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挥舞着关税大棒,在全球掀起“关税风暴”,众多国家不堪重压,纷纷“服软”。越南无奈宣布对美所有商品零关税,只求特朗普取消高达46%的关税;中国台湾省的赖清德也宣称对美零关税,此举遭批为“掏空台湾”式的投降。
特朗普挥舞着关税大棒,在全球掀起“关税风暴”,众多国家不堪重压,纷纷“服软”。越南无奈宣布对美所有商品零关税,只求特朗普取消高达46%的关税;中国台湾省的赖清德也宣称对美零关税,此举遭批为“掏空台湾”式的投降。
可风云突变,据福克斯新闻4月6日报道,特朗普竟表示愿与中方就关税问题谈判。
但他同时抛出苛刻条件:中方必须解决“巨大贸易逆差”,否则拒绝签署任何协议。
还称美中存在万亿美元贸易逆差,美国每年“损失”几千亿。这一180度的态度大转弯,瞬间引发全球热议,人们不禁猜测,特朗普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特朗普执政期间,关税政策频繁且强硬。当地时间2025年4月2日,他在白宫签署两项“对等关税”行政令,宣布设10%“最低基准关税”。
对不同贸易伙伴加征更高关税:中国大陆面临34%新税率,欧盟20%,日本、韩国分别为24%、25%,东南亚多国因贸易顺差靠前,也难逃高额关税,柬埔寨、越南分别被征49%、46%。
这并非偶然之举,此前任期内,特朗普就已对多国多行业加征关税,涵盖钢铁、铝、汽车、电子等。他秉持“美国优先”,认为他国出口抢走美国工作机会、损害经济利益,试图借关税重新平衡贸易关系。
其关税大棒挥出,全球反应各异。部分经济实力弱的国家和地区选择“服软”。越南作为典型,美国是其最大出口市场。
特朗普加征46%高额关税后,越南经济重创,VN指数大跌,无奈宣布对美所有商品零关税,只求保住出口市场。
中国台湾地区的赖清德当局同样妥协,声称“不报复”并对美零关税,却遭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等批评,被指对美投降、“掏空台湾”,因这不仅无法解决贸易问题,还会加深经济依赖、损害自身产业。
然而,中国和欧盟等有实力者坚决反制。中国面对挑衅,“11箭齐发”,依相关法规对美部分商品加征关税,维护自身权益与贸易秩序。同时,坚定维护多边主义规则,凭借WTO成员身份,合规、迅速且理性应对美国不公平贸易行为。
欧盟面对特朗普关税政策,拟定260亿欧元报复清单,针对美国钢铝关税,涵盖哈雷摩托车、大豆等商品。
不过,欧盟内部意见不一,法国主张强硬反击,呼吁对美科技企业“以牙还牙”,意大利则担忧报复“损人不利己”,强调谈判降温,这给反制行动带来不确定性。
中美贸易逆差一直是特朗普口中的“痛点”,他常借此指责中国在贸易中占美国便宜。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其形成因素复杂,绝非表面数据这般单纯。
从美国产业结构来看,其经济高度倚重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超70%,制造业占比相对较低。在全球化产业分工下,美国将大量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转移至海外,专注发展高科技、金融服务等高端领域。
这致使美国国内对中低端制造业产品需求依赖进口,而中国凭借完备产业体系、高效生产能力及较低劳动力成本,成为美国重要商品供应国,在货物贸易上形成较大顺差。
美元霸权地位也是关键因素。作为全球主要储备与结算货币,美国能通过印钞购买全球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独具优势。
他国为获取美元,大量出口商品至美国,满足其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剧美国贸易逆差。比如美国的金融、教育、文化等服务行业竞争力强,每年向中国出口大量服务产品。
若将服务贸易纳入统计,中美贸易逆差实际规模将大幅缩小。特朗普提出的“对等关税”政策,试图以此减少贸易逆差,从经济学原理与实际经济影响看,这一政策并不合理。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专注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交换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升全球福利。
美国在高科技、高端服务业等领域优势明显,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占据优势,双方贸易合作本可互利共赢。但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违背该原理,人为设置贸易壁垒,强行改变贸易格局,不仅无法解决逆差问题,还会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降低全球经济效率。
实际经济影响层面,特朗普关税政策严重损害美国自身经济。关税提高使美国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成本剧增,导致国内物价上涨,降低消费者实际购买力。
例如,美国对中国进口的服装、家具、电子产品等加征关税后,消费者需支付更高价格,加重生活负担。
同时,关税使美国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尤其依赖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企业,为维持利润,或提高产品价格,或缩减生产规模,削弱了美国企业竞争力,部分企业甚至将生产线转移至他国以规避关税影响。
此外,该政策引发全球贸易伙伴反制,美国出口市场遭受重创。众多国家对美国商品加征关税,美国农产品、汽车、飞机等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受阻,出口额大幅下降。这不仅造成美国农业、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利润下滑、岗位流失,还拖累经济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特朗普执政时美国贸易逆差未减反增,充分证明其“对等关税”政策在解决贸易逆差问题上的失败。
面对特朗普政府挥舞的关税大棒,中国以"组合拳"模式展开立体化应对,展现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定力与战术灵活性。此次交锋中,中方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反制体系,形成多维度的战略防御纵深。
在关税博弈层面,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果断祭出"对等反制"策略,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美国的全口径进口商品实施34%的附加关税。
商务部同步启动"法律战",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框架内发起正式诉讼,既维护自身权益,更彰显捍卫多边贸易体系的决心。
海关总署则祭出"精准打击"组合技,将多家美方实体纳入出口管制清单,特别针对中重稀土等战略资源实施出口限制,同时暂停6家美国企业的农产品输华资质,形成精准的战略威慑。
舆论战场同步展开高强度交锋。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以"三个不变"——维护国家尊严的决心不变、深化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变、促进合作共赢的立场不变——明确划出红线。
官方媒体矩阵同步发声,《人民日报》头版评论以"战略自信"破题,指出"压力测试恰恰印证中国经济韧性",既稳定市场预期,更展现制度优势转化的发展动能。
战略突围呈现"三箭齐发"态势:外交层面启动"统一战线"构建,通过金砖机制、上合组织等多边平台强化战略协作,欧盟启动《反胁迫工具法》与加拿大对等征税25%的联动,形成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反制合力。
贸易版图实施"战略再平衡",深化与东盟"钻石十年"合作(2024年贸易额突破8.8万亿元,增速15%),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贸易规模达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2%),加速RCEP机制落地,构建多元化市场矩阵。
产业升级启动"替代突围"计划,半导体领域突破28nm自主产业链节点(长江存储实现192层NAND闪存量产),新能源产业构建光伏-锂电双循环体系,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形成"绿色竞争力",建立技术壁垒破解路径。
这场战略博弈揭示深刻启示:中方既保持"不愿打"的战略理性,更具备"不怕打"的应对底气,通过规则战、舆论战、市场战、技术战的立体协同,不仅有效化解外部冲击,更在压力测试中锻造出更具韧性的新发展格局。
中美关税谈判前景未卜,特朗普解决“贸易逆差”的谈判条件可行性低。过往经验表明,其“对等关税”政策不但未能缩减逆差,还损害美国经济。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中方立场坚定、应对得力,为后续谈判筑牢根基。未来,若美方放弃单边主义,秉持平等互利原则,中美经贸关系有望回暖;反之,贸易摩擦或将升级,冲击全球经济。
看待中美贸易关系,需保持理性。两国经济依存度高、合作潜力大,但贸易摩擦也可能长期存在。
我们要做好长期应对准备,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推动全球贸易体系的改革,维护公平开放的贸易秩序。
来源:玉惜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