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某新能源车型因智驾功能引发的事故成为舆论焦点。尽管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中,但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讨论已蔓延至整个行业。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高乐在财报会议中的表态颇具深意:“我们永远不会将未经验证的自动驾驶技术交给用户做实验。”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传统车企的谨慎
近期,某新能源车型因智驾功能引发的事故成为舆论焦点。尽管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中,但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讨论已蔓延至整个行业。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高乐在财报会议中的表态颇具深意:“我们永远不会将未经验证的自动驾驶技术交给用户做实验。”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传统车企的谨慎态度,更折射出智能驾驶技术发展中的核心命题——当行业加速内卷时,安全是否仍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智驾热潮下的冷思考:责任与技术的博弈
当前,L2+级辅助驾驶已成为车企竞争的主战场,从高速领航到城市NOA,功能迭代速度令人眼花缭乱。然而,事故发生后,安徽高速“慎用辅助驾驶”的警示标语,以及“驾驶员仍是责任主体”的法规框架,揭示了行业的另一面:技术激进与安全冗余的平衡远未达成。正如宝马大中华总裁高乐所言,宝马坚持“手不允许离开方向盘很长时间”,这种对技术适用场景的克制,恰是传统车企长期积累的安全共识。
安全冗余:传统车企的“慢哲学”
与新势力追求“功能先行”不同,传统车企往往将安全验证置于技术落地的全周期。以广汽本田P7为例,其搭载的L2+级Honda SENSING 360+系统,并未盲目追求“脱手驾驶”,而是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与驾驶员状态监测,构建双重安全防线。DMS驾驶员监控系统可实时识别疲劳、分心等行为,在必要时主动介入提醒。这种“人机共驾”的逻辑,本质上是对驾驶责任的清晰界定——技术赋能而非替代人类。
广汽本田P7:在敬畏心中寻找技术最优解
作为本田云驰架构的首款车型,P7的智驾设计处处体现传统车企的审慎。例如,DMS驾驶员监控系统中的手势交互功能,可以帮助驾驶者在驾驶途中通过手势控制,比心播歌,嘘声静音,实现更加便捷的交互,从而减少驾驶员操作车机时的分心风险。这些细节看似低调,却将安全渗透至用户体验的方方面面。而12000吨一体化压铸电池壳体、13安全气囊等配置,则延续了本田70多年造车史中对被动安全的极致追求。
结语:智驾没有“神话”,安全方显本色
新能源车的竞争从未脱离“安全”这一基本盘。广汽本田P7的探索证明,传统车企并非无力追逐智驾浪潮,而是选择以更长的验证周期、更系统的冗余设计,守住安全底线。当行业陷入“功能军备竞赛”时,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心,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平权”。
来源:汽车阿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