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北京日报客户端发布了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我们从《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历年的报纸中挑选了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它们跨越半个世纪,记录着不同年代的女性及女性团体昂扬的面貌。经过多方努力,照片中的几名女性榜样找到了。数十年后,在这个
今年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北京日报客户端发布了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我们从《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历年的报纸中挑选了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它们跨越半个世纪,记录着不同年代的女性及女性团体昂扬的面貌。经过多方努力,照片中的几名女性榜样找到了。数十年后,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她们和当年的自己“相逢”,并再次接受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2012年3月8日,刘宏的工作照登上了《北京日报》头版(左)。近日,她手捧着当年的照片,再次接受记者采访(右)。本报记者 亓国梁 摄
刘宏
在焊花飞舞中书写精彩人生
近日,记者来到首钢技术研究院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拜访曾登上2012年3月8日《北京日报》头版的女焊工刘宏。见到刘宏时,她身着蓝色工作服,正在为最新款无磁钢的焊接试验忙碌着。
“那时候真是年轻呀!我的青春都和焊花为伴,只为焊接‘最好的钢’!”看到记者赠送的当年的照片和报纸,她兴奋不已,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3年前。
2012年3月接受采访时,42岁的刘宏刚到首钢技术研究院不到一年。“记者采访我,估计因为我是这里唯一的女焊工吧!”她笑着说,首钢老厂区2010年关停后,当时在运输部担任焊工的她内心一度忐忑,不知能去哪儿工作。
单位负责人找她谈话,建议她去首钢技术研究院工作,她一下子有些蒙,更加惴惴不安。要知道,技术研究院堪称首钢技术创新的“发动机”,这里的科研人员很多都是高学历的博士、硕士。而刘宏曾经是高考落榜生,从技校毕业后进入首钢,成为了一名焊工。
虽然学历不高,但要论焊接技术,刘宏心里却有十足的底气。她打心眼儿里喜欢电焊,哪怕旁人再怎么说“小姑娘学不来”,她也每天坚定地跟在师傅身后苦学焊接技术,再累也不怕。几年时间里,她的技术突飞猛进,成为当时首钢唯一的女电焊高级技师。
2011年初,刘宏来到首钢技术研究院焊接实验室工作。2012年,团队承担了“蓝鲸1号”钻井平台海洋工程用钢认证的任务,科研人员设定了各项参数,但成品总有裂纹。她凭借着多年一线实操的经验,很快发现了问题,并给出了书本上找不到的解决建议。焊接试验果然顺利推进,她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团队的科研人员佩服不已。
这些年来,刘宏团队承担了多项重点工程的钢材研发任务,还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毫无保留地向后辈传授实践经验和焊接技术。对焊接事业的热爱早已经融入了刘宏的血液中。她把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光凝聚在焊枪上,在四溅的焊花中绽放着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本报记者 潘福达
1991年3月8日,马美娜的工作照登上了《北京晚报》头版(左)。近日,她拿着当年的照片,再次接受记者采访(右)。实习生 张丁熙 摄
马美娜
从塔吊司机成长为建筑专家
在北京建工四建公司展厅里,一张1991年3月8日的《北京晚报》格外醒目。头版照片中,一名女技术员手持钢卷尺,正在施工现场指导作业。她就是从塔吊司机成长起来的建筑专家马美娜,从业39年她在钢铁丛林间书写着人生传奇。
近日,记者跟随已退休8年的马美娜重返北京建工四建公司新址。当记者送上当年的照片后,她久久凝视,曾经钢桁架上蒸腾的热浪仿佛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1978年,21岁的马美娜从平谷插队招工返城,成为北京建工四建公司首批女塔吊司机。攀爬上几十米高的操作室,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她每天要完成200多钩精准吊装。“塔身行走,起落臂杆,机身旋转,吊钩定点吊装”,她笑着比划当年开塔吊的情形,仍能清晰地复述操作口令。
1983年,马美娜从朝阳职工大学工民建专业学成归来,出任公司机械处技术组组长。上世纪90年代初,公司承接了广州标致汽车H6库房工程。面对7根钢管相贯线的连接难题,马美娜带领团队展开技术攻坚。在计算机没有普及、没有CAD绘图软件的年代,她用手工绘制了上百张放样图,做成精准的下料样板。从放样、做样板、做方案开始,到随队去广州现场,她全程参与。
施工遇上高温酷暑。“往钢檩条拼装台一站,热得汗流浃背,劳保鞋往钢板上一踩都粘脚。”马美娜回忆。最终该工程荣获广州市优质工程称号,至今仍是业内相贯节点施工的经典案例。马美娜之后转战土建施工,在公司工程项目经理部担任主任工程师。后来又担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负责公司技术标投标工作。
抚今追昔,马美娜深有感触:“当年我们在钢板上挥汗如雨,现在年轻人都用BIM 建模,不管怎样,建设者的匠心永远不能丢。”
本报记者 胡德成 实习生 张丁熙
1996年3月8日,孙晖的工作照登上了《北京晚报》头版(左),近日,她拿着当年刊登自己照片的报样,再次接受记者采访(右)。本报记者孙宏阳 摄
孙晖
为“大辫子”保驾护航32年
一头干练短发,一身深色制服,操作台上的孙晖,正伸手操作电钮……1996年3月8日《北京晚报》头版上的一张黑白老照片,将孙晖的思绪带回29年前。那会儿她才28岁,是电车公司供电所的一名女职工。直到2018年退休前,她在这个岗位干了32年,可以说一辈子都在为“大辫子”供电。
“作为一名基层女职工,能登上当时的纸媒顶流——《北京晚报》,感觉无比光荣。”回忆当年接受采访的情景,孙晖依然很激动,“人们印象中,提起公交就是司机、售票员,那次报道让很多人知道,还有我们这群在幕后为公共交通保驾护航的人。”
电车供电所,是北京公交集团的下属企业,分布在城区各个点位的变电站,承担着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600伏电,继而为“大辫子”电车输送稳定电流的职能。“过去没有双源供电保障时,一旦风大把树刮倒,搭在车线上引起短路,需要我们立即反应、处置,3分钟内必须把电送出。”孙晖回忆道。
不仅白天需要集中精力值守,供电所职工还需要三班倒,在末班车收车后,对线路设备进行保养。“保养是个精细活,需要拿着小刷子,将线排里的灰尘清扫干净。”孙晖还记得,盛夏夜里,穿着长袖工作服、绝缘鞋,钻进热气腾腾的设备房里,就像蒸桑拿。维护保养两小时,里里外外全身都会湿透。
公共电车,是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32年里,孙晖也见证着公共电车的发展变化。
拿进电闸来说,过去设置在室外时,个子不高的孙晖要踮着脚,费力地用拉杆控制。如今,架空线入地,电缆埋进地下,操作设备也搬进室内柜子里,操作更方便安全。自动化升级,也提升了供电所效率,监控中心可以远程操作设备,精准排查、定位故障。
“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出行,公共电车不仅是首都名片,而且也非常绿色环保。我为首都北京先进的公共电车系统和锐意进取的公交人感到自豪!”孙晖说。本报记者 孙宏阳
经新兴袜厂老厂长朱学义(中)的召集,曾上过报纸的四名女工石玉兰(左一)、宋秀英(左二)、陈玉冰(右二)、毛莉(右一)几十年后再相聚。 本报记者 亓国梁 摄
袜厂女工四姐妹
“没想到还能看到这张照片”
这是一场特殊的聚会。在新兴袜厂现在的办公地——柴棒胡同甲2号,四名退休女职工陆续赶来,老厂长朱学义也来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们几位的照片都曾刊登在《北京日报》上。”
45年前,四名女工都在针织车间工作,宋秀英是车间副主任,管着400多名职工;毛莉善于缝袜尖儿,石玉兰、陈玉冰负责织袜筒。当年能上报纸的,都是纺织系统的操作能手,一人要看7台机器,一天就能织200多双袜子,“吃饭不停车,上厕所也得小跑着去。”宋秀英说。
记者将老照片、老报样制作成了相框,送给几位女职工。“你们有心了”“没想到还能看到这张照片”……她们仔细端详着,有人还红了眼眶。当年,能上一回报纸是很大的荣誉,更别提是北京市的党报了!陈玉冰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这张照片上的两个人就是我和石玉兰。我俩正交接班,记者来抓拍的。”
当年新兴袜厂是纺织系统的先进单位,在上世纪80年代全系统袜厂中经济效益排名第一。回忆起当年的辉煌,几位老职工都抢着讲述:全国第一台日本进口的连裤袜机投用后,生产出的袜子薄透又有韧性,在很多大商场都设有销售专柜。
宋秀英手中的老照片,是针织车间党支部的合影,那年被北京纺织局评为优秀支部。“我们车间职工多、女性多,党员也多,大家为了完成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
照片中的毛莉也就20多岁,浓密的头发盘起来塞在白色工作帽里,她守着机器,屏息凝神一针针挂袜口。“在京津沪三市针织系统青年操作表演赛上,我拿了第二名。”她说,比赛时有记者来采访,为她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后来我的照片登报了,是个特别大的鼓励!”
如今,几位女职工退休有二三十年了。“谢谢《北京日报》,定格下我们的青春,又提供这次重聚的机会。”她们说。 本报记者 朱松梅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