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无视李宗仁劝说,追随老蒋赴台,事后感慨:是李品仙坑了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9 06:10 4

摘要:看过电影《大进军之南线大追歼》的人,对李宗仁与白崇禧深情告别的一幕大都记忆犹新:准备经香港转飞美国的李宗仁在广西同白崇禧话别时,说出了自己最后的“逆耳忠言”:

看过电影《大进军之南线大追歼》的人,对李宗仁与白崇禧深情告别的一幕大都记忆犹新:准备经香港转飞美国的李宗仁在广西同白崇禧话别时,说出了自己最后的“逆耳忠言”:

“万一你身处绝境,宁可下地狱,也不要去台湾。”

影视作品中的李宗仁

不过,仅仅过去不到一个月时间,白崇禧便在桂系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匆匆乘专机赴台,自此沦为老蒋手中的“提线木偶”。

很多人可能会心生困惑,即便一心作困兽犹斗的白崇禧听不进去李宗仁苦苦相劝,但老蒋多年来反复无常、狡诈阴险的手段他无不历历在目,却又为何最终选择了这样一条飞蛾扑火的不归路呢?

其实,白崇禧最终踏上老蒋的“贼船”,与麾下大将李品仙的奔走斡旋、居中联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换句话说,没有李品仙在最后时刻充当白蒋之间沟通的“桥梁”,白崇禧或许还是一副游离在赴台和前往国外的踌躇不定状态。

那么,李品仙为何明知老蒋在孤岛上已经“张网以待”的前提下,依旧把自己的顶头上司白崇禧推向火坑?了解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李品仙与桂系的历史渊源。

与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三人早年主动结成“新桂系”联盟的初衷不同,李品仙虽然也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但加入桂系的方式却显得有些另类——北伐时期跟随自己湘军中的上司唐生智“被迫”加入。换言之,李品仙并不是新桂系的“原始股”。

桂系早期的李宗仁与白崇禧

论资历,李品仙是李宗仁在广西陆小和白崇禧保定军校的学长,与李树春、孙震、蒋光鼐等名将是同窗,当然,也包括自己日后的顶头上司——湘军名将唐生智。

1916年3月,响应广西督军陆荣廷号召参加护国战争的李品仙以见习身份随桂军第一团在湖南株洲待命。此时的李品仙自保定军校毕业已近两年时间,但受限于桂军等级森严,加之传统军阀出身的老派们对军校毕业生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歧视感,导致本该半年期限转正的李品仙始终未授实职。

由此,郁郁不得志的李品仙在保定军校老同学张湘砥的引荐下从桂军转入湘军,随后并入另一位老同学唐生智麾下,在护法战争、湘直战争、护宪战争中屡建战功,至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前,李品仙已升任唐生智第八军第三师师长。

北伐战争初期,李宗仁和白崇禧统率新桂系与唐生智的湘军进入了合作打击湖南军阀赵恒惕、进占江湖地区的“蜜月期”,但随着1927年下半年宁汉战争的爆发,双方在进行一阵火拼后,腹背受敌的唐生智选择通电下野,李品仙和所率湘军部队则顺势被桂系收编。

这样一种带有胁迫性质的“入伙”方式,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李品仙很难真正融入到“李白”牢固稳定的新桂系圈层中来。

加入新桂系后的李品仙

果不其然,在一年多以后的蒋桂战争中,李品仙再次投向唐生智怀抱,公开通电反对桂系,随即率部移驻河南郑州。不过,李品仙这次追随唐生智并没有给李品仙带来想象中的美好,反而随着唐生智在几个月后的反蒋失败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最终被迫出走香港,过上了农场主的赋闲生活。

直至中原大战前夕,出于用人之际考虑的李、二人通过俞作柏出面联络,正式邀请李品仙加入桂系。不过,李品仙毕竟是后来者且曾有过背刺团队的经历,即便豁达包容的李宗仁不计较,睚眦必报的白崇禧也少不了给对方“穿小鞋”。只不过,李品仙的运气确实要比同期的“杂牌军”将领们好得多。

1935年夏,担任桂军参谋长的叶琪意外坠马身亡,使桂系这一核心圈层位置出现了空缺,李品仙得以替补接任,但与地位不相匹配的是,他的实际职权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真正产生质的飞跃,是他在抗战时期的外出征战履历。

抗战爆发后,李宗仁以五战区司令长官身份镇守徐州,同时也为桂系走出广西并逐步发展壮大创造机遇,而兼任战区副司令长官的李品仙则以助手身份协助其开拓湖北、安徽两处桂系日后的基本盘。

台儿庄战役中的李宗仁(剧照)

此后,因桂系另一员大将、时任安徽省主席的廖磊在1939年突发急病去世,李品仙“临危受命”,代表桂系入主安徽,使之发展成为与广西齐名的桂系“两大拳头”。

等到步入解放战争后期,李品仙在配合白崇禧主持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工作的同时,在发动安徽各派不遗余力支持李宗仁竞选“副总统”上发挥了尤为关键的作用,也由此让李品仙在桂系内部的地位达到高峰。不过,也正是在桂系中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让他成了老蒋与白崇禧之间互相看好的联络人。

1949年10月,随着人民解放军“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战略下的中南大追歼攻势到来,对溃败颓势已无力回天的李宗仁迫于老蒋的压力,选择以“赴美国治疗胃病”为由离开大陆前往香港。而开篇提到的对白崇禧那段谆谆告诫,则是他临行前对老友的最后嘱托。

李宗仁深知老蒋的阴鸷卑劣手段,一旦白崇禧随之赴台,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凶多吉少。当然,桂系高级幕僚程思远以及白崇禧的另一位“副手”夏威也都持与李宗仁相同的观点,用二人与白崇禧的对话讲:

“而今你手上的本钱已经剩下无几了,他还要你出来组阁吗?如果蒋果有此心,为什么9月间一再反对你出来当‘国防部长’?”

影视作品中的白崇禧

这边是昔日老友的肺腑之言,另一边却是老蒋派员拜访和高官许诺等紧锣密鼓的“招揽”行动。白崇禧一时陷入两难:他既不愿轻易放弃统兵之权,也担忧赴台后被老蒋“秋后算账”打击报复。

左右权衡后,他决定派遣心腹要员前往面见老蒋打探虚实和口风,伺机决定是否最终赴台。思来想去,肩负“使者”重任的人选最终落在了李品仙的身上。倒不是说他本人有多合适,而是在所有信得过的人里,只有他没有公开表达支持或反对自己赴台的意见。

很快,李品仙以办理华中和桂林绥署事宜为由,于当年12月24日先行赴台面见老蒋。不出意外,在老蒋的糖衣炮弹和陈诚、居正等军政要员的一致支持声音中,李品仙带有明显倾向性的电报便传到了白崇禧面前。

或许是情势急迫,或许是对李品仙的信任,亦或是对宝岛上的形势估计太过乐观,总之,白崇禧在李品仙电报发来后不久便动身前往台湾,一步步走进老蒋提前制作完备的“牢笼”中……

晚年在台湾的白崇禧

但凡冷静下来详尽推敲一番,白崇禧都不难发现李品仙在这之中的事出反常。且不说对方曾有过背刺桂系历史而难免产生携私报复心理,仅就其赴台后迅速向自己表明“倾向老蒋、邀请赴台”的态度转变来说,也足以印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

只不过,赴台后的白崇禧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彻底沦为老蒋口中“待嫁的寡妇”,彼时的他除了会感慨李品仙坑了自己外,大概还有对李宗仁、程思远等人由衷发出肺腑之言的一种思索吧……

来源:漫步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