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春日醉人的美景,飞絮也随着杨柳萌芽悄然而生。近日,市园林绿化中心所辖多个公园广场里,春季飞絮防控治理全面展开。易过敏人群如何应对?4月6日,市第二人民医院专家给出了详细建议。
4月5日,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飞絮治理。
伴随春日醉人的美景,飞絮也随着杨柳萌芽悄然而生。近日,市园林绿化中心所辖多个公园广场里,春季飞絮防控治理全面展开。易过敏人群如何应对?4月6日,市第二人民医院专家给出了详细建议。
多部门联动 精准防控飞絮
4月5日上午,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里,洒水车缓缓驶过,工作人员手持高压水枪,对园区杨树、柳树树冠进行强冲洗喷淋。树上白色的飞絮瞬间被打湿,凝结成小团落到地面上,随即被清扫干净。“清明假期公园游人众多,采取高压水枪冲洗的方式无害,可确保不对游玩市民造成影响。”公园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湛河公园、青年公园、河滨公园等地,飞絮防控治理也已全面展开。
每年3月底至5月中旬是杨树、柳树的生殖成熟期,飞絮大幅增加,影响空气质量,造成人体不适。聚集的飞絮也是一种易燃物,易引发火灾事故。市园林绿化中心宣传科负责人尚亚征表示,为了减轻杨柳飞絮对市民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消除安全隐患,营造宜居城市环境,我市开展春季飞絮污染防控工作。
据市园林绿化中心绿化管养科负责人方伟迅介绍,杨柳树雌雄异株,飞絮来自杨柳树的雌株。雌花序授粉后生成蒴果,里面包着白色絮状绒毛,其中藏着一些比芝麻粒还小的种子。发育成熟的蒴果逐渐裂开,白色絮状绒毛就会携带种子随风飞舞,借风力传播种子,繁衍后代,形成杨柳飞絮。
尚亚征说,作为新兴工业城市,我市早期在城市绿化树种选择上优先考虑速生、耐污染的杨柳树。不过,当年被誉为“绿色先锋”、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树种如今却成为困扰市民的飞絮源。自2017年开始,市园林绿化中心每年进行杨柳飞絮春季专项防控治理,采取多种措施减少飞絮的产生,同时为各单位飞絮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飞絮防控治理工作。
治理持续发力 飞絮量逐年下降
每年一到杨柳絮高发期,都会有市民提出“把飞絮树种一次性都砍了”的建议。这种想法是否可行呢?
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有一条杨树大道,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美妙景色,也是市民休闲锻炼的极佳场所。杨树的根扎得既深又广,能起到很好的固土防风作用;茂密的枝叶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释放出更多氧气,被称为城市“绿肺”。柳树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多种植于水边,姿态优雅。市区柳树主要分布在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鹰城广场、稻香路、夏耘路、湛河两岸等地;杨树主要分布在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湛河堤等地。
“一砍了之”并非良策,需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据相关园林专家介绍,杨柳树在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的生态效益远超飞絮困扰,贸然全面伐除会打破现有稳定的生态系统平衡,造成城市绿化景观断层,新移植树种短时间内也难以形成原有的绿荫覆盖效果。目前,我市正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抑制飞絮生成量,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需求双重保障。
目前,我市杨柳飞絮防控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向树冠上喷洒絮凝剂以及用高压水枪冲洗等方式粘固飞絮,让其自然降落,及时清除。二是在杨柳树花芽分化前往树干上注射植物生长调节剂,抑制花芽分化,以减少次年飞絮的产生。三是城市建成区的树种主要为毛白杨,逐年更换毛白杨雌株,实现树种更新。
随着城市更新的加速进行,部分地段老病残树更换,市区飞絮树种已逐渐减少。目前,市园林绿化中心管辖范围内有杨柳树约7000棵。“以新华路为例,去年升级改造中将老化杨树更换为榉树,彻底解决了沿线飞絮问题。”尚亚征说,新建园林工程中也十分注重树种多样性,不再选用杨树、柳树雌株,多种植适生乡土树种,从源头上杜绝飞絮的产生。
一系列治理措施之下,飞絮量正在逐年减少。4月6日,带着孩子在湛河公园游玩的张女士说,“早些年一到飞絮季都不敢开窗,纱窗上糊一层白毛毛。现在明显感觉少多了”。
春季气温回升以及昼夜温差大的晴日是触发飞絮的主要气象条件,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飞絮的高发时段,我市毛白杨、速生杨、欧美杨、法桐飞絮将陆续进入高发期。飞絮防治工作将持续进行。
飞絮引发过敏困扰 专家教你科学应对
4月6日,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刘样满介绍说,近期门诊中因杨柳絮过敏就诊的患者显著增加,尤其是儿童、老年人以及合并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何进行科学防护、有效应对?刘样满结合临床经验与科学研究,为市民提供了实用建议。
“杨柳絮本身并非直接致敏原,但易吸附花粉、灰尘、微生物等物质,成为过敏反应的‘催化剂’。”刘样满说,常见过敏症状如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出现红斑、丘疹,自觉瘙痒,严重者可能引发荨麻疹或湿疹皮炎样表现。有的可合并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频繁打喷嚏,甚至诱发咳嗽、胸闷、喘息等。也有的出现眼部过敏症状,如眼结膜充血发红、流泪、刺激灼热、眼睑肿胀等。老年人和儿童皮肤屏障功能较弱、免疫力较低,症状可能更明显,一旦出现呼吸困难或全身性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等,需立即就医。
“过敏星人”如何应对飞絮?刘样满表示,科学防护、减少接触是关键。
·外出避开飞絮高峰期。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是飞絮飘散最活跃的时段,建议选择清晨、傍晚或雨后出行。
·备好物理隔离“三件套”。戴口罩和帽子、戴防风护目镜、穿长袖衣物,减少接触飞絮。外层衣物宜选择涤纶等光滑的材质,避免飞絮黏附。
·居家做好管理。关闭门窗,用湿拖把清洁地面以减少室内悬浮颗粒;外出归家及时更换外衣并清洗,不要在室外晾晒衣物以免飞絮附着。
·出现过敏及时干预。症状较轻者可居家护理,以清水冲洗皮肤,外涂炉甘石洗剂或弱效激素药膏缓解瘙痒。避免抓挠,以免诱发感染或加重炎症。眼部不适时可用人工泪液冲洗结膜囊,或使用抗过敏滴眼液。症状较重者需口服抗过敏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可快速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出现重度症状应及时就医,尤其是出现持续性咳嗽、喘息或呼吸困难;全身性荨麻疹、面部肿胀或吞咽困难;原有皮肤病大面积加重等情况时要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刘样满特别提醒说,儿童要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防花粉口罩,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玩具、床单定期清洗以防飞絮残留;老年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需警惕剧烈咳嗽诱发血压升高,外出时携带速效救心丸等应急药物;过敏体质者提前1周至2周开始使用鼻用抗组胺喷雾或口服药物预防,降低急性发作风险。
“从长期健康管理的角度来说,建议市民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C、益生菌,增强免疫力。”刘样满表示,杨柳絮过敏虽常见,但科学防护可大幅降低其对生活的影响,市民无需过度焦虑,但有过敏史或基础疾病的市民要提高警惕。目前,该院皮肤科已开设皮肤过敏专病门诊,提供从预防到治疗的一站式服务,助力市民安稳度过飞絮季。
转自 | 平顶山晚报
来源:生态文明平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