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财政转向看欧洲“觉醒”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8 16:05 2

摘要:德国财政:打破紧缩教条。德国新政党推出新的财政计划,有三大核心内容:1、打破国防开支约束,超过GDP 1%的国防开支将排除在“债务刹车”计算范围外。2、放宽地方债务限制,允许州举债至GDP的0.35%。3、设立5000亿预算外专项基金,将在10年内使用。初步估

核心观点

德国财政:打破紧缩教条。德国新政党推出新的财政计划,有三大核心内容:1、打破国防开支约束,超过GDP 1%的国防开支将排除在“债务刹车”计算范围外。2、放宽地方债务限制,允许州举债至GDP的0.35%。3、设立5000亿预算外专项基金,将在10年内使用。初步估算,德国新的财政计划之下,每年可能增加1000亿欧元的支出(占GDP的2%左右),具体包括国防支出300-400亿欧元、州政府举债及支出150亿欧元、以及预算外专项基金支出500亿欧元。新的财政计划将令2025年德国财政立场由紧缩立即转为扩张,未来2-3年德国赤字率或由3%以下扩大至4%左右,债务率或由约62%上升至约70%。财政计划有望于2025下半年或2026年开始起效,提振德国实际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

欧洲“觉醒”:财政协同新契机。德国提出财政计划的同一天,欧盟同时宣布“重新武装欧洲”计划,规模为8000亿欧元,包括一个受欧盟信用担保的1500亿欧元的贷款工具。在新的国防计划下,预计未来4年每年平均增加约2000亿欧元的国防支出,占2024年欧盟GDP的1.2%。如果不考虑挤出效应,新的国防计划或拉动欧盟名义GDP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重新武装欧洲”计划是2020年以来欧盟财政另一次关键尝试,不仅再度暂停了“公约”红线,也动用了欧盟预算担保帮助成员国融资(“信用共享”),不过暂时没有再度尝试共同举债(“债务共担”)。但我们认为,市场可以合理期待欧盟未来继续深化财政协同、再度尝试共同举债。一方面,“下一代欧盟”(NGEU)计划已经开创了债务共担的先例。只不过目前该计划的融资尚未结束,这可能是欧盟暂时不尝试债务共担的一个考量;另一方面,如今德国财政立场的变化,一定程度上破除了阻力。

欧元资产:可以更乐观一些。1)欧债:近期欧债利率上行主要反映更乐观的经济预期,而不是信用风险担忧:德国仍是欧洲信用状况最健康的国家之一;意大利经济和财政状况相较欧债危机时期早已显著改善;欧央行适度宽松并保持灵活,有望巩固欧债市场的稳定性。2)欧股:德国和欧盟财政的积极转向,有望为流出美国的资金(在中国资产之外)寻得另一个“好去处”,继续强化“美国例外论”反转的投资逻辑。欧洲国防、德国基建等股票直接受益,部分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3)欧元:近期欧元反弹同样相对健康,且已包含了对于地缘和贸易风险的计价,未来欧元兑美元汇率有望在1.1的新中枢左右运行。从欧美利差角度看,欧元近期反弹不算充分;从风险角度看,俄乌走向、美国关税等不确定性仍在压制欧元,但也存在转机;从全球资金流动角度看,资金增配欧元资产有望同步支撑欧元。

风险提示:德国财政计划落地不及预期,德国或欧盟主权评级意外下修,德国和欧盟面临的外部冲击超预期等。

2025年3月,德国和欧盟几乎同时祭出新一轮财政计划,被视为欧洲在财政协同上的一次“觉醒”。德国通过修宪突破“债务刹车”机制,有望令财政立场由紧缩立即转为扩张,并在长期提振实际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欧盟的“重新武装欧洲”计划,是欧盟深化财政共担的另一次关键尝试,不仅再度暂停了“公约”红线,也动用了欧盟预算担保帮助成员国融资(“信用共享”),未来也不排除再度尝试共同举债(“债务共担”)。尽管欧洲财政计划的落地和影响还有待观察,但足以引发投资者重估德国和欧盟的财政与经济前景,并在“美国例外论”反转的背景下拥抱欧元资产的投资机遇。

01 德国财政:打破紧缩教条

1.1 核心内容

德国新政党推出新的财政计划,是一次财政立场的历史性转向。2025年3月4日,德国基督教联盟党(CDU/CSU,下称“联盟党”)和社民党(SPD)进行联合组阁谈判,并达成一个新的财政支出计划。3月15日,在执政党与绿党达成妥协协议后,正式公布了一份财政方案草案。该计划有三大核心内容:

1、打破国防开支约束——超过GDP 1%的国防开支将排除在“债务刹车”计算范围之外,实际上完全打破了国防开支束缚。

根据德国宪法中的“债务刹车”规则,联邦政府的净借款(包括国防支出)理论上不得超过名义GDP的 0.35%的结构性赤字上限[1];特殊情况下(如自然灾害或紧急情况),需要联邦议院多数表决通过才能暂时突破这一限制,且还需制定一个还款计划,以确保超出部分在适当时间内偿还。

本次突破“债务刹车”规则对于释放德国未来的财政空间有重大意义。因为在“债务刹车”规则下,德国2020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冲击、俄乌冲突等各类超额支出,会令政府背负未来30年的财政紧缩负担。

参考德国财政部2022年2月的一份文件[2],2020-2022年,为应对新冠疫情德国政府实际净借款被允许连续突破“债务刹车”上限。而根据宪法要求,联邦议院为每一年都制定了单独的“还款计划”。其中,2020年实际净借款为 1305亿欧元,超出部分(696亿欧元)计划在2023-2042年(20年)里每年偿还35亿欧元。类似地,2021年超出的借款被规定于2026-2042年(17年)之间每年等额偿还。2022年,德国联邦政府计划将2020-2022年累计超出金额的还款计划进行整合,与欧盟疫情救助基金的还款计划对齐(2028-2058年,31年)。

2022年6月,德国为应对俄乌冲突宣布设立1000亿欧元的特别国防基金。该基金的还款计划是,在资金全部使用完毕后的次年确定具体的偿还时间表,且最迟不晚于2031年1月1日开始偿还债务。此外,当特别基金被用尽后,未偿还的债务将被整合到德国的联邦债务。

按照最新计划,德国未来增长的国防支出都不会纳入“债务刹车”的计算范围,相当于没有任何限制。

2024年,德国在国防支出上的预算是520亿欧元(占GDP的1.2%),加上一个专项基金提供的额外200亿欧元,合计720亿欧元。不过,德国向北约报告数据显示[3],2024年的国防支出实际为906欧元(占GDP的2.1%)。可见,无论是国防预算还是实际支出,都超过了GDP的1%。国防支出占GDP不低于2%是北约目标。假设未来德国国防支出预算均达到这一标准,则意味着每年国防预算支出将增长约300-400亿欧元。

据路透报道[4],德国主要政党还同意扩大“国防开支”的范畴,进一步涵盖在民防、信息技术安全方面“向遭受违法攻击的国家提供援助”的支出,换言之将包括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支出。

2、放宽地方债务限制——允许州举债至GDP的0.35%,打破此前仅联邦政府可举债的规则。

德国由16 个州(Länder)组成,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程度较高。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23年,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分别为6139亿、5293亿和3649亿欧元,其中州政府的支出占三者总和的35%;2024年前三季度,州政府财政支出的占比为36%。

德国宪法中“债务刹车”规则,对州政府的财政赤字有更加严格的限制。2020年起,各州不得新增结构性赤字,即上限是0%。本次修宪后,允许各州举债至GDP的0.35%,意味着德国每年能够增加约150亿欧元的支出。

3、设立5000亿预算外专项基金——绕过联邦预算限制,将在10年内使用,其中1000亿欧元将分配给联邦各州,重点投向交通、能源、教育、民防和其他基础设施。

3月14日,执政党与绿党达成的最新协议新增了部分内容:1)明确规定,5000亿欧元为基建专项基金,只能专门用于新项目,而不能用来填补预算漏洞;2)其中1000亿欧元将用于气候和经济转型基金。

5000亿欧元占2024年德国名义GDP的11.6%。假设未来10年德国经济名义增长3%,每年平均落地500亿欧元,则每年专项基金支出占德国GDP的比重为1%左右。

总的来看,德国财政改革并未完全放弃“债务刹车”机制,但已是二战以来德国政府在财政原则上最宽松的一次让步,也为将来进一步放松财政紧缩原则做了重要铺垫。

1.2 法案进展

由于修改“债务刹车”规定涉及修改宪法,这就需要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简称“两院”)2/3多数票的支持。

联邦议院方面,2025年2月23日选举产生的第21届联邦议院,将于3月24日之前上任,新一届议院由六个政党的 630 名议员组成。相较于现任的第20届联邦议院,社民党(SPD)人数大幅减少86人,而另类选择党(AfD)(极右翼、恪守财政纪律、反对援乌)和左翼党(Die Linke)(反对军国主义、反对增加军费)人数共增加94人,目前两者席位总数已超过1/3,足以阻拦宪法的修改。而在现任的第20届联邦议院,联盟党(CDU/CSU)和社民党(SPD)占议会733个席位中的403个,要获得2/3多数票(至少489票)仅需要绿党(117席)和/或自民党(90席)中的86票。这也是为什么,3月4日以来,最新执政党一直在争取绿党的支持,以获得修宪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数,并赶在联邦议院换届前完成表决投票。

3月18日,德国联邦议院的投票结果是513票赞成、207票反对、无人弃权,顺利通过了法案。

联邦参议院方面,不同于联邦议院每4年的轮换机制,联邦参议院没有选举任期,而是采取滚动选举的方式,党派比例随着各州议会的选举而变化;参议院议长由各州州长轮流担任,每年轮换一次,任期从每年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截至2024年12月,联邦参议院一共69名议员,取得2/3多数票需要46票支持。其中,联盟党、社民党和绿党共同控制了62席。不过在实际投票中,每个州仅派一名议员代表该州所有议员投票,如果该州内部协商不一致,该议员可能投“弃权”(效果等同于“反对”)[5]。我们初步观察,全部由上述三个党派执政的州有9个(合计41票),2/3由三党执政的州有3个(合计11票)。总之,相较在联邦议院,目前上述三党在参议院的话语权更大。

3月21日,德国联邦参议院也正式通过了新的财政法案。

1.3 财政走向

我们初步估算,德国新的财政计划之下,每年可能增加1000亿欧元的支出,具体包括国防支出300-400亿欧元、州政府举债及支出150亿欧元、以及预算外专项基金支出500亿欧元,每年增加的支出占GDP的2%左右。

综合判断,新的财政计划将令2025年德国财政立场由紧缩立即转为扩张,未来2-3年德国赤字率或由3%以下扩大至4%左右,政府债务率由约62%上升至约70%。2024年,德国财政处于紧缩周期。截至2024年三季度,德国最新财政赤字率为2.25%,较2023年的2.6%收窄了0.35个百分点,也明显低于欧盟的3%赤字红线;最新政府债务率为62.4%,较2023年的62.9%下降了0.5个百分点,且自2021年一季度以来持续下降,仍略高于欧盟60%的债务红线。

欧媒Euractiv援引穆迪的测算显示[6],新的财政计划实施后,德国赤字率将重新扩大2.5个百分点左右(IMF此前预测2025年赤字率下降至1.5%);未来两年,债务占GDP的比例可能上升5个百分点(IMF此前预测2025-2026年债务率为61-62%),继而德国债务率可能达到67-68%,基本持平于2020-2021年水平。惠誉预计[7],德国赤字率到2027年会扩大至4-4.5%,债务率则会扩大至70%左右,这将成为所有“AAA”评级的国家最高水平(中位数为36.5%)。

1.4 经济影响

德国的财政计划如能落实,有望令德国重新恢复“欧洲稳定器”角色,甚至成为“增长引擎”。

德国的财政计划有望于2025下半年或2026年开始起效,提振实际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据IMF预测(2024年10月),2024-2026年德国实际GDP增长分别为-0.2%、0.3%和1.1%,从连续两年的经济萎缩中缓慢复苏。据法巴银行预计[8],德国的财政计划,叠加欧盟的“重新武装欧洲”等计划,可能令德国GDP增长最早在 2025 年下半年显著加速,全年增长率可能接近2%;到2030年,新的财政计划将令德国的潜在GDP增长率提高1.5%。德国DIW经济研究所预计[9],德国的5000亿欧元投资基金,有望在未来10年里抬升GDP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

德国GDP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有望拉动欧元区GDP增速0.3-0.5个百分点。德国GDP(无论实际和名义)在欧元区的占比约30%。但由于德国经济波动可能通过贸易、投资、产业链等渠道传导到欧元区其他国家,其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要高于其经济产出占比。我们测算,基于1992-2024年的数据,德国和欧元区实际GDP增速的相关系数高达0.87。再参考一些机构测算:法巴银行估计,到2030年,德国潜在GDP增长率提高1.5%,将令欧元区潜在GDP增长率提高0.8%;凯投宏观预计[10],德国GDP增长0.5%可能会推动欧元区GDP增长约0.2%。

02 欧洲“觉醒”:财政协同新契机

2.1“重新武装欧洲”计划

3月4日,德国提出财政计划的同一天,欧盟同时宣布“重新武装欧洲”计划,足以体现德国和欧盟财政转向的同步性。

2025年3月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一项“重新武装欧洲”(ReArm Europe)计划,规模为8000亿欧元。3月19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欧洲国防准备2030联合白皮书》[11],通过了此前宣布的“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具体提出五个支柱来大幅增加国防支出:

设立新的“欧洲安全与行动”(SAFE)金融工具,提供高达1500亿欧元的贷款支持,这些资金将由欧盟预算担保(backed by the EU budget)。这种方式类似于欧盟在其他领域(如经济复苏计划)中使用的预算担保工具,通过欧盟的信用评级和预算支持,吸引金融机构提供成本相对较低的长期贷款(最长期限为 45 年,本金偿还限期为 10年)。

协调激活《稳定与增长公约》(即3%赤字率和60%债务率的红线)的国家豁免条款。成员国可以利用国家豁免条款,将自2021年以来增加的国防支出(包括投资和经常性支出)纳入豁免范围,并允许成员国在四年(可延长)内偏离财政规则。通过国家豁免条款,欧盟成员国每年最多可以额外增加占GDP 1.5%的国防支出;根据预测,这将使欧盟未来四年的国防支出总额至少增加8000亿欧元(包括SAFE工具提供的1500亿欧元)。

使现有欧盟工具更具灵活性,允许更多国防投资。文件特别提到,目前正处于2021-2027年长期预算的中期审查阶段,委员会可能在下周就公布一系列增强灵活性的举措,以更好地分配这些资金。

欧洲投资银行增加对国防领域的投资。具体提出将年度资金支持翻倍至20亿元的目标。

动员私人资本,为国防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渠道。

根据欧盟官网,新计划不会改变既有的2025上半年的融资计划(900 亿欧元的长期资金),但2025年下半年以后,新计划涉及的支出将被纳入新的融资计划,但预计不会明显增加2025和2026年的债券发行规模。

据白皮书,2024年,欧盟成员国的国防支出占GDP的1.9%,达到3260亿欧元。在欧盟新的国防计划下,未来4年欧盟的国防支出总额预计将增加8000亿欧元,意味着每年平均增加约2000亿欧元的国防支出,占2024年欧盟GDP的1.2%。据此预计,如果不考虑挤出效应,新的国防计划或拉动欧盟名义GDP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

据北约数据[12],2024年包括德国在内的多数欧盟国家的国防支出(基于2015年价格和汇率)已经达到北约建议的“GDP的2%”标准。欧盟新的国防计划若能顺利实施,可能将令欧盟国防支出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3%左右,基本接近美国目前的国防支出力度(GDP的3.4%)。

2.2 欧盟财政共担的新契机

“重新武装欧洲”计划,是继2020年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后,欧盟深化财政共担的另一次关键尝试,不仅再度暂停了“公约”红线,也动用了欧盟预算担保帮助成员国融资(“信用共享”),不过暂时没有再度尝试共同举债(“债务共担”)。

为应对2020年的新冠疫情冲击,欧盟暂时豁免了“公约”的履行,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总规模高达约2万亿欧元,包括2021-2027 年长期预算(the Multiannual Financial Framework,MFF)的1.2万亿欧元,以及一个专项基金——“下一代欧盟”(NextGenerationEU,NGEU)计划下的约8000亿欧元。

参考欧盟官网[13],欧盟预算(EU Budget)是一种专门的危机应对工具。每年的欧盟预算,都需要在欧盟长期预算范围内实施。欧盟预算的具体用途,一是直接用于支持共同政策、项目或分配给成员国的补贴等,二是作为担保,帮助成员国以较低成本融资。

最新ReArm Europe计划下,SAFE工具下的1500亿欧元可以获得欧盟预算担保,这意味着成员国借款获得了欧盟这一超主权机构的信用背书(“信用共享”),从而有助于降低各成员在金融市场上融资的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欧盟将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场上直接举债,而是成员国在担保框架下自行借款。换言之,尽管有欧盟预算作为担保,但这些贷款仍然计入成员国的债务总额,各成员国需要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而不是由欧盟整体共同承担(“债务共担”)。

对比来看,ReArm Europe在财政共担上的程度不及NGEU,后者首次实现了“债务共担”。

NGEU计划下的资金同样动用了欧盟信用担保,向金融市场借贷,再通过各个具体项目分配到成员国手中。

但不同的是,NGEU计划下的资金是由欧盟整体共同举债而来。据欧盟官网[14],NGEU计划下全部资金8069 亿欧元都将由欧盟共同举债获得。其中,复苏与复原基金(RRF)是NGEU计划的核心,最初该计划下的资金达7238亿欧元,后来调整至6500亿欧元。该基金于2021年2月19日生效,为欧盟成员国在2020年2月疫情开始至2026年12月31日期间提供资金。

而其中“赠款”部分资金将由欧盟预算直接支付。具体来看,RRF计划在资金分配上采取了贷款(loans)和赠款(grants)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成员国获得的“贷款”需要自行偿还,“赠款”则由欧盟预算偿还。具体来看,分配给各成员国的RRF资金,包括2910亿欧元的贷款和3590亿欧元的赠款。截至2025年3月20日,RRF累计发放了1086.9亿欧元贷款(占计划37%)和1975.8亿欧元赠款(占计划55%)[15]。

但我们认为,在本次德国和欧盟财政转向之后,市场可以合理期待欧盟未来会深化财政协同、再度尝试共同举债。

一方面,NGEU已经开创了债务共担的先例。NGEU的实施,打破了以往欧盟不共同举债的禁忌(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不救助条款”,欧盟和成员国不得向其他成员国的债务提供担保或承担责任),被时任德国副总理兼财长、后来的总理朔尔茨成为欧洲的“汉密尔顿时刻”。只不过目前该计划的融资尚未结束,这可能是欧盟暂不尝试债务共担的一个考量。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此前欧盟债务共担的主要阻力在于,德国等财政状况较好的国家,不愿意让渡财政主权。但如今德国财政立场的变化,一定程度上破除了这一阻力。

德国的财政紧缩传统可以追溯到二战后,为防止恶性通胀和财政失控,德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财政纪律,强调预算平衡和债务控制,这一政策导向在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奇迹”中得到了验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德国前总理默克尔领导的政府在2009年正式将“债务刹车”机制写入宪法。而且,德国的财政纪律也束缚了其他欧盟成员国的财政扩张空间。在欧债危机期间,德国坚持要求南欧国家实施紧缩政策,作为获得救助的条件,这一立场在当时是颇具争议性的。如今来看,未来在面对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融资需求时,德国或许不会苛求其严格实施财政紧缩计划,而是在欧盟财政协同上表现出更大的宽容和担当。

03 欧元资产:可以更乐观一些

3.1 欧债:经济预期抬升利率,信用风险可控

2025年3月4日,“不惜一切代价”时刻再现,欧债利率大幅跃升。3月4日,在德国宣布最新财政计划雏形之后,候任总理默茨讲话称,德国将“不惜一切代价”保障国家安全,同时放松财政以推动经济复苏。这让人不禁想到2012年欧元区的“不惜一切代价”时刻,时任欧央行行长德拉吉通过承诺无限购债,成功化解了欧债危机。2012年7月26日,德拉吉的表态令10年意大利国债收益率当日下跌39BP;2025年3月5日,10年德债、意债和欧元区公债收益率当日分别上升了22BP、28BP和24BP;此后欧债收益率窄幅波动、并未持续上行,截至3月27日分别累计上涨了33BP、31BP和30BP。

我们认为,本轮欧债利率上行主要反映的是更乐观的经济预期,而不是信用风险担忧的体现。

首先,德国仍是欧洲信用状况最健康的国家之一。目前惠誉等主要评级机构对德国信用继续维持AAA最高评级。德国财政转向更多是出于应对“内忧外患”的合理之举,其改善经济前景的方向也是较为明确的。此外,欧盟最新财政方案也明确指出,2025-2026年预计不会大幅改变举债计划。

其次,意大利作为传统的脆弱国家,其经济和财政状况相较欧债危机时期早已显著改善。2012年德拉吉讲话前,10年意债利率高达接近6.5%,与德债利差高达5.2个百分点;2025年3月28日,10年意债利率仅约3.85%,与德债的利差仅约1.1个百分点。

最后,欧央行适度宽松并保持灵活,有望巩固欧债市场的稳定性。3月6日,欧央行如期降息25BP,为2024年6月以来第六次降息,这也是欧债抛售并未持续的背景之一。3月12日,拉加德表示,面对贸易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欧央行不可能保证通胀率始终保持在2%。这一表态体现了欧央行政策的灵活性,为此后不拘泥于通胀数据而进一步降息做了铺垫。

3.2 欧股:除中国股票外的另一“好去处”,国防、基建引领

美银最新调查显示,欧洲财政转向后,欧元区股票在今年3月成为最被看好的投资主题。具体来看,2025年3月(7日至13日),机构投资者对欧元区股票的配置比例跃升27个百分点至接近40%,达到2021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在所有19个主题类别中排名第一。与此同时,对美股的持仓从2月的净超配17%降至净低配23%,减少了40个百分点,削减比例为有史以来最高。这也是自1999年有记录以来,资金从美国涌向欧洲最急剧的转向。

德国和欧盟财政的积极转向,有望为流出美国的资金(在中国资产之外)寻得另一个“好去处”,同时也可能继续强化“美国例外论”反转的投资逻辑。我们在报告《“美国例外论”反转》中指出,对于全球股票投资者而言,“美国例外论反转”的投资主题可能不会很快结束,全球资金再配置仍有较大空间。今年以来截至3月28日,德国DAX30和欧洲STOXX600指数分别上涨了12.8%和7.4%,涨幅不及港股;2020年以来,两个指数分别累涨69.5%和30.4%,仍低于纳斯达克指数涨幅的93.1%。可见,无论从短期的投资情绪,还是中长期的投资空间来看,目前欧股仍具有配置价值。

行业方面,欧洲国防、德国基建等股票直接受益,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一方面,德国和欧盟的财政计划最直接地投向国防领域,加上俄乌、中东等地缘局势持续紧张,欧洲国防企业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以德国国防企业为例,莱茵金属(RHMG)和军工设备供应商Renk集团(R3NK)等公司将从增加的国防预算中受益匪浅,3月5日以来(截至3月28日)分别上涨了16.8%和23.5%。晨星报告(3月19日)指出,尽管欧洲国防股近期大幅上涨,但一些公司(如德国的莱茵金属、法国的泰雷兹、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等)因具备较强技术创新能力,仍具有较高投资价值。另一方面,德国的财政计划也包括加强基建投入,主要涉及交通、能源和数字基建等领域。例如,德国水泥生产商(海德堡水泥,HEIG)和建筑集团(霍赫蒂夫,HOT)两家公司股价自3月5日以来(截至3月28日)分别上涨了14.7%和8.2%。

3.3 欧元:近期反弹不算充分,波动中枢抬升

欧元兑美元汇率在3月18日曾升至1.0945的高点,为2024年10月以来最高,较3月4日德国提出财政计划时上涨了3.0%,3月以来上涨了5.5%。截至3月28日,欧元兑美元汇率为1.0829。我们认为,近期欧元反弹同样相对健康,且已经包含了对于地缘和贸易风险的计价,未来欧元兑美元汇率有望在1.1的新中枢左右运行。

第一,从欧美利差角度看,欧元近期的反弹不算充分。德国财政转向后,10年德债利率抬升,叠加美国经济走软信号增多,令10年美德利差从2个百分点以上缩窄至1.5个百分点左右,利差绝对水平已小于2024年9月,但目前欧元兑美元汇率仍不及去年高点,仍有2.5%左右的差距。

第二,从风险角度看,俄乌走向、美国关税等不确定性仍在压制欧元、但也存在转机。近五年,欧元汇率先后受到俄乌冲突爆发,以及特朗普当选的压制,这体现在欧元汇率与欧洲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较强的相关性上。尽管地缘风险和贸易风险可能持续,但这也是德国和欧盟“觉醒”的背景,更积极有为的财政扩张对欧洲经济的提振,有望逐渐抵消外部风险带来的挑战,增强欧元汇率韧性。

第三,从全球资金流动角度看,资金增配欧元资产有望同步支撑欧元。一方面,欧债配置价值提升,因积极的财政转向或令欧美中长期经济增长和利率水平差距缩窄;加之交易风险可控(因年内欧洲通胀和货币政策的确定性好于美国),欧债市场有望接纳更多流入资金。另一方面,欧洲股票,尤其国防、基建等顺周期主题的吸引力增强,也将成为欧元需求的重要支撑。

风险提示:1、德国财政计划落地不及预期,因未来具体政策的实施可能受新的联邦议院阻挠等。2、德国或欧盟主权评级意外下修,因财政可持续性受到质疑,并冲击德债及欧元资产。3、德国和欧盟面临的外部冲击超预期,包括美国关税、俄乌等地缘冲突、能源成本上升等。

参考资料:

[1]结构性赤字:扣除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后的财政赤字部分,即不考虑经济衰退或繁荣等短期经济波动情况下的长期赤字水平。

[2]Federal Ministry of Finance. (2022, February 25). Germany’s Federal Debt Rule (Debt Brake).

[3]https://www.nato.int/nato_static_fl2014/assets/pdf/2024/6/pdf/240617-def-exp-2024-en.pdf

[4]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germany-faces-debt-deal-cliffhanger-merz-strives-greens-backing-2025-03-14/

[5]https://www.bundesrat.de/DE/bundesrat/br-plenum/stimmabgabe/stimmabgabe-node.html

[6]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politics/news/everything-you-need-to-know-about-germanys-game-changing-debt-announcement/

[7]https://www.fitchratings.com/research/sovereigns/german-spending-plans-show-willingness-to-use-fiscal-space-for-geopolitical-growth-challenges-18-03-2025

[8]https://www.bnpparibas-am.com/en-pt2/investidor-profissional/front-of-mind/german-fiscal-expansion-whatever-it-takes/

[9]https://www.marketscreener.com/news/latest/Germany-s-fiscal-expansion-would-boost-GDP-from-2026-DIW-says-49337440/

[10]https://www.capitaleconomics.com/blog/two-cheers-germanys-fiscal-reform

[11]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5_793

[12]https://www.nato.int/nato_static_fl2014/assets/pdf/2024/6/pdf/240617-def-exp-2024-en.pdf

[13]https://european-union.europa.eu/institutions-law-budget/budget/how-eu-budget-spent_en

[14]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recovery-plan-europe_en#introduction

[15]https://ec.europa.eu/economy_finance/recovery-and-resilience-scoreboard/index.html?lang=en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来源:金融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