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清明后五天”,今日清明后第五天,到底怕啥?看农谚咋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09:09 2

摘要:今天也是清明节后的第五天,说到这天,有些地方有““最怕清明后五天”的说法,”那么,到底怕什么呢?我来给你答案: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阳春三月已经过去快一半,农历都到三月十二了。

今天也是清明节后的第五天,说到这天,有些地方有““最怕清明后五天”的说法,”那么,到底怕什么呢?我来给你答案:

为啥老话单单拎出清明后的五天来说事呢?这里面还真有点讲究:

① 这特殊的“五”: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五”这个数字可不简单。咱们常听说的“五行”、“五谷”、“五脏”,还有古代的“五礼”、“五刑”,都用“五”来构建重要的体系。

它往往代表着基础、稳定和某种周期性。清明后的这五天,恰好处于关键的“五黄六月”(农历五、六月)农忙期之前,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所以古人特别关注这几天的变化。

② 它是“春耕定盘星”:

这五天气温若稳定在合适温度,土壤湿度充足,种子便能顺利发芽;反之,若遭遇异常天气,轻则出苗不齐,重则需重新补种。因此,这五天被称为“春耕定盘星”,是古人“看天吃饭”的重要节点。

③ 关乎“地气”回暖:

古人认为,清明后这五天是大地深处寒气彻底消散,“地气”真正全面回暖的一个临界点。

这时候,土里的冻层彻底化了,藏在土里的虫卵也开始准备孵化。要是这几天气温上蹿下跳,不仅刚出土的嫩苗容易被冻伤,还可能刺激各种虫害提前爆发。

所以有句老话讲:“清明后五天地门开,虫王探头收成裁”,就是说这几天的天气对病虫害和收成影响很大。

农谚说:“清明后五冻断筋,麦苗蜷缩不抽穗”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清明后的这五天里头,突然来了个大降温,冷得能把筋骨冻断似的(当然是夸张说法),那么正在拔节生长的麦苗就会被冻伤,缩成一团,影响后面的抽穗扬花,严重的甚至可能绝收。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因为这个时候,像冬小麦正处在孕育麦穗的关键期,油菜也开着满枝的花,它们自身的抗寒能力非常弱。一旦遭遇“倒春寒”,庄稼的细胞可能被冻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第二怕:怕“旱”

老话说:“后五天地冒烟,秋后仓底见青天”

“地冒烟”是形容土地干旱得厉害,一点水分都没有。这句农谚是说,如果清明后这五天持续干旱,不下雨,那预示着接下来可能还会继续旱下去,到了秋收的时候,粮仓可能就空荡荡的,能直接看到仓底。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清明后正是春播作物下种、出苗和生长初期,对水分的需求非常大。这时候如果碰上持续干旱,播下的种子难以发芽,已经出土的幼苗也容易旱死。

而且从大的气候来说,如果这时候控制我们东亚天气的副热带高压迟迟不北上,暖湿气流上不来,就很容易形成春末夏初的干旱,也就是所谓的“空梅旱”,影响更大。

第三怕:怕风

农谚说:“五日西南风,害虫闹嗡嗡”

这句农谚指出了对特定风向的担忧。如果清明后这五天刮起了干燥炎热的西南风,那可能不是好兆头,预示着后面可能会有虫灾害。

从科学角度看,一方面,持续的大风,尤其是干热风,本身就可能吹伤刚出土的、非常娇嫩的秧苗,这也就是有些地方说的“风卷秧”。

更让人担心的是,像这种干燥的西南风,往往会加速土壤里虫卵的孵化速度,一旦条件合适,就可能导致蝗虫大量出现,形成蝗灾,“闹嗡嗡”一片,对庄稼造成毁灭性打击。

当然啦,农谚是经验的总结,给我们提个醒。如今科技发达了,咱们还是要多关注专业的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结合科学的方法来安排农事,这样才能更好地趋利避害,争取好收成!

来源:看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