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鸟笼托起的苗寨:从4户绝技到650万产值的逆袭密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9 13:30 2

摘要: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县,有一座被岁月轻柔拥揽的苗族村寨——卡拉,这里有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鸟笼制作工艺。这项技艺因卡拉村而声名,而卡拉村因这项技艺而远扬。“卡拉鸟笼”已然成为一个蕴含着独特工艺标识的专属词汇,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卡拉村与鸟笼紧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县,有一座被岁月轻柔拥揽的苗族村寨——卡拉,这里有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鸟笼制作工艺。这项技艺因卡拉村而声名,而卡拉村因这项技艺而远扬。“卡拉鸟笼”已然成为一个蕴含着独特工艺标识的专属词汇,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卡拉村与鸟笼紧紧相连,成为这片土地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

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是少数民族苗族的居住村落,编制鸟笼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被称为“鸟笼编织艺术之乡

当我们追溯这段传奇的开始,目光总会聚焦到一位关键人物身上——王玉和,卡拉村鸟笼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不仅是这项古老技艺的守护者,更是传承路上的引航者。凭借对传统的坚守与对创新的执着,用双手和智慧,为卡拉村与鸟笼编织出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鸟笼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玉和是卡拉村鸟笼制作技艺的传承者、见证者更是推动者

鸟笼技艺寻破局之路

01

苗族人喜鸟,养鸟、斗鸟是卡拉村沿袭已久且极具特色的民间活动。每当节日来临,村子里都会举办热闹非凡的斗鸟赛事,而养鸟自然离不开鸟笼,作为一门独特的手艺,手工编织鸟笼曾在卡拉村极为盛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鸟笼制作工艺的繁杂与微薄的经济收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打工潮席卷而来,大批村民离开家乡外出务工,曾经兴盛一时的鸟笼编织逐渐走向衰落,卡拉村能够独立编织鸟笼的人家锐减至寥寥 4 户,几乎濒临失传的边缘。

王玉和正在赶制鸟笼订单

1988 年,王玉和初中毕业,因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父母在经济上已是捉襟见肘,作为家中长子,为了替父母分担生活的重压,他忍痛放下了书包,踏上赚钱养家之路。在面临诸多选择时,王玉和的目光落向了卡拉村世代传承的鸟笼编织技术。尽管那时卡拉村的鸟笼销售市场仅局限于本县范围,而且销售状况不佳,经济效益十分微薄,但他深知,祖辈留下的这门珍贵手艺绝不能丢弃。于是,他毅然地接过这根“接力棒”,肩负起传承鸟笼制作技艺与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双重使命。

王玉和苦心专研鸟笼制作技艺

为了重拾这门技术,王玉和开始跟随村里杨光成、杨通元等老人学习,苦心专研,并进行自己的理解总结,寻找最优的编织方式,在苦学潜心三个月熟练掌握鸟笼编织技能后,王玉和怀揣着忐忑的心情,带着自己精心编制的鸟笼,踏上了前往都匀、凯里的试销之路。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些鸟笼凭借细腻的纹理、精巧的结构、独具匠心的设计,吸引了众多顾客的目光,短短一两个小时内,他带来的十几个鸟笼便被抢购一空,这让他收获了一百多元的收入。这样火爆的销售场景,让王玉和在鸟笼产业中看到了新的曙光,坚定了他深耕这一领域,将鸟笼产业发展壮大的信心与决心。此后,他就经常拿着制作好的鸟笼到都匀、凯里等地售卖。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渐渐地有一些外地人找上门向他买鸟笼。于是,王玉和盘算着带动村里的人一起发展,他挨家挨户地动员村里的年轻人学习鸟笼编制技艺,同时拿出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资金,购置了30台钻机,又自己制作了80多把手式打孔机,无偿提供给参与鸟笼制作的村民,以提升鸟笼制作的质量和效率。

鸟笼制作

随着村里的村民逐渐加入鸟笼制作,产量有了富余,王玉和又带着鸟笼奔赴省城贵阳,希望寻找更广阔的市场和新的商机。在这里他幸运地结识了来自云南昆明的一位大客户。这位大客户对他的鸟笼青睐有加,当即决定一次性购买1000 个鸟笼,并承诺只要王玉和能把鸟笼制作好送到昆明,销路完全不用担心。这个令人振奋的大订单被王玉和带回卡拉村后,就像一颗定心丸,让原本还在犹豫观望的村民们吃下了安心。大家看到了鸟笼生意的广阔前景,纷纷放下顾虑,积极投身其中。自此,王玉和再无后顾之忧。他带着制作的鸟笼,踏上了全国各地的市场开拓之旅。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处,都积极宣传卡拉村的鸟笼,努力拓展销售渠道。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卡拉村的鸟笼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传统技艺探振兴步伐

02

在长期的相处与合作中,村民们早已将王玉和视为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主心骨”。他的实干精神与担当作为,赢得了全体村民的高度信任与一致拥护。1998年,在村级换届选举之际,王玉和众望所归,成功当选为卡拉村村支书,肩负起带领全村走向更美好未来的重任。

在王玉和的带领下,小小的鸟笼成为卡拉村特色经济

任村支书后,王玉和立足乡村发展实际,将鸟笼产业精心打造成 “一村一品” 的特色经济,大胆提出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公司“统一进料,统一规格,统一质量,分散加工,统一验收,集中销售,定点销售”的方式,即公司统一承接卡拉村鸟笼定购订单,根据订单数量统一采购原材料,并组织专业团队根据订单要求进行鸟笼设计,设计方案敲定后,及时向村民公布详细的制作图纸。村民们可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灵活认领数量并领取制作鸟笼的材料,随后回到家中进行鸟笼的编制工作。编制完成后,只需将成品交付给公司即可。每次订单金额大约10%为材料费,20%作为公司运营成本,剩下的70%全部为村民的收入。这种创新模式,让村民们实现了在零成本投入的前提下参与生产工作,从根本上打消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通过公司对原材料、规格和质量的严格把控,有力地保障了鸟笼的品质,使卡拉村的鸟笼产业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竞争力。

卡拉村的鸟笼产业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步、打响口碑,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 图为受访者提供

与此同时,王玉和开始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双管齐下拓展业务。一方面,积极丰富产品种类,在传统鸟笼编制的基础上,新增了灯笼、灯罩等手工编织品,进一步拓宽了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着眼于提升鸟笼的档次与品位,在确保中低档鸟笼质量稳定可靠的前提下,对高档鸟笼进行了精心的附加设计。例如,在笼脚至笼门的位置巧妙雕刻精美的图案,赋予鸟笼更高的艺术价值与观赏性,从而吸引了更广泛的客户群体,为卡拉村的鸟笼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卡拉鸟笼先后销往云南、广西、四川、湖南、上海等省(市),甚至跨洋渡海,远“嫁”到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倍受用户的青睐。

卡拉村精美的鸟笼

随着订单量如潮水般不断增长,王玉和毅然打破了“手艺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观念枷锁。在他的带动下,妇女们也纷纷投身其中,成为编织鸟笼的主力军。如今,卡拉村182户人家里有120多户参与鸟笼生产,年制作了鸟笼12万只,实现收入650万元。

乡村蝶变谱美好新篇

03

在卡拉鸟笼这张响亮名片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卡拉村,开启了他们的参观之旅。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也慕名而来,走进卡拉村,探寻鸟笼制作这一传统技艺的奥秘。为了更好地招待这些前来旅游和研学的游客,村里的各户人家积极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一系列配套设施。农家乐不仅提供美味的餐饮,还能满足住宿需求,让游客们能够深度体验乡村生活;稻田抓鱼等特色活动更是充满了田园乐趣,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其中。夏季鼎盛的时候,卡拉村每日要接待千余人。目前,卡拉村开设有28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每年为全村创收800余万元。

在卡拉鸟笼这张响亮名片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卡拉村。村民们更是开上了农家乐和民宿,依托鸟笼产业吃上了“旅游饭”

非遗技艺研学团到卡拉村学习体验传统鸟笼制作技艺 图为受访者提供

如今,走进卡拉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技艺传承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弥漫着鸟笼制作的温馨氛围,整个村子里熟练掌握鸟笼制作技艺的人数已突破 200 人大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王玉和毫无保留地将这门宝贵的技艺传播到了周边的村寨,周边的排倒、基加、乌湾、牛棚等村落都留下了技艺传习的足迹。

“卡拉鸟笼”已然成为成为这片土地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

在卡拉这片浸润着少数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鸟笼宛如一颗充满生机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蓬勃的生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王玉和,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炽热的情怀,勇挑传承技艺的重担,将鸟笼制作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悉心呵护、传承发扬,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王玉和的引领下,这片孕育着独特文化的土地,必将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书写出属于卡拉村的辉煌篇章,让这里的人们过上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

卡拉村的鸟笼文化孕育“新生机”,编织幸福新生活

延伸阅读:

卡拉鸟笼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古老手工编制技艺,据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使用制作工具有篾刀、锯子、钻子、标尺、夹子等。通过砍竹、破竹、除湿、定型、编织、上色等18道流程制作而成,产品造型可分为方、圆、尖、扁以及上小下大的罗汉肚、腰鼓形等。2011年12月23日,卡拉鸟笼被贵州省列为非物质文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文/本刊记者 王雯佳

图/本刊记者 肖芳

编辑/杨蕾

一审/廖迅

二审/夏进

三审/吴迁

来源:贵州画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