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小时候,在乡村小学读书,经常有人挑着担子来卖糖。这种糖黄黄的,硬邦邦的,卖糖人要用一手持小铁锤,一手持铁片一样的錾子,小心敲下一小块,换几分钱。当时也有用牙膏皮和烂塑料凉鞋换糖的。
糖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那么古人是什么时候学会制糖的?最早的制糖原料是什么?蔗糖的普及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笔者小时候,在乡村小学读书,经常有人挑着担子来卖糖。这种糖黄黄的,硬邦邦的,卖糖人要用一手持小铁锤,一手持铁片一样的錾子,小心敲下一小块,换几分钱。当时也有用牙膏皮和烂塑料凉鞋换糖的。
这种糖俗称麦芽糖,居然是中国最早的一种糖。
麦芽糖最早出现于西周,最开始叫做“饴”。麦子等植物种子发芽时一般会产生出糖化酵素,从而把谷物里的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诗经·大雅·绵》中说:“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原土地肥美,虽堇荼一类的苦菜,种出来也甜如饴糖。甘之如饴也是这么来的。
饴是一种胶状的糖,是一种很稠的糖浆。为了让它固化携带方便,人们把饴和“馓”(谷物粉)混在一起,晾干,麦芽糖就变的硬邦邦的了,这就是“饧”。饧是古糖字,古代读音就是糖。
《天工开物》里这么说:“凡饴饧,稻、麦、粟、黍皆可为之。”
今天的麦芽糖原理和工艺,与三千年前并没有太大差别。现在麦芽糖的做法一般是这样的,让麦子发芽,然后和谷物或者红薯粉一起熬煮成晶莹润泽的琥珀色,冷却后就可食用。
我们再来说说另外一种糖,就是今天占主流的蔗糖。
蔗糖的历史出现稍晚,最早的人们只是用甘蔗榨汁喝。
《楚辞·招魂》有这样的句子:“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句话的意思是,炖好鳖,烤好羔羊,就着甘蔗汁吃下去。“柘浆”就是甘蔗汁。
到了汉代,人们用甘蔗汁熬成了黏稠的糖浆,称之为“石蜜”。但这时候,还是没有解决蔗糖的结晶问题,蔗糖还是不能成块状固体物,保存和运输都不方便。
蔗糖的技术的突破是在唐朝。唐太宗派遣人到印度学习制糖技术,熬出了红糖。红糖切块后,包装和储运都方便了很多。《天工开物》记载,唐朝大历年间,西域僧人邹和尚到四川遂宁传授“糖霜法”,通过结晶工艺制出冰糖(“糖霜”),被视为中国制糖史上的里程碑。南宋王灼编著的《糖霜谱》是世界首部制糖专著,详细记载了甘蔗选种、种植、制糖霜的全流程。
宋朝时期,浙江、四川、福建、广东等地,都出现了大量的制糖工坊。
明清时期,制糖技术出现了第二次大突破。明朝开始,牛拉石辊榨甘蔗汁开始普及,取代人力木榨,大幅提高出汁率。人们又发明“黄泥脱色法”,糖浆凝固时覆盖黄泥浆,吸附杂质和色素,将红糖转化为白砂糖。中国从制糖技术输入国,变成了技术出口国,制糖技术反向转播到了印度和东南亚。糖与丝绸、瓷器并列为出口三大宗商品,推动了东南沿海经济发展。
广东福建大规模种植甘蔗,蔗糖大量出口,清朝时期,广东的蔗糖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屈大均《广东新语》描述,广东“糖厂林立,一县产糖数十万石”。
我们再来说说甘蔗的种植历史。
甘蔗有三大原产地,中国、印度和热带。就种植范围来说,古代甘蔗种植区域比现在要广。
就目前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来看,秦汉时期,甘蔗种植限于两广和福建等地。
唐宋时期,是地球气候的温暖期,甘蔗种植向北拓展了很多。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等省都大面积种植甘蔗。宋朝的时候,四川、浙江等省还一度成为蔗糖的主产区和交易重镇。
唐宋时期,甚至河北和山东也有甘蔗种植,只不过以观赏为主,甜度不够。
明朝以后,甘蔗的种植区域又往南退缩,与现在的产区差不多。
目前,广西为全国第一甘蔗种植大省,产量占全国50%以上,遥遥领先,第二、第三分别为云南、广东,仅各占15%左右。
来源:沙鸥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