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清单计价标准的一个重大变革是鼓励施工企业建立反映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定额体系,改变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政府定额的现状。这一改革旨在推动施工企业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转变,形成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定额不仅包括传统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标准,
2024清单计价标准的一个重大变革是鼓励施工企业建立反映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定额体系,改变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政府定额的现状。这一改革旨在推动施工企业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转变,形成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定额不仅包括传统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标准,还应涵盖施工工艺、组织方式、效率指标等全方位的内容。
企业定额体系建设的基础是历史项目数据的积累与分析。2024标准建议企业建立项目数据库,收集整理已完成项目的详细成本数据,包括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实际人工用量、材料消耗、机械台班等基础数据。这些数据需要按照标准统一的格式进行分类存储,确保可比性和可用性。某特级资质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包含300多个竣工项目的数据仓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出不同结构类型、不同高度建筑的钢筋含量分布规律,为投标报价提供了精准依据。
工艺工法库建设是企业定额体系的核心内容。2024标准强调,企业定额不应简单复制政府定额的消耗量标准,而应体现企业特有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优势。企业需要系统梳理自己的典型施工方法,测定每种工法下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例如,某专业隧道施工企业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开发了多种开挖工法,并测定了每种工法下的掘进效率、材料消耗等参数,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在中标率上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0%。
企业定额的动态更新机制至关重要。2024标准建议企业建立定额定期评审和更新制度,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成果纳入定额体系。更新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对于技术变化较快的领域,如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更新周期应缩短至半年。某钢结构专业承包企业每季度组织技术、造价、施工等部门联合评审企业定额,将先进的焊接机器人工艺、BIM预制加工技术等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定额标准,保持了技术领先地位。
信息化平台是企业定额体系高效运行的技术支撑。2024标准鼓励企业开发或引进定额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定额数据的电子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理想的系统应该具备数据采集、定额编制、动态调整、多维度分析等功能,并能与投标报价系统、项目管理系统无缝对接。某大型工程集团自主研发的企业定额管理平台,实现了与ERP系统的数据互通,可以实时对比项目实际成本与定额标准的差异,自动预警异常情况,大大提高了成本管控效率。
人才培养是企业定额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2024标准指出,企业定额工作不仅需要造价专业人员,还需要施工技术、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等多领域人才的共同参与。企业应该组建跨部门的定额工作小组,定期开展联合培训和业务交流。某央企建立了"企业定额工程师"认证体系,要求认证人员必须具有施工现场经验,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务考核,打造了一支既懂技术又懂造价的复合型定额人才队伍。
企业定额在投标报价中的应用策略需要精心设计。2024标准强调,企业定额不是简单用于计算成本,更应该成为市场竞争的战略工具。施工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和市场状况,灵活调整定额应用策略。对于技术复杂、体现企业优势的项目,可以充分运用企业定额报价;对于竞争激烈的一般项目,则可以参考行业平均水平进行适当调整。某装饰装修企业在高端酒店项目投标中,充分发挥其企业定额中反映的精装修工艺优势,虽然报价比竞争对手高8%,但仍凭借技术方案优势成功中标。
政府定额与企业定额的协同关系需要正确理解。2024标准明确指出,政府定额作为行业平均水平,将继续发挥基准参考作用,特别是在政府投资项目和争议调解中。企业定额则反映个别企业的特定水平,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施工企业应该以政府定额为参照,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高于或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定额。某省造价总站开展的对比分析显示,优秀施工企业的人工效率定额比政府定额高15%-20%,而管理不善的企业则可能低10%-15%,反映出不同企业间的显著差异。
行业协会在企业定额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标准鼓励行业协会组织企业间的定额工作经验交流,编制企业定额建设指南,开展相关培训活动。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已经启动了"企业定额最佳实践"征集活动,将遴选优秀案例进行推广。某省级建筑业协会建立了企业定额交流平台,组织会员单位定期分享定额数据(脱敏处理后),促进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来源:甜橘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