农业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基底,在环山路沿线构建“廊道+园区+村庄”的复合型空间布局,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重点围绕生物育种、智慧农机等核心领域,建设一批种业基地、无人农场等标杆示范类项目;围绕环山路农业特色产业,布局一批设施农业、精深加工等提升改造类项目;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吸引落地一批三产融合、业态创新的招商引资类项目。目前,已策划包装神禾塬无人农场项目、猕猴桃产业集群项目、石榴全产业链项目、设施蔬菜绿色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金额约1420万元。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骆妍

本文来自【西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