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超教授:从临床问题到科研创新——青年研究者的探索与突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11:22 1

摘要:在第34届亚太肝病学年会(APASL 2025)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孙超教授团队的多项研究成果备受瞩目。这些研究聚焦肝病领域的难点问题,从肝硬化患者骨骼肌状态异常与睡眠障碍的关联、体成分异常重叠对预后的影响,到罕见病的精准诊断、微量营养素代谢紊乱与脂

在第34届亚太肝病学年会(APASL 2025)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孙超教授团队的多项研究成果备受瞩目。这些研究聚焦肝病领域的难点问题,从肝硬化患者骨骼肌状态异常与睡眠障碍的关联、体成分异常重叠对预后的影响,到罕见病的精准诊断、微量营养素代谢紊乱与脂肪性肝病的相互作用,乃至基础研究的机制探索,展现了团队“临床导向、创新驱动”的研究特色。《国际肝病》特邀孙超教授深入解读团队成果,分享青年研究者培养心得,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国际肝病》

团队在本次APASL大会上展示的研究涉及多个肝病领域,能否总结这些研究的临床意义及未来方向?

孙超教授

我们的研究始终围绕临床痛点展开,力求在“老问题”中寻找新视角。

例如,肝病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但传统助眠药物可能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这一矛盾促使我们另辟蹊径——从肌肉状态异常入手探索非药物干预靶点。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思路,正是团队特色之一。

另一项关于体成分异常的研究,突破了既往单一关注肌少症或肥胖的局限。我们发现,多种体成分异常(如肌肉减少合并脂肪变性)的叠加会显著恶化患者预后,且存在性别差异。这提示临床需综合评估体成分,尤其对“肌少症性肥胖”等高危人群应早期干预。

罕见病诊断也是团队关注的重点。以阿拉杰里综合征为例,成人病例常被误诊为皮肤病或普通肝病。我们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了一例长期误诊的年轻患者,其特殊面容、发育迟缓、顽固性瘙痒和表现为胆汁淤积的肝功能异常为诊断提供了线索。这类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明确病因,更关乎患者生育指导等长期生活质量。

基于NHANES数据库的两项分析则揭示了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两种微量营养素代谢紊乱与慢性肝病的深层关联。一是阐明新概念“代谢性高铁蛋白血症(MHF)”的临床意义:合并糖尿病时,高铁蛋白水平可能预示更严重的肝损伤;二是发现中国成人普遍缺乏水溶性维生素(尤其是B12),这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密切相关。这些发现也为营养治疗提供了循证依据。

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延续了细胞死亡机制的探索,从活性氧(ROS)蓄积的上游机制切入,发现NADPH氧化酶2(NOX2)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障碍驱动肝细胞损伤。这一成果未来可能为靶向治疗开辟新路径。

此外,白蛋白的功能认知已从传统的营养评估指标扩展到更广泛的生理作用。我们关注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谢雯教授团队提出的“有效白蛋白”概念具有重要意义——白蛋白不仅参与药物转运(如靶向递送至肝、肾等器官),还在免疫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一研究方向突破了传统认知框架,未来可能为肝病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团队中曾获两次国家奖学金的优秀成员也参与了相关研究,这体现了我们培养跨机构合作人才的思路。通过与顶尖团队的优势互补,既能提升研究深度,也为青年研究者搭建更高水平的成长平台。

《国际肝病》

这些研究对APASL大会热点议题有何呼应?对团队未来规划有何启示?

孙超教授

本次APASL的一个鲜明趋势是高质量多中心研究的涌现,这提醒我们: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虽能快速产出,但若要真正改变临床实践,必须迈向更广泛的合作。例如,关于体成分异常的研究,下一步可联合营养科、内分泌科开展跨学科前瞻性队列;而罕见病诊断则需建立全国协作网以提高检出率和提升数据质量。

培养青年研究者是团队的核心战略。我鼓励成员全程参与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成果展示,因为只有亲身经历国际学术交流,才能培养出“问题意识”与“全球视野”。此次参会的年轻医生们正是未来牵头多中心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需要提前5年甚至更早接触前沿,而非临时“披挂上阵”。

小结

孙超教授团队在APASL 2025展示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从临床需求出发、以创新为驱动的科研思路。团队围绕肝病诊疗中的关键问题——如骨骼肌异常与睡眠障碍的关联、体成分异常的叠加效应、罕见病精准诊断、代谢紊乱与脂肪性肝病的相互作用等,开展了多层次探索。在基础研究领域,团队深入解析了肝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同时积极跟进白蛋白功能研究等前沿方向。这些工作不仅为肝病诊治提供了新视角,也展现了团队“临床-基础-转化”的全链条研究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孙超教授强调了青年研究者培养与国际合作的价值。通过鼓励年轻学者主导研究、参与国际交流,团队正为未来高质量多中心研究储备人才。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才为根本”的发展模式,将为肝病领域的持续创新注入活力。

来源:科学创客

相关推荐