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世界静默无声,我们的声音难以被听懂,我们的权益有时在无声中受到侵害。临清市人民检察院的行动犹如黎明的曙光,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安全包容的无障碍社会环境……”3月11日,山东省聊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富彬收到临清市聋人协会发来的一条手语视频,感谢检察机关在残
“我们的世界静默无声,我们的声音难以被听懂,我们的权益有时在无声中受到侵害。临清市人民检察院的行动犹如黎明的曙光,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安全包容的无障碍社会环境……”3月11日,山东省聊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富彬收到临清市聋人协会发来的一条手语视频,感谢检察机关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治宣传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近年来,聊城市检察机关积极构建“权益保障+多元解纠+长效治理”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推动形成“办案一件、治理一片、惠及一方”的残疾人权益保护新格局,打造残疾人权益司法保护新高地,以“检察温度”融化“特殊障碍”。
普法定制,让“听”无障
3月3日,在“全国爱耳日”当天,临清市检察院联合市法院、市残联、市聋人协会开展“法治守护听力健康——共建和谐无障碍社会”普法宣传活动,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满足听障人士对普法宣传活动的强烈需求。
活动用场景化教学帮助听障人士了解诉讼程序,通过心理体检进一步了解听障人士心理健康需求,在手语老师全程翻译下,让听障人士以“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学习法律知识。二十余名参加活动的听障人士普遍表达了对检察工作的认可,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该活动源起于今年3月,临清市检察院办理的沈某与秦某委托合同纠纷案。由于双方当事人均系听障人士,经走访当地残联,了解到听障群体对虚拟货币炒作风险、防范电信诈骗等法治宣传活动有强烈需求,检察机关遂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建议与临清市残联等部门加强工作衔接,有针对性做好个案残疾人法治宣传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并联合举办了本次普法宣传活动,促进残疾人群体共享法治建设成果。
公益诉讼,让“行”无碍
无障碍环境建设,对保障残疾人的生活权益至关重要。对此,聊城市检察机关主动出击,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及时为残疾人创造“无碍环境”。
茌平区、冠县检察院针对城区内部分商业区、学校和居民区等人流密集地段存在盲道被阻断或缺失及设计不规范等问题,向当地监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辖区盲道存在的问题进行修复整改,确保残障人士出行安全畅通;莘县、高唐县检察院针对部分公园、广场、卫生机构、汽车站等公共场所未设置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停车位和未设置无障碍坡道及设置但不符合标准等情形,向监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对无障碍环境建设履行监管职责,为残疾人、老年人出行提供了保障。
据统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21件,督促清理整治畅通盲道26公里,规范无障碍停车位36处、标准化无障碍通道49处。以公益诉讼检察履职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推进实现良法善治。
绿色通道,让“诉”有声
“经检察机关持续3个月的调解,终于收齐被拖欠6年的3000元手工木梳货款。”3月31日,在一场听证会的现场,聋哑手艺人洪某通过纸笔“诉说”心声。
在该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中,高唐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创新采用“书面问答”方式突破沟通障碍,联系特教老师搭建沟通桥梁,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同时,高唐县检察院协调工商联对接直播从业者郭某,向洪某提供电商帮扶。如今,洪某已着手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绿檀木雕刻作品。
调解无声,司法有情。聊城市检察机关充分考虑残疾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设立残疾人案件受理“绿色窗口”,定制化提供法律服务,紧扣“支持”定位,坚持“必要”原则,将民事支持起诉与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相结合,重点聚焦残疾人、建设工程领域农民工等困难群体维权难问题,加强支持起诉力度。
高唐县检察院在办理残疾人宋某离婚纠纷支持起诉一案中,检察官、律师、行政机关在调查取证、诉讼等方面通力合作,解决困扰宋某多年的婚姻登记难题,联合民政部门为宋某申请了低保,解了宋某及其母亲的燃眉之急,保障了其基本生活。
多元保护,让“扶”长效
织密多元保护网,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4年7月15日,聊城市检察院携手市总工会会签《关于建立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协作机制的意见》,重点聚焦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构建“个案办理+长效机制+系统推进”治理链条,持续提升涉残案件办理效率,实现从司法保护到矛盾化解再到社会治理的逐级跃升。
与此同步,高唐县检察院与县残联会签《关于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见》,筑牢“支持起诉+法律援助+跟踪回访”全流程司法护盾;莘县检察院构建“检察+残联”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畅通“多元调解+检察和解+救助衔接”解纷路径,一体化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多元司法救助,是残疾人权益保护的另一扇窗。聊城市检察机关以“司法有爱、救助无‘碍’”专项活动为抓手,创新构建“五结合”救助体系,联合乡村振兴、残联、民政、教育等五部门建立会签协作机制,打通残疾人救助“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聊城市检察机关已为35名残疾人发放救助金37.5万元。
“一起案件的成功办理不是终点,一场成功的法治宣传不是最终目标。从‘一次救助’到‘全程帮扶’的转型升级,还要靠检察机关久久为功,把好的做法落实为长效机制。”贾富彬说。(刘江、王凯忠、史一凡)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