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自嗨!不是米国离不开我们的商品,而是咱们市场早被外国货渗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16:32 1

摘要:你刷着短视频,突然刷到“支持国货”的视频。随手点进直播间,主播正在声嘶力竭地吆喝着:“家人们!这款中华牙膏,那可是纯植物配方的哦,支持国货,就是爱国!”

你刷着短视频,突然刷到“支持国货”的视频。随手点进直播间,主播正在声嘶力竭地吆喝着:“家人们!这款中华牙膏,那可是纯植物配方的哦,支持国货,就是爱国!”

屏幕前的你热血一下子就上头了,果断下单。殊不知这管印着“某华”二字的牙膏,其母公司乃是欧洲巨头联合利华——一个注册地在英国的跨国企业。

实际上,从你每天刷牙的牙膏,洗头用的洗发水,到孩子喝的奶粉,老人吃的保健品,货架上至少30%的“国货”已然被外资悄悄地掌控了。它们以中文名、中国红包装以及爱国话术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使我们在“支持国货”的情感中,心甘情愿地为外国资本掏出钱包。

1994年,联合利华,收购了上海牙膏厂,50%的股权从而获得了“中华”品牌的经营权。为了掩饰其外资身份,品牌方特意,保留了中文名,以及复古包装,广告词中,反复强调“四十年的老品牌”,不过却始终未曾提及跨国股东的真实背景。如今每当卖出一支“中华”牙膏联合利华的利润账户,便会多增加,数毛钱。

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乃哈尔滨啤酒,1900年于东北这片土地之上诞生。2004年之际,美国百威英博以58亿港元之价格,将其全部股权购得。如今超市货架上的“哈啤”从生产至品牌所有权这一整个进程已然全然沦为“去中国化”。更为令人觉其可笑的是,它时常被消费者误当作是“国潮啤酒”。

“一节更比六节强”的广告语深深印在人们心中,不过2003年南孚被美国吉列集团收购后,其产品线开始朝着海外方向倾斜如今在中国超市里售卖的南孚,仅仅是跨国资本全球布局当中的一颗棋子罢了。

另一方面,也有假洋牌的“身份证造假术”

某士邦:1998年,由中国人创立,却跑去英国注册公司,在包装上印着,“英国全球有限公司授权,2006年卖给澳大利亚公司后,便摇身一变成了‘洋品牌’,2017年又花费资金回购股份,上演了一场‘出口转内销’的资本游戏。

某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在日本注册品牌,LOGO模仿无印良品,门店用日式装修,产品却全由中国代工通过“伪日系”营销年营收超百亿。

部分外资品牌深谙中国消费者心理,某汇火腿肠被美国高盛控股后,广告片频繁出现农村场景、家庭聚餐画面强化“国民食品”形象。某龙鱼食用油在直播间主打“中国厨房必备”,却对母公司丰益国际(新加坡)的控股背景闭口不谈。

国货崛起的真正挑战: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外资收购中国品牌的套路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第一步:收购市场份额高的本土品牌如大宝、小护士。

第二步:雪藏原有技术,转而推广母公司高价产品,如宝洁用海飞丝挤垮国产洗发水。

第三步:通过资本运作让品牌“去中国化”,如达芬奇家居伪造意大利血统。

调查显示,68%的消费者认为,“支持国货是爱国行为”,但其中42%的人坦言,“分不清哪些是真正的国货”。这种信息的不对称,让外资品牌得以在“国潮”的风口之下,浑水摸鱼。

真正的国货崛起,绝不是靠“起个洋名”或“卖惨营销”,而是需要我们自立自强。

2025年政府采购新规,要求核心部件100%国产化才能认定为“国货”;华为、比亚迪等品牌的成功证明,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打破外资垄断;扫码查企业注册地、关注成分表国产化率,用理性消费支持真正国货。

下一次再见到“中华”了“哈尔滨”了“大宝”这类名称的时候,不妨多花些时间思考一下:这家企业的领导者,到底是一位心怀家国的企业家,还是一名源自华尔街的资本追逐者?

要明白国货的尊严,终究得依靠自身实力来维护,而并非仅仅借着名字里的几个汉字去勉强维持。

来源:杨望星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