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高能!宜春田间上演“科幻大片”!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9 15:46 1

摘要:“以前种田全靠人力,人工成本高、效率低,累得不行。”阳七和开心地说,“去年我新买了一台插秧机,本来需要10万元,政府补贴50%(含省累加补贴),省了5万多元。而且机器插秧速度快,一天可以净插25亩到30亩,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期

沃野田畴间到处都是“铁牛”闹春耕

无人机越过农田的繁忙景象

在宜春上高县

拖拉机的轰鸣声、农机具的运转声

农民们的欢声笑语彼此交织

在田间地头奏响欢快的乐章

宣告新的一年希望的开篇

农户在集中育秧中心的秧田里劳作。

新农具的“科技范”

“现在机器一开,省时又省力,春耕再也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上高县新界埠镇农户阳七和看着正在田间作业的农机,脸上洋溢着笑容。

现代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让春耕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早些年,春耕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场艰辛的体力活儿。

“以前种田全靠人力,人工成本高、效率低,累得不行。”阳七和开心地说,“去年我新买了一台插秧机,本来需要10万元,政府补贴50%(含省累加补贴),省了5万多元。而且机器插秧速度快,一天可以净插25亩到30亩,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为调动农民机械化种植的积极性,上高县积极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把实惠送到农户手里。2024年,全县受理农机购置补贴申请994台,补贴农户2400万元,水稻机耕、机收率达99%,高效植保机械化率达60%,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7%。

农机补贴政策不仅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还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江西晶升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全智能化育秧生产线,从种子装进育秧盘,到送往暗室催芽,再到培育壮秧、起秧插秧,全过程机械化操控,效率提升了数倍,育出的秧苗更加健壮、整齐。

上高县农户对新培育好的秧盘进行摆放、覆膜。邹利强/摄

“借助工厂化育秧,水稻亩产量相较传统育秧方式提升了约15%。”该公司董事长付喜明介绍。

工厂化育秧的兴起,为春耕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上高县锦宏农机专业合作社育秧中心,自动化微喷系统不断喷洒出细密的水雾,滋润着每一株秧苗,一排排整齐的育秧盘里,嫩绿的秧苗争相吐绿。

该合作社积极引入新技术,实施优质稻订单种植模式,提供植保、农资供应、谷物烘干、仓储、冷藏、农业机械化服务等种、管、收、储一条龙服务,育秧基地育出的秧苗可供应2万亩大田。

“我们的育秧技术越来越成熟,订单也越来越多。”育秧中心负责人曾庆虎笑着说,“我们的秧苗粗壮、根系发达,种下去成活率高,周边县市和本地的农户都抢着下订单。”

到2024年底,上高县已建成投产的工厂化育秧中心有18家,推广叠盘暗化出苗育秧技术和“1+N”的育秧模式,可为35万亩农田供应秧苗,在显著提高秧苗成活率的同时,还节省了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

新农田的高产“绝活”

走进上高县芦洲乡大垣村,一幅现代化农田画卷映入眼帘。平整的土地、笔直的田埂、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还有配套完善的田间道路,让人眼前一亮。

“以前的农田高低不平,灌溉排水也不方便,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我们的农田大变样。”村民袁文财兴奋地说。

大垣村位于芦洲乡西北部,山岭纵横,田丘相间,是典型的丘陵网络地貌,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2024年,上高县农业农村局将大垣村和江口村相邻的2545亩农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以“一灌两排、两路并行”的布局进行整体改造,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系统升级、田间道路硬化及农田生态保护等举措,使粮食年增产16.54万公斤,每亩增值167.7元以上。

“结合智慧农业,我们探索出‘5G+建后管护’模式。在泗溪镇墓田村开展试点工作,将2190多亩高标准农田纳入新模式管护,以信息化手段立体式管护高标准农田。”上高县农业农村局高标办负责人何威说。

近年来,上高县累计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37.1万亩,占该县永久基本农田的94.5%。通过完善田间道路、灌排沟渠、取水泵站等基础设施,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环境明显改善。

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上高县从改良土壤入手,对农田进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改良土壤性状;在双季稻区开展“稻稻油”轮作,推广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三茬轮作四季无休”,优化土壤结构……

目前,该县早稻播种面积稳定在26.6万亩以上,冬种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和高效的轮作模式,带动全县水稻单产大幅提升。

上高县农户驾驶农机翻耕土地。邹利强/摄

新农人的“兴农术”

前不久,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2024年江西吨粮片、高产片创建擂台赛、粮王赛评比结果,上高县泗溪镇曾家村的上高水稻科技小院水稻栽培科研团队以双季稻亩产1335.91公斤的成绩位列全省第一。

谁来种地,谁来兴村,是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上高水稻科技小院的成立,就像种下一颗科技的种子,在田野上生根发芽,带动了一批新农人的崛起。

依托江西农业大学的科研力量,小院常驻20多名农业专家和硕博士技术骨干,他们帮助当地农民解决水稻种植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研究出双季优质稻“两优一增”丰产高效生产、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双季稻早籼晚粳高产高效生产等前沿技术。在他们的稻田里,早稻平均亩产500公斤、晚稻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一举实现了“吨粮田”目标。

年轻的种粮大户罗荣华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罗荣华的种粮收益一直不太理想。科技小院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小院组织的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学习“早粳+晚粳”“早粳+晚优质稻”“再生稻丰产高效”等新模式,以及从育秧、插秧到施肥、收割的全程机械化技术。

如今,他经营的荣尧农机专业合作社,95%的基本农田都变成了高标准农田。目前,合作社已签订代育代插合同100多份,服务面积3万多亩,通过大幅让利农户,服务面积预计达到15万亩。

上高县农户驾驶农机翻耕土地

从原来的不想种地,到如今爱上种地,罗荣华感慨:“以前种粮是靠天吃饭,现在我们是靠技术赚钱。我要把这些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让大家一起专心种粮,发家致富。”成立农业合作社后,他吸收困难农户入社,免费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免费机耕、机收近100亩,为上高县社会福利院的五保老人捐建多个3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

在上高首届“粮王”评选活动中,61位种粮大户获得“优秀种粮大户”称号,他们中有执着探索新型种植模式的巾帼“新农人”李华秀,有种植再生稻2000亩的种粮模范吴汉明,有用新技术、新模式带动1000多位农户增产增收的“最美退役军人”傅敏……他们不仅自身靠努力走上了致富之路,还积极联农带农、兴农富农,成为上高县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绞尽脑汁地探索,到全力以赴地实践,上高县的优质稻种植比例以及机械化率居全省前列,培育出粮食产业龙头企业10家,省级粮食产业化联合体2家,现有粮食生产示范基地3.7万亩,订单农业16.5万亩,带动1.2万户农户实现增收。

新兴科技和现代化的种植理念正在不断重塑传统农业,让沃野田畴焕发勃勃生机,种粮户紧紧凝聚在一起,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来源:宜春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