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风云: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潜力,对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不仅肯定了民营经济的成绩,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知风云: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潜力,对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不仅肯定了民营经济的成绩,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相关目标。本专题分析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十五五”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机遇与发展路径,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构筑优势。——编者
作者|北京知风云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知本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责编|亿亿 编辑|阿苓
2024年,我国聚焦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扩大国内需求、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领域开展工作,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本文根据2024年企业成长环境、理论及实践,编制2024年度中国企业成长报告,总结“十四五”时期企业成长特征。
2025年不仅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迈向“十五五”新征程的起点,在此背景下,本文还对“十五五”期间的企业成长路径进行了前瞻性规划与展望,助力企业谋篇布局。
01
回顾2024,总结“十四五”成长特征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中国企业经历从传统增长模式向新发展模式切换的震荡,呈现出震荡上行态势。
积极因素有很多:
其一,政策效应显现,经济复苏基础不断巩固,2024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出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二,科技创新取得突破,发展动能持续增强,2024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挑战同样存在:
其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指标堪忧;
其二,国内消费需求疲软,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受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国内消费市场复苏乏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震荡期的核心特征体现为多重要素的动态博弈,其本质是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构性摩擦与创新突破共存。
1、传统动能下降,新兴动能上升
中国企业成长的第一个长期规律是传统动能下降与新兴动能上升。可进一步阐释为:
传统产业增长放缓,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上市公司利润增长乏力,退市风险增加;融资平台受限,产业控股模式兴起;房地产与建筑行业面临调整,智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1)行业平均营收震荡复苏
A股上市公司“十二五”期间企业平均营收实现快速增长,但进入“十三五”时期和“十四五”阶段前三年增速有所回落,2024年第三季度企业营收再次出现上扬,因此,呈现出五年增长、十年震荡、开始复苏的现象。
分行业来看,电力设备、电子、计算机等新兴行业表现出高速增长特征,体现出高新技术相关产业的成长韧性及其在数字化转型与绿色能源发展等方面的强劲推动力。
受益于民生需求的稳步上升,食品饮料、公用事业等消费与公共服务型行业的营收增长较为平稳。纺织、煤炭等传统行业整体相对稳定。
(2)行业盈利能力趋于分化
从“十二五”“十三五”,再到“十四五”的前三年及2024年第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整体净资产收益率从12.84%下降至9.73%、2.23%,并在2024年前三季度进一步降至1.59%。尽管存在特定行业周期与个体差异,但整体下行趋势凸显出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的态势。
分行业来看,得益于居民刚性需求与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食品饮料、银行业整体表现相对稳健,交通运输、商贸零售、通信等行业在2024年前三季度反弹明显,表明市场复苏与消费驱动对相关行业带来一定拉动作用。但行业内卷依然持续,行业盈利能力趋于分化。
(3)战新产业加速布局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4年战新产业100强榜单测算,央企战新产业收入占比继续提升,新旧动能转化趋势明显。近年来,国资央企主要通过四条路径发展战新产业。
一是“挖赛道”,指深耕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挖掘新的细分市场和应用场景,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是“扩赛道”,指在原有优势产业基础上,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扩大业务范围,拓展新增长点;
三是“跨赛道”,指利用自身技术、资金、资源等优势,进入与现有主业关联度不高的全新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是“换赛道”,指主动退出或剥离传统落后产业,将资源集中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转型升级。
2、资源动能下降,科技动能上升
中国企业成长的第二个长期规律是资源动能下降与科技动能上升。具体来看,传统资源依赖型行业发展速度放缓,优势不再明显,而科技创新领域却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迎来诸多机遇。
(1)传统行业面临挑战
根据2022年、2023年、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分析,钢铁、商贸、物流和基建等传统行业正面临显著发展挑战,呈现出明显退步趋势。
(2)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企业上升动能
2024年,在产业转型与宏观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企业突破瓶颈、培育新动能的核心要素,多项原创性科技突破接连出现,越来越多传统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将科技元素融入业务全链条,塑造崭新竞争优势与发展模式。
中国星链、嫦娥六号、鸿蒙NEXT、比亚迪DMI5.0混动技术、中车CR450动车组、半导体产业链、300兆瓦燃气轮机、“梦想号”钻探船、深中通道等科技成果在技术突破、应用前景与行业影响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展现出中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与重大工程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市场化应用潜力。
总体来看,2024年中国企业科技创新呈现出三大趋势:
一是上游技术自主突破,随着外部技术壁垒与供应链风险的增加,国内企业愈发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与专利积累,同时,国家政策的扶持与产业基金的设立也为企业持续推进技术攻关提供了助力;
二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未来产业正在加速布局,相关企业通过并购整合、生态合作等形式提升竞争力;
三是创新引领行业升级,技术创新驱动产品与服务形态的更新迭代,传统行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降本增效、商业模式升级,形成了“产业+技术”双轮驱动局面。
3、个体动能下降,整合动能上升
中国企业成长的第三个长期规律是个体动能下降与整合动能上升,表现为小而全不如大又专,内部竞争不如合并联合,单打独斗不如全链条发展,自身过硬不如生态强劲。
(1)央企整合重组进入2.0阶段
目前,央企整合重组已进入2.0阶段。2020―2023年,央企整合重组一直采用“减法”方式,该阶段可界定为1.0阶段,与之相比,2.0阶段“加法”和“减法”并存。
数据显示,2003―2023年,央企数量从203家减少至97家,但2024年出现反转,数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新增两家。
第一家新增央企为成立于2024年10月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由5家公司联合投资组成,主营业务为资源回收循环利用。
第二家新增央企为成立于2024年12月的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由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另外三家央企和上海两家地方性国企组合而成,是我国第一家数据科技央企,目的是为了构建国家级物流大数据平台。
本文认为,未来央企整合重组还将继续做加法,因为在一些关乎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领域,仅依靠现有央企无法实现资源全面整合,需要全国布局,达到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出于对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需要,完成央企新功能和新使命的需要及扁平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央企数量将呈现类似于微笑曲线的走势,未来10年有可能再增加20〜30家,尤其是在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领域,将通过重组或合并方式,成立更多央企。
(2)地方国企整合重组1.0阶段
在央企整合重组迈入2.0阶段的同时,地方国企正处于整合重组1.0阶段。也就是说,央企忙着做加法的同时,地方国企还在做减法。
从规模上看,2024年出现多起较大地方国企整合重组案例。与2022年相比,2024年地方国企整合重组数量增加146.2%,正由“星星之火”走向“燎原”态势。
4、走出震荡,全球引领
“十四五”期间,中国企业处于转型与调整的震荡期,此背景不仅将对中国大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将在全球商业舞台,尤其是在世界500强企业竞争格局中,引发连锁反应。
(1)中国企业成长后备力量充足
从2016―2024年中国500强企业规模变化趋势来看,中国大企业后备力量充足,持续成长趋势显著,具有巨大成长潜力。
根据《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数据,进行汇率换算后,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的门槛大约为2200亿元人民币。
基于此标准,可以将中国大企业分为三个批次:
第一批次是已经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第二批次是营收规模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但还没有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可称其为世界500强后备企业;
第三批次是营收在500亿元到100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可称其为世界500强后备企业的潜在力量。
虽然近两年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中的数量有所下降,但两批后备中国大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构成中国企业成长信心的重要来源,2024年,第二批次企业数量为126家,第三批次企业数量为232家。
(2)中国企业未来可期
将企业成长及竞争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框架总结,中国企业在《财富》世界500强中的数量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发展追赶期、竞争纠缠期和全球引领期(见图1)。
第一阶段为发展追赶期,主要涵盖1995年到2019年,该阶段中国大企业成长顺畅,扶摇直上;
第二阶段为竞争纠缠期,涵盖2019年至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由内部产业变革及外部地缘政治叠加引起的震荡期,这一阶段世界500强榜单企业持续变动;
第三阶段为全球引领期,该阶段中国大企业后备力量强劲,再加上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庞大市场规模及外部环境改善等因素,中国企业将走出震荡,进入全球引领阶段。
02
展望2025,规划“十五五”成长路径
在从“十四五”迈向“十五五”的关键时点上,中国企业应高度关注三个发展规划:全球发展规划,解决企业地理空间布局问题;创新发展规划,解决企业科技硬实力问题;品牌发展规划,解决企业软实力问题。
1、全球发展规划,优化企业空间布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出海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它们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广泛布局,不仅为自身带来新的增长机遇,也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1)中国企业出海呈现崭新特点
中国企业出海主要采用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并购和基础设施建设三大路径。
对外直接投资形势大好近年来,我国进行境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呈圆弧形走势。2015―2016年出现高点;2017―2022年进入相对稳定发展期,企业数量保持在6000家左右;2023年和2024年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合计增加近3000家,增幅较大。
从投资金额看,2024年我国海外投资达到1628亿美元,增长10%,主要来源于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投资。
从投资方向看,2024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热门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涵盖数字基础设施)和医药三个产业。前两项作为中国优势产业已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医药产业则是近期快速崛起的出海行业。
从投资地区分布看,与投资金额增加动因相符合,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分布与共建“一带一路”紧密关连,凸显了战略影响力。
海外并购聚焦科技与原材料领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地区和行业出现新变化。从地区看,2023年和2024年海外并购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2024年两地合计占比超过75%,不过,受地缘政治影响,北美洲地区大幅下降。
从行业看,不同区域的并购对象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方面与科技相关,即在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并购主要集中于TMT(科技、媒体和通信)产业;另一方面与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相关,我国企业在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并购主要集中于此。
并购科技企业有助于弥补我国企业的技术短板,并购原材料企业有助于保障我国企业的原材料供应。
基础设施建设世界遥遥领先对外承包工程是我国企业出海的强项。2015―2024年,中国海外工程项目金额持续维持高位,2024年达到267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表明我国基建公司在全世界具有领先优势。
(2)中国企业出海新范式
与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出海方式相比,中国企业将创造出新的出海范式。
作为第一波出海的欧美企业,它们凭借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出海,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利用自身具有的技术、品牌和专利优势出海,并孵化更多企业,内部化优势是指通过上下游并购进行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交易成本内部化,创造收益和价值。
日本企业主要通过边际产业优势出海,比如向落后国家出口国内相对饱和且技术并非先进的产品,通过两地存在的发展代沟获利。
中国跨国公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范式,即“三轮模式”。
第一个“轮”是指反向并购,即企业充分利用自身内部化优势创造价值,代表企业如联想、吉利和海尔;
第二个“轮”为绿地投资,企业可基于边际产业优势,将国内成熟产业的技术与经验移植到海外市场,实现产业梯度转移与拓展,也可凭借所有权控制优势,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深度参与当地市场,代表企业为比亚迪、华为和中远海运;
第三个“轮”为基础设施建设,基建企业凭借在国内积累的丰富经验、先进工程技术及强大施工能力,积极投身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代表企业为中交、中铁。
在“十五五”规划中,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举措须研究并放大自身最擅长的轮子,并搭载另外两轮,创造出海“飞轮”效应。
2、创新发展规划,提升企业硬实力
近年来,中国公司科技创新追赶步伐正在加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五五”时期创新发展仍然至关重要,中国企业须采用科学系统的方式构建、评估、优化自身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球竞争力。
(1)中国科技公司的世界坐标
根据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2023年与2024年榜单,入榜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为美国,两年均有680多家企业入榜,但2024年相比2023年略有下降;其次是中国,两年均有500多家企业入榜,2024年入榜企业数量增加。不难发现,中美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根据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榜单显示,2015年的入榜企业中,美国公司占全球科技公司2000强的34%,中国公司占11%;2024年,美国公司仍占34%,但中国公司占比提高至26%。
十年间,中国公司占比增长15%,如果按此趋势计算,未来十年,中美两国或有可能在科技公司领域势均力敌。
(2)中国科技公司创新指南
为了更好地发展科技业务,中国企业可借鉴国内外著名科技公司的实践经验,做好战略、组织、流程和机制四方面工作。
创新战略决定创新结果,绩优科技公司的战略可概括为目标简单、长期专注,即追求的越少,得到的越多,追求的越多,得到的越少。
以医药公司诺和诺德为例,该公司只做治疗糖尿病的相关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比达40%,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全球第一位置。
耀眼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其发展战略,该公司CEO曾说,我们只聚焦自己擅长的事情,其他事情不做。
绩优科技公司的研发组织须解决两大核心问题,即内核和外网。
全球风电巨头维斯塔斯是新能源领域领先企业,该公司研发创新的独到之处是自己成立运营五大研发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外部合作网络形成创新联合体。科研企业须在内核基础上构建外网,打铁还须自身硬。
绩优科技公司不单设立研发部门负责创新,而且鼓励各部门进行全频谱创新。乐高公司将创新贯穿于前中后台全部业务流程,不同部门或不同模块负责不同创新,最后结合起来,实现全频谱创新。
企业创新须落实到创业机制上。本文认为,要将扫描评估机制、孵化创业机制、小组赛跑机制、文化隔离机制、技术嫁接机制、蓝军评审机制、止损销号机制七个机制(见图2)综合应用于创新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如文化隔离机制是将一个公司的创新业务和传统业务适当隔离,给创新任务更多试错和容错空间;技术嫁接机制则关注已有技术在新业务场景下的可能性;蓝军评审机制是指在创新过程中适当采纳他人意见。
关于国企创新体系的构建,企业可参考四个层次的陀螺模型(见图3),每个层次均有方法论支撑。
3、品牌发展规划,打造企业软实力
品牌不仅是产品标识,更是企业价值观、文化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品牌发展能够提升企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消费者忠诚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GY brand发布的近十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数据,美国品牌入榜数呈缓慢下降趋势,平均入榜数为210个,占世界品牌份额的40%,中国品牌近十年入榜数由31个增加到50个,平均入榜数为41个,约每年增加两个,与前文所述中国企业、科技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追赶趋势相比进展缓慢。
“十五五”期间,中国企业可借鉴“火箭模型”构建自身品牌软实力(见图4),即将企业文化、品牌和ESG三者合一,把企业管理的里子、面子和底子结合起来,打造理念体系、制度体系和传播体系。
理念一体化是将企业使命、品牌及ESG目标和原则结合起来。制度一体化是指实现制度分层化、专项化和可量化。传播一体化是指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学会讲故事,讲人格,让世界听懂中国声音。
来源:混改风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