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文学《路魂》(连载之二十三)【原创】/ 赵富山(洛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9 16:33 2

摘要:路基土方连队施工,推小车,抬大筐,填土方,战塔头,修涵洞,架桥梁,凿山洞,“高粱米、大碴饭,一顿要吃三碗半,吃完就去把活干,周末还要大会战!”

春天,兴安达子香

洛钊

又到清明,大兴安岭回黄转绿。

满山的达子香,是我儿时的唐诗,

是我梦中的精灵,飞翔在我生命的天空

士兵的春天,是火热的,是有生命的。是绿色的。

我们已不再年轻,此刻重返老营盘,

寻找金戈铁马,和那血汗遍洒的老山川。

我的春天,像漫山遍野的达子香,那是军人心中的红杜鹃。

是激情的,是跃动的。是丰富的,是含情脉脉的。

我的春天,是那条额尔古纳河,春汛中波光粼粼。

是那片樟子松,郁郁葱葱,遮天蔽日。

我的春天,是森林中的绿色军帐,是白雪皑皑阿尔山。

是一望无际的呼伦草原,是那吃人的塔头湿地,

和少数民族一起筑路的深情。

我的春天是奔驰的铁马,是铁笛的长鸣。

是锃亮的铁轨,是奔腾的列车。

是开山放炮的震耳欲聋。

我的春天,充盈我的笑声,挥洒我的泪水。

爬冰卧雪,挑战极限是我的激情澎湃,是我的军人作风。

我的春天,是我的青春,是我的情爱。

是我的四季,是我的爱人。

我就这样,就这样在达子香芬芳里成长。

在达子香嫣红中放飞。

在春天里播种希望,在秋天里完成我的使命!

大兴安岭的四月,是达子香的花季。

是暖阳,是和风,是春雨。

是隧道塌方,河水泛滥,森林大火。

更是战友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我的四月,达子香是我的恋人。

是阳光,是美丽,是多情。是默默无言的直视。

她见证着英烈血衣和遗骸。

我的四月,是铁兵播下的种子。

我的希望,牵住春天的裙裾。

那绿色的裙裾,是草绿的戎装。

在乍暖还寒中,闪闪发光的是军帽上的红五星。

用罕达犴优美的舞姿,跳起春天的圆舞曲。

我终于,终于站在加格达奇北山之上。

那两根铁轨直插云天的兵徽之下,埋葬着战友的英灵。

我不要松开你的手,却无奈目送你的远行。

我终于,终于要撕下日历,将你珍藏在青春记忆中。

我站在四月的风里,在忆念达子香的幽梦中,

思念战友,回顾军旅!

在北疆的绿皮火车上,等待远行你的归期——

接你回家,老了不再远行!

路基土方连队施工,推小车,抬大筐,填土方,战塔头,修涵洞,架桥梁,凿山洞,“高粱米、大碴饭,一顿要吃三碗半,吃完就去把活干,周末还要大会战!”

铁道兵三师铺架队在林海雪原深处,北疆古莲的原始森林中铺设钢轨。一幅幅战斗场面,扑面而来,犹如“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战斗的口号,曾经如此撼天震地,奋进的呼声,也曾这样响彻云霄。我们在这里踏着英雄足迹遍布的漫漫长征路,“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肩负着新世纪、新时代的光荣使命,总以炽热赤心、满腔热火,向着强军梦,家国梦,砥砺前行。

在距加格达奇30公里处有一段隧道——嫩林铁路线上著名的朝阳一号隧道,60多年前,为开发建设大兴安岭,英雄的铁道兵战士在此艰苦奋战、流血牺牲,在一次塌方事件中,万斤巨石下站立起来一位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就是石家庄入伍的共产党员张春玉。

1964年10月,大兴安岭开发大会战期间,张春玉所在的连队被指定担任打通朝阳一号隧道的任务,这条隧道全长400多公尺,是嫩林铁路线的咽喉,也是进驻大兴安岭、打开这座绿色宝库的南大门。

要进行隧道施工,首先要抢修一条便道,而这里四处是塔头、沼泽和杂树,没有通车的路,大型机械进不来,十六连的指战员们只好用锹、镐、土篮子等简单工具,在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低温下,推开没膝深的积雪,刨开冻土,用肩挑、人抬、钢针撬、炸药轰。路基就是在这样一锹、一镐、一石、一土的积累中增长、伸延着……

经过五个月的奋战,便道修完了,很快进入开通隧道的施工中。具有两年军营生活经验的共产党员、副班长张春玉,此时已是名副其实的老兵了,他自觉地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炼自己,哪里艰苦他争着去,哪里危险他抢着上。

由于洞内岩石属破碎层,只能挖一段用木料支撑一段。开挖隧道洞门时,张春玉发现洞口的陡崖上有几块石头裂开了,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滚落下来,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张春玉拿起一根钢钎对班长说:“我上去把它撬下来。”他一边说着,一边系上保险绳,一步一步艰难地爬上了两丈多高的陡崖,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撬动,大石头终于滚落下来,这时汗水已浸透了他的棉衣,头发上流下的汗珠都结成了冰串串。

张春玉时刻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副班长,他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他的战友。一次连队外出执行任务,途中遇到一条小河,河上没有桥,河里流淌着刚刚融化的冰块和雪水。张春玉首先下河探路,又往返几趟把体弱的战友背了过去,河水寒冷刺骨,战友们看他那双冻得通红的脚,心里很是不安。他却只是笑着说:“没关系,赶路吧。”

隧道工程在步步深入,施工条件更加艰苦。1965年6月30日凌晨,张春玉、王物件班的同志们来接班,他们进入隧道后直奔施工前导坑,决心以更大的干劲拿下新的进度。进入工作区后,前导坑处有碎石下落,突然一块钢盔大小的石头从顶部掉下来,砸在战士敦凤堂的身上,紧接着鸡蛋大的、拳头大的石块像雨点一样压了下来,一场塌方即将发生。

张春玉和王物件不顾自身安危将敦凤堂推出险区,伴随着塌方的轰隆巨响,一块重五六吨的巨石塌下来,将张春玉和王物件压倒在地,王物件当场壮烈牺牲,张春玉昏迷不醒。

经过两小时四十分钟的全力抢险,战友们终于用多个千斤顶把巨石支起来,张春玉得救了!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敦凤堂怎么样了?”当听说战友王物件牺牲时,他悲痛地说:“我是副班长,我没有照顾好他。”因伤势过重,张春玉被紧急送往哈尔滨住进了211医院。

他的右胸三根肋骨骨折,左腿粉碎性骨折,左胯骨脱臼。住院后腿部先后经过5次大手术,才终于重新站立起来。

由于张春玉的突出表现,铁道兵党委授予他一等功,并发出了“向一心为公的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同志学习”的号召。1966年,张春玉被国防部授予“铁道兵硬骨头战士”称号。从此,张春玉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他的英雄故事,在大兴安岭,在黑龙江乃至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史中闪光的一笔。

午夜零时 ,郭亮从上一班战友的手中接过风枪,打开风阀。风枪“哒哒哒”地转动起来。排风孔吐着白烟。他前腿弓后腿蹬,使出全身力气顶住风枪。不一会儿,身上的衣服就被汗水浸透了

两名副手也用同样的姿势顶着风枪。风枪发出沉闷的“哒哒”声,钻杆在钻孔中吃力地转动着。汗水在不停地流进他们的眼里。他们顾不得擦汗。把风枪定好位后,他们干脆紧闭双眼,用前胸和肩膀顶住风枪。虽然使出了浑身力气,但是,钻杆仍然在钻孔里打滑。

最近,隧道一连遇到一种异常坚硬的岩石。他们就是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提高施工进度。老连长不得不由原来的一台风枪作业,增加到两台;由原来一台风枪一名副手,增加到一台风枪两名副手。就这样,打眼速度仍然得不到有效提高。

坚硬地岩石阻碍了导洞的前进······

在困难面前,在紧要关头,正是考验一个人的时候。也正是磨练一个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时候。困难面前,紧要关头。有的人退却了,败下阵来;有的人挺起了脊梁,迎难而上。在困境中,他的精神和意志得到锻炼,使得他更加成熟更加坚强!

郭亮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施工中。他没有了原来的沮丧和徘徊;没有了原来的迷惘和忧虑。他坚信,只要自己有一颗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红心,祖国和人民是不会抛弃自己的!

郭亮和两名副手使出了全身力气,他们不断地纠正着风枪的方向和角度。尽量减少钻杆的阻力,尽量发挥出钻头的威力。在坚硬的岩石面前,他们紧密配合,顽强战斗。以必胜地信念向着坚硬地岩石冲刺!

前胸和肩膀磨破了,流着鲜血。他们用破布垫住伤口;汗水流进了眼里,挡住了视线。他们用毛巾把额头箍起来。就这样,也只能是这样!他们以顽强地革命斗志,在坚硬的岩石面前创下了一个个崭新记录!他们以实际行动又一次印证了“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的理论!

前不久,老连长和郭亮有过一次长时间的谈话。他们围绕着人生价值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老连长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深入浅出地说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道理。他把多年的体会用一句话概括了起来:“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人民大众”!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一句话呀,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然而,事实又足以证明,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只有为人民大众而生存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老连长自始至终坚守着这一信条,一步步从漫长的岁月中走了过来。虽然他没有得到高官厚禄,但是,他得到了人心!

郭亮在和老连长的长谈之后,不断地回味着老连长的话。老连长也有过远大的抱负,有过美好的志向。他曾经想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率领千军万马去征战沙场;他也曾想用自己超人的毅力和指挥能力,去指挥一个个重大战役。

然而,由于家庭问题,他屡屡受挫。他争取过升迁,一次次失败。后来,他悟出一个道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的士兵。但是,为想当将军的士兵铺好路、架好桥,比自己当上将军更伟大!这,就是人生价值!当他悟出这个道理之后,老连长地心里装的都是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他失去了。也得到了。他得到了世界上最最难以得到的东西!

那天,在和老连长的长谈结束后。郭亮回到班里,拿着《论共产党员修养》走出帐篷,来到远离营房的草甸子。他躺在没人高的草地里,翻开刘少奇同志的著作,想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然而,他读不下去,用书盖住脸进入沉思······

小时候他看到,祖国从苦难中解放了出来。一个崭新的中国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贫穷落后的祖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势不可挡之势向前发展。从苦难中解放出来的中国人民,以崭新的面貌重建着家园。郭亮看到,我们的祖国是有希望的!

他清楚地记的,在他刚刚记事时。他看到只有几个小鬼子竟然赶得全村人四处躲藏。那时,他懵懵懂懂地想:我们全村那么多的人,小鬼子只有几个,我们为什么不反抗!这是国耻,是家辱!长大后他明白了,我们之所以挨打,被人欺负。是我们软弱,我们无能!自那以后他就想过:长大以后要领兵打仗。谁敢欺负我们就让他有来无还!

1963年他如愿以偿。到部队后,他一心想地是学到一身硬功夫,将来好带领自己的士兵去保卫祖国、建设国防。然而,一封函调信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清楚地意识到,在当今的阶级社会里,他是弱者。无产阶级专政的机器正是为他这种家庭出身的人设立的。像他这种人,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接受改造,只能在革命群众的监督下,去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什么前途,什么理想,都历史性地成为过去!想到这里,郭亮陷入极度痛苦之中,他躺在远离营房的草甸子里嚎啕大哭!痛痛快快地哭了一阵后,郭亮的心里反而舒服了许多。

在冷静中,郭亮为自己的一生定了位:不求个人得失。为大众而活;甘愿做“将军”的铺路石子!!

接班后的第一排炮眼打完了,同志们到洞外去吃饭。郭亮留下来和两名爆破手往炮眼里装炸药。十二个炮眼按计算好的药量很快就装完了。按分工,三个人点燃了导火索,立即进入掩体。五分钟后,工间炮炸响了。一声、两声、三声······

第十一声炮响过后,第十二声炮一直没响。郭亮问:“导火索都点着了吗”?两名爆破手回答:“准确无误”!郭亮下意识地说道:“哑炮”!八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导洞里的硝烟和粉尘渐渐散去。最后一炮仍然没响。三个人都清楚,出现“哑炮”已定而无疑!十五分钟过去了,已经进入安全时间段。两名爆破手几乎同时起身想去处理“哑炮”。郭亮一手按住一个,说:“再等等”。按着炮手的手一直没有松开。十七分钟过去了······十八分钟过去了······郭亮仍然一手按着一个,说:“别动,我去”。说完,越出掩体就向工作面走去······

虽然导洞里的硝烟和粉尘已经散去,但是,火药味仍然很浓。当他走到工作面时,他看到导洞又向前挺进了近两公尺。心里十分满意。只是工作面的顶部有一处凸了出来。凭经验,“哑炮”应该就在那个位置。他踏着刚刚炸下来的石渣,石渣上还冒着热气。他向坡顶爬去。当他快要爬到坡顶时,突然发现炮眼还在冒着白烟。万万没有想到,导火索还着着!他倒吸一口冷气,不由地说了一声:“不好”!猛地一个箭步跳下石渣堆,翻身躲在一辆翻斗车后。几乎同时,只听得“轰”地一声炮响,郭亮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听到炮声,两名爆破手立即吓出了一身冷汗。他们知道,此时应该是郭亮处理“哑炮”的时间。他们心里非常清楚,炮声意味着什么!两个人几乎同时说了一句:“不好,郭亮”······那时,在隧道里施工的战士,虽然每个人都做着随时都会牺牲的思想准备。然而,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仍然是胆战心惊。他们下意识地愣怔了一下。突然,发疯似地向工作面跑去!硝烟和粉尘呛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眼睛也被呛得直流眼泪。凭着对地形地物熟悉,他们摸索着向工作面冲去!

工作面的烟尘已被通风筒的风吹散,眼前的情景已一目了然。他们没有见到他们想要见到的郭亮。他们拼命地搬开一块块岩石。岩石下没有郭亮。他们回头看见了身后的翻斗车。当他们发现翻斗车后的郭亮时,他们猛地扑了过去,把郭亮的头一下子搂在怀里。他们感觉到了郭亮的心跳,感觉到了他地急促的呼吸。他们的第一直觉是,郭亮没有死,他还活着!他们轻轻地为郭亮擦去脸上的灰尘。几分钟后,郭亮睁开了眼睛。看见他醒了,两个战友把他搂得更紧了。

在昏暗的灯光中郭亮看见两个战友的嘴唇在动。那是他们在鼓励他要挺住、要坚强!他只看见他们的嘴唇动,却听不到一点声音。他像一下子走进了无声的世界,耳边没有一点响声。他觉得耳朵里像塞着东西,好象从耳底深处传来了“沙沙”声。他想:“完了,耳朵震聋了”!

两个战友把他身上的碎石和尘土拍净,让他靠在他们仍然在微微颤抖的怀里。郭亮静静地躺着,他仿佛听到了战友的心跳声。他感觉到了战友的体温。

他象一叶扁舟进入港湾,觉得是那么地安全,那么地踏实。一股无以言表的暖流传遍他的全身。他仿佛听到战友们在关切地、然而却又是无奈地说道:“我们理解你,也同情你。然而,我们无能为力”······无限的委屈,随着苦涩的地泪水滴落在战友的手上。

战友们没有抛弃自己,他们仍然像从前一样拿自己当人待;他们仍然像从前一样热情地关怀着自己。想到这里,郭亮翻身把两个战友紧紧地搂在怀里,失声痛哭的声音久久的、久久的在导洞里回响着······

郭亮的神智已经完全恢复。两个战友也知道他的耳朵被震聋了。用石块在岩石上写道:坚强!挺住!郭亮会意地、坚定地点点头。他紧紧拉住两个战友的手,说道:“请放心”!又说:“不要对任何人讲”。他说话的声音很大,生怕他们听不到,近乎是喊出来的。两个战友也会意地点点头。

解除警戒的哨声吹响了,战友们陆续走进导洞。郭亮他们草草吃了几口战友带来的饭,又继续战斗······

几天后,奇迹出现了。郭亮的耳朵又恢复了听力。只是落下一个“耳鸣”的毛病。这样的“耳鸣”无疑将伴随他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自那以后,郭亮心甘情愿地做无名英雄。他努力工作,刻苦学习。像老连长一样,把更多的爱给了别人;把更多的方便留给了战友。平时,他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给战友洗衣服、每天“雷打不动”的整理“内务”、给病号打饭喂药、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这一切都是他份内工作;施工时,工具不离手。汗水不离身。脏活累活抢着干。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他忘记了劳累,他忘记了自我。那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为人民大众而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久,根红苗正的战友入党了。郭亮理所当然的从党员发展对象中被驱逐出来。值得欣慰的是:他破格从一名“下士”提升为“上士”,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上士”班长。当然,这些都没能打动他的心。他坚守着自己的做人原则,不被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去动摇自己的信念,他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正像他在一九六三年四月一日有生以来写的第一份(也是最后一份)入党申请书中说的:不管我能不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都会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生为祖国生;死为祖国死!

后来郭亮竟发展到了以国为家的地步。“公”心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公”心支配着他的一切行动。他自觉不自觉地成了人群中的“活雷锋”!身边的人竟认为他疯了!他傻了!

赵富山简介

赵富山,1942年出生。1963年春入伍,1964入党。铁道兵第三师13团一营3连文书。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编辑。

1962年高中毕业弃笔从戎,参军入伍铁道兵,参与开发大兴安岭,修建嫩林铁路任务,在原始森林里伐木,在隧道里掘进,在桥梁上架设,在路基上挑土方工程,铺设铁轨,打道钉等铁路建设的基本工程都从事过,1965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院工程系桥梁专业。

退役后一直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曾创办石家庄科技报、企业家报,任社长、总编辑。后调任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任副总编辑、第一届石家庄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出版有《河北省企业家报告文学集》、《听涛集》、《明星之魂》、《心灵之约》、《博客伉俪舞夕阳》、《五月达子香》等新闻、文学作品集。其中部分图书被省市图书馆永久收藏。

建党100周年之际,获得了中共中央颁发《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

编辑:乐在其中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