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晶报10分钟|征集“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①:深圳“观念”背后藏着哪些精神内核》和4月8日《晶报10分钟|征集“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②:说出你心目中的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相继推出,迅速登上同城热搜;晶报在4月2日的版面显著位置和全媒体平台刊发“新时代
3月31日《晶报10分钟|征集“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①:深圳“观念”背后藏着哪些精神内核》和4月8日《晶报10分钟|征集“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②:说出你心目中的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相继推出,迅速登上同城热搜;晶报在4月2日的版面显著位置和全媒体平台刊发“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全网征集”启事,正式向全网发出征集“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的邀请。
15年前,“深圳十大观念”诞生,“来了就是深圳人”等“深圳观念”刻进了这座城市的DNA。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晶报发起“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征集活动,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观念征集,即市民习惯文明范儿、政府服务高水准、企业有情担道义。
随着“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系列主题《晶报10分钟》的推出以及征集令的发布,“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话题迅速引发热烈反响。
每个深圳人都是深圳观念的“创作者”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福田区作家协会主席钟二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在朋友圈看到《晶报10分钟》谈论深圳“观念”背后隐藏的精神内核,从回顾深圳“十大观念”开始,谈论观念对城市的意义,对此他非常有感触。
他向记者回忆起了当年“深圳十大观念”出炉的场景,“那时我还在媒体做新闻,对这样的过程很熟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已凝固成城市文化符号的‘深圳十大观念’,只是缘起于网络上的一个帖子”,钟二毛说。
2010年8月1日,网友“为饮涤凡尘”在深圳新闻网的深圳论坛“我说深圳事”栏目发表了一个题为《来深十八年,再回忆那些曾令我热血沸腾的口号》的帖子。帖子里写道,“我是1992年2月来深圳的,之前在海南,当年资讯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听收音机广播是一种时尚。坐在215路香蜜湖到火车站的公交车上,司机大佬正在听收音机,听到的头一句话就是‘同在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
文内还配了一张黑白照片,那是当年竖立在蛇口工业区的巨大标语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个帖子引起了众多网友共鸣。2010年8月20日,由深圳报业集团主办,深圳商报、晶报以及深圳新闻网联合承办的“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成为一项全城参与的文化盛事。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还专为此举行了一个主题为“特区而立与观念更新”的文化沙龙,邀请各界嘉宾对此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经过近一个月的网络征集,共征集到200条网友推荐的深圳观念,主办方从中筛选出了103条候选“观念”。由评选委员投票产生30条最有影响力候选观念,并予以公布。
“这样的观念征集活动非常好,关键它是面向普通人的全网征集,非常接地气,征集的过程,也是城市精神的进一步丰富。”钟二毛说。
《冒险小王子》等系列畅销书作者周艺文被粉丝爱称为“童话爸爸”,现任福田区艺文儿童文学院院长。在收看了这一期《晶报10分钟》后,他忍不住通过微信给记者发来了一段激情洋溢的话语:“深圳的文明叙事从来不是单声部咏叹调,而是市民、政府、企业共同谱写的复调乐章。当深南大道两旁的蓝花楹盛开时,整座城市变成巨大的文化现场——每个人都是创作者,每项制度都是装置艺术,每次创新都是文明基因的进化。”
深圳的“观念”史,就是深圳人的奋斗史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讲师、新闻系主任陈显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晶报发起的“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征集活动,以媒体之力搭建了城市精神共建的开放性平台,既是传统的延续,又是新时代凝聚市民共识的创新实践。
她说,这次活动聚焦市民习惯、政府服务与企业责任三大维度,巧妙串联个体生活、社会治理与经济运行的文明肌理,既传承了城市拼搏包容的基因,又为城市精神注入了数字化时代的人文思考。
“全媒体互动设计与参与机制,将市民从旁观者转化为叙事主体,通过视频栏目、线下发布会等多元载体,让文明观念从抽象的口号沉淀为可感可知的集体记忆。期待这种‘市民书写城市’的传播模式,不仅激活公众参与城市文明建设的热情,更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很好地去探索主流价值传播的新路径。”陈显玲说。
深圳市南山区作协理事、香港卫视《东边西边》特邀嘉宾熊宗俊在这一期《晶报10分钟》的留言区写了一段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被誉为“知名度最高、对国人最有影响的口号”。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今天,期待深圳继续勇立潮头,谱写特区新的辉煌!
熊宗俊说,他是2003年来到深圳的,经过一番拼搏,没有大学文凭的他,如今却能够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执教《大学语文》和《文化与人生》两门公共课。感谢深圳,这也是深圳观念的一种个人见证。
谈到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他说,一部深圳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观念的发生史、传播史与成长史,也是每个深圳人的奋斗史。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被誉为深圳速度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意味着节节拔高的楼群与连年递增的产值,而是向历史贡献了根植于这座城市、领一时风气之先的观念。正是这样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塑造了深圳人。
“深圳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
晚上九点,在一家餐厅当兼职服务员的杨兴凤刚刚下班。上世纪90年代中期,20岁出头的四川姑娘杨兴凤,和老家的同伴们来到深圳打工。她最早落脚于车公庙的一家电子厂,做文员。后来,她先后做过亿通热线“白领的天空”金牌电话主持人,做过建材家具销售经理,也做过几年中国人寿个险主任,在深圳不断切换人生跑道,也在这里成家立业,深圳早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
她说,她看到了晶报的征集令,对新时代深圳的“市民习惯文明范儿”这一板块很感兴趣,因为她切身体会到深圳人的文明素质很高,“深圳人的法治意识、契约意识比较强,这一点我是感触比较深的。”
小何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大三学生,也是一名“深二代”。上世纪90年代,他的父母从湖南来深圳打工,他在深圳出生、长大。他说,自己非常喜欢深圳,“有时在深圳不太觉得,但如果离开深圳一段时间,这种感觉会变得更强烈”。
“我也在琢磨,到底一种怎样的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能够匹配我们年轻人对深圳的体会与认知?”小何说,对父母这代人来说,“来了就是深圳人”,而对于自己来说,与生俱来就是“深圳人”。“但是,我们似乎很少深究,深圳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小何说,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的征集,给他和同龄人提供了一个契机——好好思考“深圳人”这个身份的价值与内涵。
来源: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