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卫平|志嘉大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9 15:08 1

摘要:施卫平笔名居一隅,区作协会员。1962年出生于崇明大同地区蟠龙六队,1978年因高考离家读书,毕业后曾在上海电机厂工作近十年。现居浦东金桥地区,业余爱好短小说、诗歌及散文写作。©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授权。

施卫平 笔名居一隅,区作协会员。1962年出生于崇明大同地区蟠龙六队,1978年因高考离家读书,毕业后曾在上海电机厂工作近十年。现居浦东金桥地区,业余爱好短小说、诗歌及散文写作。©本文经授权后发表,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授权。

志嘉大哥

志嘉大哥离世时,我才十岁。

宅上的来狗伯伯,就是那个常在月夜坐门槛上吹凤凰箫的长辈,一生养育了五个儿子,我父母就让我依次叫大哥、二哥和三哥等,大哥的妻子我叫她大姐。

大哥家在我们里宅的前头屋。

毕竟五十几年过去了,大哥留给我的音容笑貌已经不再清晰,只是他的阳光、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始终在我心里有不可磨灭的印象。

据说,大哥十四五岁时就去上海学生意,开始在大自鸣钟那边的烟糖果品公司工作,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下放回家,有一阶段在学校做过代课教师,教语文和数学等,因此周边领居有很多还是他的学生。后来大哥又去了上海的内河航运公司。不幸的是,在1970年左右,大哥在码头上为泊船带缆时,被弹回的缆绳重重击打了右腿膝盖。本以为疼痛不已的膝盖,只是外伤,经过治疗和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能恢复健康,孰知最后竟查出了膝关节的癌症,于是不得不在医院接受了截肢手术。

至今为止,我印象中最多的场景,就是养病在家的大哥右腋下夹着Y形木质的拄拐,右手握着中间的横档支撑着,一步步从里宅出来,与大家打着招呼,还有说有笑的。

我们当时毕竟有点少不更事,夏天看见他那个截肢的腿下端,像个口袋一样,皮肤上有一排缝线的痕迹,觉得很新鲜。大哥就让我们伸手去抚摸,看着我们好奇,他还和我们一起“呵呵呵呵”笑着。很多时候,大哥又叫我们跟着他回屋,然后一起坐在他灶间的饭桌旁,给我们讲故事。那些故事都是大哥从一些书本杂志上看来的,因为他爱看书。他热爱他原先的工作岗位,所以经常讲的是码头工人战天斗地的励志故事,尤其是他那些同行们克服重重困难,在关键时刻完成了别人看来完不成的任务,这使大哥非常自豪。大哥讲这些故事的时候,往往激情澎湃,十分具有感染力。许多年过去,想起当时的情景,总让我对照起样板戏《海港》里马洪亮的一段唱:“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

实际上,大哥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或许有来狗伯伯遗传的因素,他笛子、唢呐等等乐器都玩得非常娴熟。我想如果大哥身体好,由他直接担纲组建一支文艺宣传队的话,去各地演出节目,一定会不同凡响。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大哥的这一特质,最终是有接棒人的。多年以后在上海大众出租汽车公司乐队,大哥的儿子淼森,就是这里一个非常有实力的长号手。

骨癌的疼痛烈度,可能旁人是难以体会的。大哥在我们面前的阳光和乐观,却难以消除病痛对他的折磨。渐渐地,大哥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他自己也感觉到了可能的离别日子越来越近。看着自己的儿女和妻子,留恋和不舍,越发甚于大哥病痛本身的煎熬。其时,淼森还未真正成年,两个妹妹中,最小的卫娥才几岁。他们兄妹几个当然更留恋爸爸,淼森他们就经常在爸爸的病床前痛哭,这使大哥心如刀绞。有一次,大哥只能叹一口气,对淼森说:“不要哭,眼泪救不了你爹。”毕竟,大哥走后,这个家、这两个女儿的成长之路,还需要自己的大儿子辅佐妻子一起走下去。

临走前几天,大哥忽然对大姐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已经死了。有许多人来看我,说‘这个人怎么只有一只脚的?’”

大姐深知大哥说这句话的含义,就在大哥走后,第一时间请人来,用稻草扎了一只假腿,给大哥右脚接上。假腿的外面穿上裤子,穿上鞋子,外面基本就看不出什么异样来了。

去天堂的往生路上,志嘉大哥终于又有了两只健全的双腿,不再有病痛,也不用再拄拐了。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发布,任何媒体及个人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在转载时标明出处及作者,谢谢合作。

心语编委会

主 编:陆安心

副主编:施炳刚

视 觉:沈雯逸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END -

Copyright © 2014 - 2025 心语文化

分享

收藏

留言

来源:时尚江湖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